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就是农民,农民是最苦的,靠天吃饭赚钱不容易,风雨交加,如果我的工作能给农民带来收入,那就算满意了。这句发自内心的朴实无华的话语,至今仍感动着台州湾的每一位水产养殖渔民。说这句话,就是温岭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推广研究员丁丽发。
正是这样一位平凡非凡的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天,默默耕耘,带动了台州水产养殖业的新繁荣。在他的带领下和努力下,过去珍贵的泥浆摆在了老百姓的餐桌上,绿蟹人工造苗这个问题解决了,绿蟹就这样走向了世界......面对这一系列的结果,作为一个28岁的党龄科技人才,他笑着说:"我只是做了一个水上技师,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
志家汇报,致力于水产养殖收入
1984年,丁丽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浙江水学院,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来自农村,当我做志愿者时,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想法是农业。正是这个想法使丁丽发成为水产养殖专家。
在大学学习和实践后,毕业那一年,学校的老师打算将丁丽发分配到浙江海洋渔业研究所。这是一个省级单位,毕业生素质也很高。不过,这似乎是一个好帖子,心像箭一样丁丽发没有动。"毕业后,我想回到家乡,毕竟我的根在温岭。
回到温岭后,丁丽发被分配到温岭县水产养殖公司的下部对虾苗圃。此后一直从事海水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从基层水产养殖公司的副局长到乡镇级专业渔业技术员,从科技专员到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敬业、忠于职守、默付薪,也默默收获。与他共事过的领导都说过,丁立发同志是一位政治素质优良、业务水平高、工作业绩突出的好同志。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都说过,"丁站长这个人,作风好,工作踏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他一直与广大养殖户接触过的人都说:"丁丽发啊,他精通商业,而且平易近人,但是我们养殖户老熟人,老朋友。"
20世纪90年代初,对虾养殖受到全球病毒性疾病爆发的打击,海水池塘养殖正在下降。为了摆脱困境,振兴水产养殖业,对于实际温岭、丁丽发不断摸索,三天两头到养殖户的池塘,看看虾苗如何生长,有没有病,是否要换水......当农民看到任何不同的东西时,他们打电话给丁丽发,无论是在周末还是下班时间,他总是需要回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了中国对虾、长毛虾、脊尾白虾和贻贝、泥套轮作模型,经过三年的试错,最终研究建立了综合养殖技术和虾塘三对虾套贝类技术,得到了水产专家的肯定,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荣获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市2万亩池塘推广综合养殖技术,每年净增效益5000多万元,并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现在温岭的东门头、白璧、沙山等村也因此成为海水养殖的专业村,在全省早已广为人知。
立志攻克绿蟹苗问题
1996年,丁丽发受聘于温岭市海天水产开发公司,独立主持泥浆厂苗圃项目。新成立的海天水产开发公司位于偏远的海角东门头村,当时,丁丽发住的是石棉瓦做成的简单棚子,下雨天,房子会漏水,到处都是放在水盆上是没有帮助的;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丁丽发在4个月的苗圃期里从未回家过一天,栽培泥商品苗4.5亿只,为公司赚取了2亿多元的利润,当年公司进入了台州市先进农业龙头企业的行列。在随后的几年里,他蹲下来主持每年的育苗技术,累计栽培泥苗42亿头,解决了当时泥浆育种生产急需的苗木,并为苗种生产单位带来利润380多万元。
青蟹是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之一,但由于天然海域绿蟹幼苗种类繁多,青蟹养殖业的发展受到限制。1996年,市渔业和海洋局成立了"锯边绿蟹生产育苗技术研究"工作组。当时在松门镇当渔技师的丁丽发,已经是一个身材矮小、名气涣溢的熟练水产养殖种家,因此他被借来,被委托承担着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的重任。在4-8月绿蟹幼苗繁育期间,丁丽发连续4个月每天盯着苗圃,一直待到晚上11点才睡觉。为了不影响喂食、观察、睡眠,使用BP机定时,因为心里总是在关注那些娇嫩的青蟹幼苗,结果总是不让BP机响,他醒了。经过三年的反复试验,青蟹的育苗终于成功了。1998年8月,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整体水平"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当年荣获温岭市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推广科技,为农民致富打开大门
青蟹高产幼苗的成功,并没有让丁丽发沾沾自喜。绿蟹是浙江海水养殖的主导品种,过去大多采用粗养,养殖技术水平低,产量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99年在台州市水产局的大力支持下,丁立发向省海洋水产局申请了"锯边绿蟹人工苗中间养殖养殖技术"项目。通过两年的实施,三期养殖子蟹575万只,推广实施绿蟹人工养殖面积3182亩,产值3380万元,净利润1232万元。荣获农业部农牧渔业收获奖一等奖,该奖被记录在"五五"期间台州纪念品中。紧接着,他主持完成了省科技厅的"绿蟹集约化高产技术开发"项目,通过对绿蟹秋季种子塑料膜棚越冬、人工幼苗大宗蟹品种养殖、二级养殖、低盐养殖等技术系列研究,首次在全国对绿蟹养殖进行了全面总结, 形成了一套大面积高产高效综合养殖技术,推广面积5125亩,产值5521万元,利润2048万元。为广大省内外绿蟹养殖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的借鉴,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随着东海渔业研究院完成"绿蟹人工养殖及苗种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在上海、浙江等地推广人工苗种61.3万亩,累计推广养殖2393万亩,实现总产值13亿元。技术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经过多年对海水养殖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推广,丁立发的工作真的是"鱼到水"。主持"绿蛤高产苗及中间栽培技术研究",形成产技术稳定在省内推广,实现蛤苗自给自足。国内领先,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了"大子弹包覆鱼生产育苗技术研究与示范育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了重大专项"海水池虾鱼与贝类混合养殖模式建设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掌握了海水池各类高效质量关键技术,建立了虾蟹贝类、绿蟹嵴尾白虾、美味皮囊等五大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如何把这些先进技术推向更多农民的利益,是丁立发最强烈的愿望。为此,他为省级电视台编辑了13部水产养殖电视科教影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要参会人员在培训书中5册。制定一项水产行业标准,各制定一项省级和地方性标准。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鼎立发渔业工作室,为系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
努力工作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丁立发先后荣获国家农业部农牧渔业收获一等奖、国家农业技术促进贡献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授予台州市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台州市第四、五、六名顶尖人才、台州市终身顶尖人才、台州市十大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全省科技自主创新100人青年标杆、省级劳动模范、省级优秀科技特聘员、 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职工,浙江省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全省新世纪151人才二级,台州市211人才一级培养人才等职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补贴。
面对一批水产科研成果和各级授予的各种荣誉,他自称并没有一点满足感。无论是在企业中,在乡镇,还是在当下岗位上,他都是一个现代水产标准要求自己,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赢得人们的信任,以诚信的品质团结,始终坚定"科技永无止境"的信念,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努力。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科学教育部、农业技术推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