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骞带着汉武帝的任务出发,无意中成为丝绸之路第一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唐诗描写的地理景象和位置,说起来,您可能很熟悉。那就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近年来被人们频繁提及的一个名词。别看人们常说这个词,可要是有人问您,丝绸之路指的是哪条路,您知道吗?

先不要着急查百度,就算您查了,也只能得到一个并不准确的答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百度上只能告诉您,“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是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给出的定义。

张骞带着汉武帝的任务出发,无意中成为丝绸之路第一人

这位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人,只是给出了一条路的答案,而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不光有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各自还有好几条,也并非固定的两条线路。

这样讲,是不是您被我绕晕了。其实,我以前跟您一样,也只是对“丝绸之路”有个粗浅的,或者泛泛地了解,至多也就能联想到沙漠、西域、骆驼、商队,或者其它一些类似的、模糊的概念而已。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丝绸之路大历史》我才对丝绸之路有了一个立体的、全面的认知。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丝绸之路大历史》这本书就是作家郭建龙在走遍丝绸之路沿线的地区,通读丝绸之路相关古籍的基础上,倾尽心血写成的。也正因为这样,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就不只是一个空泛的定义,而是一部鲜活的历史,和清晰的脉络。

翻开《丝绸之路大历史》,漠漠尘沙裹挟着那段久远的历史扑面而来。穿越漫长的时空,作者将我们的思绪拉伸到两千多年前的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从作者笔下的“征服时代”开始了。

张骞带着汉武帝的任务出发,无意中成为丝绸之路第一人

在中国历史上,说起征服者,穷兵黩武的汉武帝肯定要位列其中。是的,最早的丝绸之路就是在他的授命下开启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月氏,攻打匈奴。

张骞和他带领的使团一路向西,去寻找月氏人。没承想,这一去,就是十三年。为什么这么久?因为,张骞在穿越匈奴地界的时候,被人家给抓住了。匈奴人没有杀张骞,只是把他扣留了下来。张骞在匈奴地界滞留了整整十年。期间,他还娶妻生子。最终,张骞还是找机会带着他的人逃走了,接着一路向西,往伊犁河流域,去找月氏人。

张骞带着汉武帝的任务出发,无意中成为丝绸之路第一人

然而,当张骞一行人到了伊犁,才发现,月氏消失了。原来,就在张骞被困的那些年里,月氏人再一次被匈奴人赶出了伊犁。

张骞不甘心,继续往西走,先后经过大宛、河中、康居,最后,到了吐火罗。在这里,他终于找到了定居于此的月氏人。

当张骞向月氏人表明来意之后,月氏人的回答让他大失所望。原来,月氏人在富庶的吐火罗安居乐业,乐不思蜀,“已经不再怀念位于伊犁河与楚河的故地,更是忘了河西走廊那个更早的故乡。他们也不愿意回去与匈奴作战。更重要的是,由于吐火罗与匈奴并不接壤,其中隔着粟特、大宛、康居、乌孙人,即便想联合,也已经没有进攻基础了。”

换句话说,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没有达到。是不是让人很失望?不过,当我们把历史的视线拉长,就会发现,张骞这次西行,改变了中国对于世界的认知,也改变了大汉帝国的命运。

他开辟了繁荣后世千年的“丝绸之路”。是不是又让人很惊喜?然而当事人并没有觉得有惊喜。因为,这个惊喜是历史赋予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张骞无意中成了丝绸之路第一人。

张骞带着汉武帝的任务出发,无意中成为丝绸之路第一人

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分为北道和南道。他去的时候走北道,现代称作“草原丝绸之路”,返回的时候,走南道。一来一回,他拓宽了丝绸之路的边界。在回去的时候,张骞还顺便找到了遗落在匈奴地界的妻子,把她带回了长安。

张骞以一个东方人的视角将他去过的地方记录下来。通过他的记录,中国人了解到一个被称为“希腊时期”或者“后亚历山大时期”的西方世界。

写到这里,作者切换了一个视角,西方人的视角。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早就来到了中亚和阿富汗地区。当张骞将中国人的触角向西延伸的时候,西方人已经恭候多时了。

东西方在丝绸之路上交汇了。征服时代开始了。

这个时代充斥着血腥与杀戮。多少个国家、族群在这个时代崛起,又在这个时代凋亡。作者用一种平实的文字风格,冷静地描述了两千年前的风云变幻。那些惊心动魄的征战场面,在作者笔下,从一张张简笔素描,再到一幅幅立体雕像,最后,回归到那条熙熙攘攘的“丝绸之路”上。

我们在前面说过,“丝绸之路”不止有陆路,还有海路。海上“丝绸之路”也是汉武帝命人去探寻的。这条路,最远到达了现在的印度,当时叫作“黄支国”。汉武帝之所以要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因为,在那个崇尚武力的征服时代,陆上丝绸之路经常会被征服者们阻断。

张骞带着汉武帝的任务出发,无意中成为丝绸之路第一人

征服是一个令人痛苦的过程。信仰,则可以抚慰人们的内心。走过金戈铁马,沙尘狼烟的征服时代,作者又带我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信仰时代”。信仰时代发端于两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兴盛阶段。这是一个东西方宗教文化融合交流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开篇,作者讲了一个名叫法显的高僧。因为国内佛经中律藏残缺,法显约了其他几个僧人,前往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去寻求戒律。我们今天把这种行为叫作“取经”。法显从长安出发,往西踏上漫漫“丝绸之路”。作者把法显这些到西天取经的僧人们叫作“背包客”。的确,这些人与今天的“背包客”有一些相同的特征。只是,今天的“背包客”大部分都是旅游者,而法显他们则是为了求取真经。另外,他们的装备与今天的背包客比起来,也差得太远了。这也注定,他们的西行道路将是曲折坎坷,而且充满风险。

法显等人走的并不完全是东汉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他们走的路,与那条丝绸之路或平行,或交错,都是向西而行。当然,无论怎么走,沙漠,都是他们无法绕过的险境。在一个叫作沙河的沙漠地区,法显靠着死人的白骨作标志,穿越了过去。

法显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经历了黄沙的炽热、雪山的冷酷、疾病的侵害、伙伴的死亡等等一系列考验之后,法显到了佛祖诞生的国度,取到了真经。

在回程的时候,法显没有顺原路返回,而是走了海上的贸易之路。作者认为,“一带一路”这个名词在法显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是的,几千年前的先人们,用他们的生命之光,为我们点亮了一条又一条与外部世界相连的“丝绸之路”。

张骞带着汉武帝的任务出发,无意中成为丝绸之路第一人

看到这里,想必您应该对丝绸之路的脉络有了大概的了解。然而,作者对丝绸之路大历史的讲述才刚刚开始。在征服时代、信仰时代之后,还有贸易时代、帝国时代,和后帝国时代。

那么,在这三个时代里,丝绸之路又发生了哪些变迁,在路上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还是请您自己打开《丝绸之路大历史》,跟随作者的笔触,来一趟发现之旅吧。

一本好书,必然有其积极的思想观点在内,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作者的笔下,“丝绸之路”的光芒穿透晦暗的历史时空,照耀着我们今天的前进道路。

《丝绸之路大历史》从中国出发抵达世界,从历史着眼预见未来。感谢作者,写出这样一部好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