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大慧宗杲尺牍
南宋著名禅宗大师大慧宗杲(1089—1163),宋朝安徽兴国人,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又号云门,谥号普觉禅师。
他提倡看话禅,为临济宗杨岐派的第五代传人。同时,他也是南宋初年对金主战派的代表人物。
十七岁时,宗杲依止东山慧云寺的慧齐法师出家。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宗杲到开封天宁寺拜谒圆悟克勤禅师,并拜圆悟克勤为师,后在其门下参学开悟。
圆悟克勤禅师将自己所著的《临济正宗记》交付给宗杲,并嘱咐他分座说法。一时之间,宗杲禅师名震京师。
在此期间,有一位僧人问宗杲禅师道:“什么是实际理地?”
宗杲禅师道:“你为什么不去未问以前的时候去找去呢?”
僧人道:“未问以前如何去找呢?”
宗杲禅师道:“相随而来的。”
僧人道:“实在是太快了,因此难以相逢。还是问一问大师您吧。”
宗杲禅师道:“忘前失后。”
僧人道:“如果这件事是在电光石火之间发生的话,只是没有见到,那该怎么办呢?”
宗杲禅师道:“三千里以外,你也能够碰到他。”
僧人道:“要是这么样的话,那么我就到声色之外和大师相见吧。”
宗杲禅师道:“穿却鼻孔。”
僧人道:“忠臣不畏死,能立天下之大名。勇士不顾生,能立天下之大事。不知道我们僧人生来又作什么呢?”
宗杲禅师道:“威震寰区,也都是我们本分以内的事情”
僧人又问道:“什么是坐断十方壁立千仞?”
宗杲禅师道:“看箭。”
僧人道:“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它们之间的意思是相同呢,还是不同?”
宗杲禅师道:“两个金刚圈。”
僧人道:“沩山宗师打门三下是怎么意思?”
宗杲禅师道:“不是同途者。知音不举来。”
到了靖康元年(1126年),丞相吕舜徒奉皇帝之命赐给宗杲大师紫衣一件,并赐号佛日大师。
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受宰相张浚之请,宗杲住持径山寺。时人因此称他为径山宗杲。
绍兴十一年,秦桧解除韩世忠、张俊、岳飞等三大将领的兵权,准备与金朝议和。岳飞更是被下狱处死。宗杲也因为曾对金朝主战,受到迁连,其度牒遭朝廷追回,本人也被流放到了湖南衡州。
绍兴二十年,秦桧因为宗杲的跟随者甚多,怕他们作乱,因此又将宗杲改流放至梅州〈今广东梅县〉。此时的宗杲收集圆悟禅师语录,编成《正法眼藏》一书。一直到了二十五年秦桧死后,宗杲禅师才被赦免,并与第二年恢复了僧服,住杭州灵隐寺。
绍兴二十七年,张浚向朝廷举荐宗杲。因此,宗杲得以再次主持径山,并首创了看话禅法。
大慧宗杲认为:“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崖。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
因此,他提倡话头禅(又称看话禅),要人参赵州禅师的无字话头。他鼓励学者以疑情参究公案,而得到最终的开悟。宗杲认为修行必须在生活之中,他反对远离尘世,独自修行。
他大力排斥当时流行的默照禅,认为它是在“断佛慧命”、“堕在黑山下鬼窟里”,会造成学者终日只知静坐,是邪禅。
但是,他与默照禅的主要倡导者宏智正觉禅师却是好友。
绍兴二十九年,宗杲离山至四明育王寺,准备归隐。当时的朝廷先后派人到四明,将其召还径山。
绍兴三十一年,在建成了径山明月堂后,宗杲终于再次隐退。但是,仍然有许多禅宗学者上门向他请教。
隆兴元年(1164年),宋孝宗即位,召见宗杲,赐号大慧禅师。同年,时年七十四岁的圆寂,谥普觉禅师。
宗杲禅师经常说:“茶里、饭里,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举底时节。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丛中参得禅,大彻悟。杨文公参得禅时,身居翰苑。张无尽参得禅时,作江西转运使。只这三大老便是个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底样子也!又何曾须要去妻拏、休罢官职、咬菜根,苦形劣志,避喧求静,然后入枯禅鬼窟里作妄想,方得悟道来!”
禅宗杨岐派在他手上被推到最高峰,他的禅法,对后世禅宗有深远的影响。南宋理学也深受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