天天看点

悦读的美妙

这些天一直在追《流金岁月》,喜欢陈道明,他饰演的叶谨言力排众议想放弃寸土寸金的商业地块去实现他的个人梦想--社区图书馆计划,因为在他的心里,“图书馆是神一样的存在。”博尔赫斯也说过:“我一直在暗暗地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悦读的美妙

提到图书馆,不禁想到常去的那家。灰色小楼居闹市一隅,掩映在绿荫里,略显老旧和冷清。每隔两周,将看完的书还回去,再继续借新的。选书的时候,目光从一册册书快速浏览过去,并不确定要哪一本,指尖略带游移地触碰,感觉既矛盾又甜蜜。冯唐的小说近段时间一直在看,需要换换脑筋,吴苏媚和田园的游记都细看了,那是我目前不可能拥有的遭遇。廖一梅的剧本,迟子建的小说,曹文轩的文学评论,松本清张的推理,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听说过的书名,不了解的作者,它们都密密匝匝地站成一排默默地看着我,等着我做决定。

悦读的美妙

图书馆借来的书,总有一股特殊的味道,在略发黄的、边角褶皱的纸页间弥漫开来。有时,会有上任借阅者留下的折痕,有时,会夹着一枚小小的书签。总不禁好奇地想起,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夜间点起橘色灯光与这本书相伴,有怎样的心境,怎样的遭遇,这本书又曾给她(他)怎样的心灵触动,是不是也曾觉得这本书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或者,也和我一样,读至困乏就扔在枕边兀自睡去?

悦读的美妙

嫌藏书不够多的时候,也去一家大图书馆,占据一个舒适而安静的角落,在那里打发冗长的午后。明净的玻璃窗下,平和的空气里流溢着阳光、纸墨的芳香,怀抱着自己心爱的书,静静地阅读。至今还坚持着少女时代的读书习惯,随时抄录,记下一些好的句子或是自己的点滴感悟。学者赵鑫珊曾把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看德文原版书的感受比作灵魂的狂欢节,秋天里的春天,记忆里深井里经常泛起的金色梦样泡沫。而我,置身于图书馆时却总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学校唯一的图书馆,每个周五中午与好友的相约。阅览室里,两个短发少女并肩而坐。彼此都不说话,只听见书页翻动的声音,伴随我们阅读的,或是夏日蝉鸣,或是檐下雨滴。那样的情境,现在想来份外美好。

悦读的美妙

因着和书本的亲密,我才知道,“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阅读让人谦卑,如同恋爱,充满了意外的收获,突如其来的惊喜,不期而遇的欣悦和心领神会的美丽。童年时,似乎唯有书本才是我最亲密的朋友。相对于图书馆和传统书店,我更容易被猫空、诚品书店之类的概念书店所吸引。是书店,也是杂货铺,更像是一个咖啡馆。不要书腰,不要过度营销,不要名人推荐,随便选一个座位,拿一本喜欢的书,便可以享受一下午。开在上海黄浦江边的“建投书店”,也是朋友推荐,的确有不少文青喜欢的艺术、电影、设计类书籍,布局陈列也蛮有讲究,能在靠窗的小桌前不管不顾看完一本书真是大大的奢侈呢,走的时候忍不住在二楼角落里的留言明信片上写:我想在这里打工。

悦读的美妙
悦读的美妙

如今,传统实体书店越来越少,电子网络的阅读习惯,已经把以往人们读书看字的习惯慢慢吞噬。再加上众多网络书店的冲击,几年前上海陕西南路季风书园就因门市租金狂涨,每天要卖掉600多本书才能保本而不堪负担,差点关闭,豆瓣上还因此发起“捍卫季风”的活动。不知道谁说的这句话:“在这个时代,一家好书店就应该生存得前所未有地理直气壮”。电子阅读器再好,可冷冰冰地握在手里,总感觉缺少了一份人情味;网络书店就算24小时售书,超低折扣,送货上门,也无法取代我想要的那种能让心灵瞬间安静的“书房式”体验:灯光,绿植,琳琅满目的书架,志趣相投的爱书人,字里行间的墨香和书本沉甸甸的质感……唐宁书店《新文化生活书店的使用手册》写道:找一本书,读一读才知道好不好。找一个座位,离大玻璃窗近一些多一些阳光才好。音乐是清淡的,文字深刻的最好。安静的,私自的,投入地阅读,佐以意式美食,悠闲地消磨一个下午茶的时间刚刚好。顺便给孩子带上玩具,给家人带上有趣的小物件,就大家都好。

悦读的美妙

而最妙的,是带一本书去旅行。可以是旅行指南,也可以与目的地无关。松浦弥太郎认为旅行乐趣就是一无所知的旅途中的“耀眼之处”,那些“光芒”要一个个拾起,收集起来。那么,旅行中的书籍也是这些光芒之一,它让我对陌生之地充满种种精神遐想,身体和灵魂同时在路上。

悦读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