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悅讀的美妙

作者:粥喵

這些天一直在追《流金歲月》,喜歡陳道明,他飾演的葉謹言力排衆議想放棄寸土寸金的商業地塊去實作他的個人夢想--社群圖書館計劃,因為在他的心裡,“圖書館是神一樣的存在。”博爾赫斯也說過:“我一直在暗暗地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悅讀的美妙

提到圖書館,不禁想到常去的那家。灰色小樓居鬧市一隅,掩映在綠蔭裡,略顯老舊和冷清。每隔兩周,将看完的書還回去,再繼續借新的。選書的時候,目光從一冊冊書快速浏覽過去,并不确定要哪一本,指尖略帶遊移地觸碰,感覺既沖突又甜蜜。馮唐的小說近段時間一直在看,需要換換腦筋,吳蘇媚和田園的遊記都細看了,那是我目前不可能擁有的遭遇。廖一梅的劇本,遲子建的小說,曹文軒的文學評論,松本清張的推理,還有很多很多,沒有聽說過的書名,不了解的作者,它們都密密匝匝地站成一排默默地看着我,等着我做決定。

悅讀的美妙

圖書館借來的書,總有一股特殊的味道,在略發黃的、邊角褶皺的紙頁間彌漫開來。有時,會有上任借閱者留下的折痕,有時,會夾着一枚小小的書簽。總不禁好奇地想起,是怎樣的一個人,在夜間點起橘色燈光與這本書相伴,有怎樣的心境,怎樣的遭遇,這本書又曾給她(他)怎樣的心靈觸動,是不是也曾覺得這本書有一種說不出的好,或者,也和我一樣,讀至困乏就扔在枕邊兀自睡去?

悅讀的美妙

嫌藏書不夠多的時候,也去一家大圖書館,占據一個舒适而安靜的角落,在那裡打發冗長的午後。明淨的玻璃窗下,平和的空氣裡流溢着陽光、紙墨的芳香,懷抱着自己心愛的書,靜靜地閱讀。至今還堅持着少女時代的讀書習慣,随時抄錄,記下一些好的句子或是自己的點滴感悟。學者趙鑫珊曾把他在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看德文原版書的感受比作靈魂的狂歡節,秋天裡的春天,記憶裡深井裡經常泛起的金色夢樣泡沫。而我,置身于圖書館時卻總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學校唯一的圖書館,每個周五中午與好友的相約。閱覽室裡,兩個短發少女并肩而坐。彼此都不說話,隻聽見書頁翻動的聲音,伴随我們閱讀的,或是夏日蟬鳴,或是檐下雨滴。那樣的情境,現在想來份外美好。

悅讀的美妙

因着和書本的親密,我才知道,“惟書有色,豔于西子;惟文有華,秀于百卉。”閱讀讓人謙卑,如同戀愛,充滿了意外的收獲,突如其來的驚喜,不期而遇的欣悅和心領神會的美麗。童年時,似乎唯有書本才是我最親密的朋友。相對于圖書館和傳統書店,我更容易被貓空、誠品書店之類的概念書店所吸引。是書店,也是雜貨鋪,更像是一個咖啡館。不要書腰,不要過度營銷,不要名人推薦,随便選一個座位,拿一本喜歡的書,便可以享受一下午。開在上海黃浦江邊的“建投書店”,也是朋友推薦,的确有不少文青喜歡的藝術、電影、設計類書籍,布局陳列也蠻有講究,能在靠窗的小桌前不管不顧看完一本書真是大大的奢侈呢,走的時候忍不住在二樓角落裡的留言明信片上寫:我想在這裡打工。

悅讀的美妙
悅讀的美妙

如今,傳統實體書店越來越少,電子網絡的閱讀習慣,已經把以往人們讀書看字的習慣慢慢吞噬。再加上衆多網絡書店的沖擊,幾年前上海陝西南路季風書園就因門市租金狂漲,每天要賣掉600多本書才能保本而不堪負擔,差點關閉,豆瓣上還是以發起“捍衛季風”的活動。不知道誰說的這句話:“在這個時代,一家好書店就應該生存得前所未有地理直氣壯”。電子閱讀器再好,可冷冰冰地握在手裡,總感覺缺少了一份人情味;網絡書店就算24小時售書,超低折扣,送貨上門,也無法取代我想要的那種能讓心靈瞬間安靜的“書房式”體驗:燈光,綠植,琳琅滿目的書架,志趣相投的愛書人,字裡行間的墨香和書本沉甸甸的質感……唐甯書店《新文化生活書店的使用手冊》寫道:找一本書,讀一讀才知道好不好。找一個座位,離大玻璃窗近一些多一些陽光才好。音樂是清淡的,文字深刻的最好。安靜的,私自的,投入地閱讀,佐以意式美食,悠閑地消磨一個下午茶的時間剛剛好。順便給孩子帶上玩具,給家人帶上有趣的小物件,就大家都好。

悅讀的美妙

而最妙的,是帶一本書去旅行。可以是旅行指南,也可以與目的地無關。松浦彌太郎認為旅行樂趣就是一無所知的旅途中的“耀眼之處”,那些“光芒”要一個個拾起,收集起來。那麼,旅行中的書籍也是這些光芒之一,它讓我對陌生之地充滿種種精神遐想,身體和靈魂同時在路上。

悅讀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