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麦吸浆虫</h1>

<h1>小麦长管蚜</h1>
<h1>小麦水蝇</h1>
<h1>麦秆蝇</h1>
<h1>小麦黑斑病潜叶蛾</h1>
麦吸浆虫
我国小麦上有两种吸浆虫:小麦红吸浆虫和小麦黄吸浆虫。小麦红吸浆虫的学名为Sitodiplosis Mosellana(g6hin),小麦黄吸浆虫的学名为comtarinia tritchi(kiby)。两者都属于双翅目和鳞翅目。它们是世界性的害虫。前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宁夏、甘肃、青海、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和沿江平原小麦区;小麦黄吸浆虫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宁夏等高纬度地区。
寄主小麦、大麦、绿树、燕麦、黑麦、雀麦等。
其危害特点是幼虫吮吸麦粒浆,出现干瘪的麦粒,严重时会导致作物歉收。它是一种破坏性的害虫。
形态特征:小麦红吸浆虫雌成虫长2-2.5mm,翅展约5mm,橙红色。复眼又大又黑。前翼是透明的,有4条发达的翼脉,后翼退化成平衡杆。触角很细。雌性触角有14节呈念珠状。每个部分都是长方形的,并展开,上面有2圈鬃毛。胸部发达,腹部略呈梭形,所有产卵管向外延伸。男性约2mm长,有14个触角,不在柄和花梗中间收缩,有12个鞭状部分。每个部分有2个球形凸起,其中大部分被刚毛包围。卵长0.09毫米,长方形,浅红色。幼虫长约2-3毫米,椭圆形,橙色,头小,无足,蛆状,胸前表面有“Y”形剑骨,前端分叉,凹陷较深。蛹长2毫米,赤裸,橙棕色,有2根白色短毛和头部前面的长毛
呼吸管1对。小麦黄吸浆虫的雌性体长约2毫米,呈亮黄色。当产卵器伸展时,其长度与身体相同。雄性长1.5毫米,腹部末端抓器基底节的内缘无牙。鸡蛋长0.29毫米,呈香蕉形。幼虫长2-2.5mm,黄绿色,体表光滑。前胸腹侧有剑骨片。剑骨片前端为弧形浅裂纹,腹端有2个突起。蛹呈鲜黄色,头部有一对长毛。
生活习性小麦红吸浆虫一年能活一代或多年能完成一代。最后一龄幼虫在夏季或冬季的土壤中形成圆形茧。第二年,当地下10cm地温高于10℃时,小麦进入拔节期,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表土,10cm地温达到15℃左右。小麦孕穗期重新结茧化蛹,蛹期为8-10天;当地面温度高于或低于20℃时,小麦开始抽穗,小麦红吸浆虫开始出现。在同一天交配后,卵产在不开花的小麦穗上。各地成虫的出苗期与小麦的抽穗期一致。这种昆虫怕光。中午时,它主要潜伏在麦株的下部,早晚活动。其卵主要集中在保护颖片和外部颖片、轴和小穗柄。每只雌性产卵60-70粒。成虫寿命约30天,卵期较长
在5-7天内,新孵化的幼虫从内外颖片之间的缝隙钻入麦壳,附着在子房或新灌浆的小麦粒上15-20天。两次蜕皮后,幼虫收缩变硬,并开始在麦壳中冬眠,以抵抗干热天气。此时,小麦已进入蜡熟期。如遇高湿度或雨露,醒来后,脱下一层皮,爬出颖片,弹跳落地,钻入距土缝和茧1厘米处,夏季或冬季使用。这种昆虫多年来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在春季和干旱年份,有的不能破茧化蛹,有的已经破茧,可以重新结茧休眠,有的可以长达12年。河北小麦红吸浆虫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1994-1996年)发生过三次。一是随着肥水条件和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湿润肥沃的条件促进了小麦的出苗和存活,小麦玉米小麦的种植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蠓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在条件不适宜时,可在土壤中睡眠6-12年。