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産養殖指南——浙江省水産技術推廣站站長,太好了!

水産養殖指南——浙江省水産技術推廣站站長,太好了!
水産養殖指南——浙江省水産技術推廣站站長,太好了!
水産養殖指南——浙江省水産技術推廣站站長,太好了!
水産養殖指南——浙江省水産技術推廣站站長,太好了!

"農民就是農民,農民是最苦的,靠天吃飯賺錢不容易,風雨交加,如果我的工作能給農民帶來收入,那就算滿意了。這句發自内心的樸實無華的話語,至今仍感動着台州灣的每一位水産養殖漁民。說這句話,就是溫嶺市水産技術推廣站站長、推廣研究員丁麗發。

正是這樣一位平凡非凡的基層漁業技術推廣人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幾十年如一天,默默耕耘,帶動了台州水産養殖業的新繁榮。在他的帶領下和努力下,過去珍貴的泥漿擺在了老百姓的餐桌上,綠蟹人工造苗這個問題解決了,綠蟹就這樣走向了世界......面對這一系列的結果,作為一個28歲的黨齡科技人才,他笑着說:"我隻是做了一個水上技師,一個共産黨員應該做。"

志家彙報,緻力于水産養殖收入

1984年,丁麗發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浙江水學院,開始了四年的大學生活。"我來自農村,當我做志願者時,我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想法是農業。正是這個想法使丁麗發成為水産養殖專家。

在大學學習和實踐後,畢業那一年,學校的老師打算将丁麗發配置設定到浙江海洋漁業研究所。這是一個省級機關,畢業生素質也很高。不過,這似乎是一個好文章,心像箭一樣丁麗發沒有動。"畢業後,我想回到家鄉,畢竟我的根在溫嶺。

回到溫嶺後,丁麗發被配置設定到溫嶺縣水産養殖公司的下部對蝦苗圃。此後一直從事海水養殖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從基層水産養殖公司的副局長到鄉鎮級專業漁業技術員,從科技專員到水産技術推廣站站長,敬業、忠于職守、默付薪,也默默收獲。與他共事過的上司都說過,丁立發同志是一位政治素質優良、業務水準高、工作業績突出的好同志。和他一起工作過的同僚都說過,"丁站長這個人,作風好,工作踏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而他一直與廣大養殖戶接觸過的人都說:"丁麗發啊,他精通商業,而且平易近人,但是我們養殖戶老熟人,老朋友。"

20世紀90年代初,對蝦養殖受到全球病毒性疾病爆發的打擊,海水池塘養殖正在下降。為了擺脫困境,振興水産養殖業,對于實際溫嶺、丁麗發不斷摸索,三天兩頭到養殖戶的池塘,看看蝦苗如何生長,有沒有病,是否要換水......當農民看到任何不同的東西時,他們打電話給丁麗發,無論是在周末還是下班時間,他總是需要回應。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了中國對蝦、長毛蝦、脊尾白蝦和贻貝、泥套輪作模型,經過三年的試錯,最終研究建立了綜合養殖技術和蝦塘三對蝦套貝類技術,得到了水産專家的肯定,該技術處于國内領先水準, 榮獲台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市2萬畝池塘推廣綜合養殖技術,每年淨增效益5000多萬元,并在省内外大面積推廣。現在溫嶺的東門頭、白璧、沙山等村也是以成為海水養殖的專業村,在全省早已廣為人知。

立志攻克綠蟹苗問題

1996年,丁麗發受聘于溫嶺市海天水産開發公司,獨立主持泥漿廠苗圃項目。新成立的海天水産開發公司位于偏遠的海角東門頭村,當時,丁麗發住的是石棉瓦做成的簡單棚子,下雨天,房子會漏水,到處都是放在水盆上是沒有幫助的;正是在這種環境下,丁麗發在4個月的苗圃期裡從未回家過一天,栽培泥商品苗4.5億隻,為公司賺取了2億多元的利潤,當年公司進入了台州市先進農業龍頭企業的行列。在随後的幾年裡,他蹲下來主持每年的育苗技術,累計栽培泥苗42億頭,解決了當時泥漿育種生産急需的苗木,并為苗種生産機關帶來利潤380多萬元。

