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津医大二院刘彤教授:房颤患者重在长期管理

作者:中国循环杂志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彤教授分享了心房颤动的整合管理的新理念。他在报告中指出,采用结构化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整合不同专科的医务人员,可改善房颤患者管理质量。

天津医大二院刘彤教授:房颤患者重在长期管理

刘彤教授介绍,房颤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早期及时(房颤筛查)针对房颤的干预措施(最好在并发症发生前);为房颤患者提供长期管理。

让患者了解自己病情并学会自我管理;房颤整合管理质量评估,早期识别需要专科医生干预的患者并对其快速分类;跨学科的房颤治疗团队制定相应管理方案等。

“在房颤诊断和筛查中应注意无症状房颤的识别”,刘彤教授强调,“无症状心房颤动临床上很常见,对症状性房颤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发现70%的房颤发作无症状”。

另外,卒中患者的房颤筛查可采用心电图,他指出,长程心电检测发现很多卒中患者都存在房颤,尤其是不明原因脑卒中或栓子不明来源的卒中患者,推荐对于卒中患者及房颤高危人群进行至少72 h心电监测。

刘彤教授介绍了esc指南推荐的房颤整合管理的五环原则:包括急性期稳定病情,控制房颤合并症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生活方式调整,诊断并治疗伴随心血管疾病;卒中风险评估及口服抗凝药预防卒中;心率控制;节律控制。

天津医大二院刘彤教授:房颤患者重在长期管理

图1 房颤整合管理的五环原则

天津医大二院刘彤教授:房颤患者重在长期管理

图2 房颤整合管理模式和房颤心脏团队

在房颤整合管理模式中,刘彤教授强调,新诊断的房颤患者应至少与整合管理的核心团队就诊一次,主要内容包括:诊断性评估,讨论治疗选择,根据指南开始合适的治疗,对患者和护理人员进行个体化教育;病情稳定的房颤患者可以在社区进行自我管理。

以下患者应再次接触房颤整合管理团队:临床症状加重,入院治疗,卒中或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急性症状性心律失常复发,或临床管理不理想,整合管理模式团队人员应与房颤患者多多交流沟通,向患者提供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房颤-心脏团队制定复杂决策,主要服务于以下患者:(1)节律控制治疗策略困难:症状性房颤导管消融失败,考虑房颤外科手术治疗。(2)抗凝治疗禁忌证的患者,需要左心耳封堵或结扎术。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