第三,缺乏抗虫品种。第四,虫情监测困难,漏报多。小麦黄吸浆虫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发生略早于小麦红吸浆虫。雌性在新提取的小麦穗的内外颖片之间产卵。孵化后,幼虫伤害花器官,然后吞食填充的小麦粒。成熟幼虫提早离开小麦穗,其抵御土壤水分和干旱的能力低于小麦红吸浆虫。其他习性与小麦红吸浆虫相似。蚊虫的发生与降雨和湿度密切相关。春季3~4月雨水充足,有利于破茧、上土、化蛹、出苗、产卵和越冬幼虫孵化。此外,颖壳硬、扣紧、种皮厚、灌浆快的品种受害较小。从成虫发生高峰期开始,抽穗整齐和抽穗错开的品种可以通过少产卵或不产卵来避免其危害。主要天敌有大腹黄蜂、小腹黑黄蜂、蚂蚁、蜘蛛等。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用徐州21号、徐州211号、马场2号、洛阳851号、洛阳852号、樊寨4号、鲜农151号、武农99号、林50744号等抗虫小麦品种。(2) 调整作物布局,改善农田环境,推进麦豆、小麦或麦棉一体化种植模式,优化综合防治技术组合。(3) 密切注意各种昆虫的预防和控制。小麦吸浆虫地下生活时间长,个体小,数量大,应采取三级防治。一是在小麦播种前喷洒有毒土壤,控制土壤幼虫,并在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每667m2使用200ml 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剂,在20kg干燥土壤上喷洒5kg水,充分混合,制成有毒土壤,清除并涂抹在表面,耙平或翻成土壤表面。二是在小麦孕穗期通过脱毒土壤控制幼虫和蛹,这是防治该虫的关键时期。当土壤温度为15℃时,小麦处于孕穗期。这时,吸浆虫移动到土壤表面,开始化蛹和羽化。此时,抵抗力较弱。南部麦区冬小麦拔节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5月北部春小麦区进入拔节期后,土壤中的幼虫破茧上升到土壤表面。每667m2使用150毫升40%甲基异柳或50%辛硫磷乳剂时,按上述方法形成有毒土壤,均匀分散在表面,将有毒土壤锄混到表土中。毒土也可以在露水干燥后的小麦抽穗前3-5天喷洒。毒土的制备方法同上,能有效杀灭刚从表土中冒出的蛹和成虫。三是控制小麦抽穗期和开花期的成虫。小麦抽穗时,土壤温度为20℃,成虫羽化或飞到穗部产卵。此时,在防治麦蚜的同时,向667m2的甲基二苯粉末或乙基二苯粉末喷洒2-73kg。如有必要,喷洒2000倍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或40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甲氰菊酯乳油或1000倍36%克螨蝇乳油。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和80%敌敌畏乳油100ml也可在条件或应急情况下用于超低量喷水15kg。在水源不方便的区域或斜坡,667m2使用100ml 80%敌敌畏EC。在20公斤的细土上喷洒和混合1-2公斤的水也很有效,可制成有毒土壤,也可用于麦田。该虫卵期长,可连续两次控制重病的发生。
小麦长管蚜
其学名为麦长管蚜(Fabricius),同义词为麦长管蚜(fabriciu3),同翅目,蚜科。它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小麦产区。
寄主是小麦、大麦和燕麦,偶尔还会损害南方的水稻、玉米、甘蔗和牧草。