青蟹是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海水養殖的主要種類之一,但由于天然海域綠蟹幼苗種類繁多,青蟹養殖業的發展受到限制。1996年,市漁業和海洋局成立了"鋸邊綠蟹生産育苗技術研究"工作組。當時在松門鎮當漁技師的丁麗發,已經是一個身材矮小、名氣渙溢的熟練水産養殖種家,是以他被借來,被委托承擔着開展這方面的研究的重任。在4-8月綠蟹幼苗繁育期間,丁麗發連續4個月每天盯着苗圃,一直待到晚上11點才睡覺。為了不影響喂食、觀察、睡眠,使用BP機定時,因為心裡總是在關注那些嬌嫩的青蟹幼苗,結果總是不讓BP機響,他醒了。經過三年的反複試驗,青蟹的育苗終于成功了。1998年8月,通過浙江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整體水準"國際先進,國内領先"。當年榮獲溫嶺市台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推廣科技,為農民緻富打開大門

青蟹高産幼苗的成功,并沒有讓丁麗發沾沾自喜。綠蟹是浙江海水養殖的主導品種,過去大多采用粗養,養殖技術水準低,産量不高。為了改變這種狀況,1999年在台州市水産局的大力支援下,丁立發向省海洋水産局申請了"鋸邊綠蟹人工苗中間養殖養殖技術"項目。通過兩年的實施,三期養殖子蟹575萬隻,推廣實施綠蟹人工養殖面積3182畝,産值3380萬元,淨利潤1232萬元。榮獲農業部農牧漁業收獲獎一等獎,該獎被記錄在"五五"期間台州紀念品中。緊接着,他主持完成了省科技廳的"綠蟹集約化高産技術開發"項目,通過對綠蟹秋季種子塑膠膜棚越冬、人工幼苗大宗蟹品種養殖、二級養殖、低鹽養殖等技術系列研究,首次在全國對綠蟹養殖進行了全面總結, 形成了一套大面積高産高效綜合養殖技術,推廣面積5125畝,産值5521萬元,利潤2048萬元。為廣大省内外綠蟹養殖區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的借鑒,技術處于國内領先水準,榮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随着東海漁業研究院完成"綠蟹人工養殖及苗種資源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在上海、浙江等地推廣人工苗種61.3萬畝,累計推廣養殖2393萬畝,實作總産值13億元。技術部具有國際先進水準,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經過多年對海水養殖技術的深入研究和推廣,丁立發的工作真的是"魚到水"。主持"綠蛤高産苗及中間栽培技術研究",形成産技術穩定在省内推廣,實作蛤苗自給自足。國内領先,榮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完成了"大子彈包覆魚生産育苗技術研究與示範育種",處于國内領先水準,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榮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主持了重大專項"海水池蝦魚與貝類混合養殖模式建設及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研究掌握了海水池各類高效品質關鍵技術,建立了蝦蟹貝類、綠蟹嵴尾白蝦、美味皮囊等五大生态高效養殖模式。整體水準達到國内先進水準。

如何把這些先進技術推向更多農民的利益,是丁立發最強烈的願望。為此,他為省級電視台編輯了13部水産養殖電視科教影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80餘篇,主要參會人員在教育訓練書中5冊。制定一項水産行業标準,各制定一項省級和地方性标準。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鼎立發漁業工作室,為系統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技術骨幹。

努力工作也收獲了豐厚的回報。丁立發先後榮獲國家農業部農牧漁業收獲一等獎、國家農業技術促進貢獻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三等獎6、省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獎。授予台州市農業科技突出貢獻者、台州市第四、五、六名頂尖人才、台州市終身頂尖人才、台州市十大優秀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全省科技自主創新100人青年标杆、省級勞動模範、省級優秀科技特聘員、 浙江省農業科技先進職工,浙江省有突出貢獻青年專家,全省新世紀151人才二級,台州市211人才一級培養人才等職稱。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補貼。

面對一批水産科研成果和各級授予的各種榮譽,他自稱并沒有一點滿足感。無論是在企業中,在鄉鎮,還是在當下崗位上,他都是一個現代水産标準要求自己,以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赢得人們的信任,以誠信的品質團結,始終堅定"科技永無止境"的信念,朝着既定目标不斷努力。

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科學教育部、農業技術推廣平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