小麦长管蚜的为害特点早期集中在叶的前部或后部,后期集中在穗部,导致受害植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它是小麦作物的重要害虫。也是麦蚜的优势种。
形态特征无翅孤雌生殖蚜虫长3.1mm,宽1.4mm,长椭圆形,草绿色至橙红色,头部灰色,腹侧有灰绿色斑点。触角、嘴段、财务段和腹管为黑色。尾巴的颜色很浅。腹段6-8和腹侧表面有横向网状线,无边缘肿瘤。中胸腹侧分叉的短柄。额叶肿瘤明显外倾。触角细长,总长度小于体长,第三节底部有1-4个次级感觉圆。喙厚,超过中足的基部。端段为圆锥形,为底部宽度的1.8倍。腹管长而呈圆柱形,长度为体长的1/4,末端有十多排网状线。尾部呈长圆锥形,为腹管长度的1/2,有6-8根弯曲的毛发。单性生殖蚜虫有3.0毫米长的椭圆形绿色和黑色触角。第三部分有8-12个感觉圈。喙没有到达中足的基底节。腹管长,圆柱形,黑色,末端有15-16排横向网状结构,尾巴长,圆形,圆锥形,有8-9根毛发。
生活习惯:一年20-30代。在大多数地区,无翅孤雌成虫和if蚜虫在小麦根际或周围土壤块的空隙中越冬。有些人可以在迎着太阳的风中继续依靠麦田里的麦叶生活。该虫在中国中南部属于不完全周期型,即全年进行孤雌生殖,无有性蚜虫发生。夏季生活在山区或高海拔阴凉地区的小麦自生苗或禾本科杂草上。麦田有春、秋季两个高峰期,夏、冬季蚜虫较少。冬小麦秋季出苗后,由夏季寄主转移到麦田进行短期繁殖,高峰期小,危害不大。11月中下旬以后,随着气温的降低,开始越冬。春季返青后,当温度高于6℃时,低于15℃时繁殖率不高,温度高于16℃时,小麦幼苗抽穗移入穗部,昆虫区数量迅速增加,直至蚜虫数量在灌浆期和乳汁成熟期达到高峰,温度高于22℃,导致大量翅蚜迁入寒区避暑。在北方春小麦区或早播冬小麦区,蚜虫常产生孤雌胎生代和两性卵生代。在这一地区,转移到冬小麦田的数量超过了9月份。10月上旬,平均气温14~16℃,进入发生高峰期。九月中旬出现了性蚜虫,十月中旬开始产卵。十一月中旬,平均气温为4℃,进入产蛋高峰期,越冬。翌年3月中旬,越冬卵孵化期持续1个月。在春季,它首先在冬小麦上被破坏,并在四月中旬开始迁移到春小麦。无论是春小麦还是冬小麦,均在穗期进入为害高峰期。6月中旬,有翅蚜虫再次出现,并转移到寒冷地区避暑。小麦长管蚜的最适温度为10-30℃,其中以18-23℃最为适宜,温度为12-23℃,产仔数为48-50,24℃时下降。主要天敌有瓢虫、食蚜蝇、沙蝇、蜘蛛、蚜虫茧峰、蚜虫霉菌等。
防治方法(1)预测。当孕穗期蚜虫发生率达到50%时,制浆初期每百株平均蚜虫数为200-250,或每百株蚜虫发生率为70%,每百株平均蚜虫数为500,应进行控制。(2) 农业防治方法① 选择抗虫品种。例如:“鲁麦23号”。⑧ 布局合理。在冬春小麦混播区,尽量减少冬小麦面积或冬小麦与春小麦分开种植,以减少危害。⑧ 适时集中播种。冬小麦应该晚播,春小麦应该早播。④ 合理施肥和浇水。(3) 生物防治减少或改进施用方法,避免杀死麦田天敌。充分利用瓢虫、食蚜蝇、沙蝇、蚜虫茧蜂等天敌。根据七星瓢虫成虫和每天100多只蚜虫的测定,生产中采用麦蚜复合天敌当量系统,可以统一各种天敌的标准食蚜单位和计算方法,准确确定复合天敌对蚜虫的综合防治能力,为采取其他措施提供依据。确定了天敌蚜虫防治指标,并与化学防治指标和等效体系相结合,为充分发挥天敌作用提供保障。如有必要,可以利用人工繁殖来释放或帮助移动天敌;从而有效地防治蚜虫。当天敌不能控制麦蚜时,400倍0,2%苦参碱(克蚜)水剂或250倍杀蚜剂(孢子含量200万/ml)、50%蚜雾或40%氧化乐果2000倍溶液可杀灭蚜虫90%左右,保护天敌。(4) 在上述措施无法奏效的地区或领域,可采取以下综合预防措施。① 在小麦黄矮病疫区,蚜虫主要在苗期防治。将0.3%75%3911 EC和约7%种子水喷洒在小麦种子上,并在喷洒时搅拌。用150毫升50%蚜虫松乳剂和5公斤水喷洒在50公斤小麦种子上,6-12小时后播种。⑧ 用3%呋喃丹颗粒剂、5%涕灭威颗粒剂、5%3911颗粒剂,每667m21.5kg覆盖一次种子,有效期可达1-1.5个月。② 在非黄矮病流行期,重点防治小麦穗期蚜虫。如有必要,喷洒2500倍2.5%蚜虫可湿性粉剂或10%吡虫啉(一次净)可湿性粉剂,3000倍2.5%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500-4000倍50%抗蚜虫可湿性粉剂,1500倍18%高渗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50%马拉硫磷乳油20%康复多农溶剂或90%快灵可溶性粉3000-4000倍溶液、50%杀螟松乳油2000倍溶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溶液。也可选用40%惠丰1号乳剂,30ml/667m2,40kg水,防治效果99%,优于40%氧乐果。④ 在干旱地区,每667m2可使用50毫升40%乐果乳油、1-2公斤水、15公斤细砂或75毫升80%敌敌畏乳油、25公斤土壤,并应在小麦穗期的早晨或晚上停止施用。为保护天敌,应尽量选用对天敌杀伤力低的抗蚜威等杀虫剂。⑤ 当麦蚜和白粉病同时发生时,喷洒100ml 11%羟考酮乳油和50kg水。麦蚜防治效果与羟考酮相同,白粉病防治效果与三唑酮相同。⑧ 吸烟0.5小时后,烟云逐渐沉降在作物上,防治效果约为80%。
小麦水蝇
学名为中国水螅(hydrallia chinensis Qi et Li),称为小麦鞘赤眼蜂(麦鞘赤眼蜂),灰水螅(hydrallia griseola Fallon),称为水稻赤眼蜂。都属于双翅目,水蝇科。又称稻叶潜蝇、大麦水蝇等,俗称鞘潜蝇。分布于华北、华东、东北、甘肃和西南小麦区。
寄主小麦、大麦、黑麦、燕麦、水稻等。
为害特征主要为害上述寄主的叶鞘,多数为害旗叶以下1-2片叶的叶鞘,少数为害叶片。在损伤过程中,幼虫钻入潜在叶鞘或叶片的内外表皮之间的组织,形成一条直线或不规则的水下路径。在水下路径中通常没有明显的粪便,后期只剩下表皮。使叶子过早干枯或不抽穗或空粒。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4mm,翅展5mm,体色深色,触角黑色,一对翅膀,翅膀前缘有两个缺口,后翅成平衡棒,鲜红色。卵子长0.7毫米,椭圆形,乳白色,卵子表面有纵线。末龄幼虫长4-4.5mm,扁圆柱形,淡黄白色,口钩厚黑色。蛹长4毫米,开始时呈黄褐色,尾部有2个黑色小突起。
生活习性甘肃每年有2代,西南麦区每年有3-4代。蛹在叶鞘中越冬。第二年2月至4月,西南麦区成虫出苗后,先在开花油菜田吸花蜜补充营养。交配后,从孕穗到抽穗,在小麦旗叶或上部叶的前基部产卵。每片叶子产卵数个到10个以上,卵数在40-50个以上。卵期4-10天,幼虫期13-19天,幼虫为害期3-4月,成熟幼虫4月初在叶鞘化蛹,有时聚集20头以上。在北方小麦区,越冬一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移动、交配产卵,幼虫于6月初开始,6月中下旬进入高峰期,7月化蛹,第一代成虫于7月中旬出现。第二代在杂草或自生小麦幼苗上产卵。幼虫受损,在深秋开始化蛹。小麦水蝇的发生与品种性状密切相关。它生产的品种上部叶嫩而暗,叶宽而厚,叶脉粗而深陷,卵多而伤重。
防治方法(1)选择茎硬叶适中的抗虫品种。(2) 据预测,当小麦的产卵率达到10%左右,平均产卵量超过10粒时,在进入初始孵化期时,可喷洒90%结晶敌百虫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剂1500-2000倍液,立即用36%螨粉乳剂1000-1500倍溶液和40%乐果乳剂2000倍溶液,每667m2喷75L合适的溶液。
麦秆蝇
学名:双翅目,茎蝇科。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至贵州、云南,西至新疆、西藏。它也发生在青海的海南、四川的甘孜和阿坝。新疆、内蒙古、宁夏和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的一些地区遭受严重破坏。
寄主小麦、大麦、燕麦、碱草、高羊茅等。
其为害特点是幼虫钻入小麦等寄主茎中取食。新孵化的幼虫从叶鞘或茎节钻入小麦茎部,或在幼心叶和穗节的1/5-1/4基部螺旋向下,形成死心、白穗和烂穗,不能结果。
形态特征:雄成虫体长3-3.5mm,雌成虫体长3.7-4.5mm。身体呈浅黄绿色,复眼呈黑色,胸部背面有三条黑色或深棕色纵线。中间纵线前宽后窄,与后缘棱镜端部直接连接。两侧纵向线仅为中间纵向线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且端部分叉。触角黄色,小胡须黑色,基部黄色。脚黄绿色。后腿肿了。鸡蛋长1mm,纺锤形,白色,表面有10条纵线。末龄幼虫长6-6.5mm,黄绿色或浅黄绿色,蛆状。蛹属于环毛类。雄性为4.3-4.7mm长,雌性为5-5.3mm长。蛹壳透明,可见复眼、胸部和腹部。
生活习性:内蒙古等春小麦区每年有2代,冬小麦区每年有3-4代。幼虫在寄主根茎或土壤裂缝或杂草上越冬。春麦区的越冬成虫只在明年5月1日和5月中旬出现。它们在5月底和6月初进入发生高峰期。产卵高峰期在六月中下旬。卵在4-7天内孵化。幼虫为害高峰期为6月下旬,约20天。化蛹发生在7月1日和7月中旬,蛹期为5-10天。大部分第一代幼虫在7月中下旬小麦收获前出现并离开麦田,在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上产卵。麦秆蝇在内蒙古只有一代幼虫危害小麦。羽化后,成虫在叶基部产卵。冬小麦区1、2代幼虫4、5月份为害小麦,3代转入自生小麦苗,4代转入秋苗。河南在一年中也有两个破坏高峰。幼虫成熟后,在有害或野生宿主上越冬。成年人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它们在羽化后的同一天交配,白天在小麦植株中活跃。大多数卵产于有4片和5片叶子的小麦茎上,卵分散。每只雌性能产20多个卵,最多可达70-80个。产卵和幼虫孵化需要较高的湿度。茎软、叶宽或毛少的品种产卵率高,危害重。
防治方法(1)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抗虫或早熟品种。(2) 加强栽培管理,做到适当早播,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促进小麦有序生长。加速小麦早期生长发育是防治小麦害虫的根本措施。(3) 加强对麦秸蝇的预测预报。虫害检查始于冬小麦3月中下旬和春小麦5月中旬。每2-3天10:00左右在小麦幼苗顶部扫网200次。当200网中有2-3只昆虫时,越冬成虫的羽化高峰期约为15天后,这是第一个适合化学防治的时期。在冬小麦区,100个网中平均有25种昆虫,需要控制。(4) 麦秆蝇成虫达到防治指标后,立即喷洒2.5%敌百虫粉或1.5%乐果粉或1%1605粉,每667m2喷洒1.5kg。(5) 如果麦秸蝇产卵量大,应及时喷洒1000-1500倍36%克螨蝇乳油或4000倍50%1605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和40%乐果乳油的1:1。在混合1000倍水、3000倍10%大公辰可湿性粉剂和600倍25%异丙嗪可湿性粉剂后,每667m2喷洒50-75l合适的溶液,以控制孵化前的卵。
小麦黑斑病潜叶蛾
学名:齿角尾齿象双翅目,斑潜蝇科。分布于甘肃、台湾等省。
寄主小麦、燕麦、大麦等。
为害特点:幼虫以叶肉为食,潜迹窄而薄。
形态特征:成虫长2mm,黄棕色。头部为黄色,前额为棕色,单眼三角形为黑色,复眼为深棕色,带蓝色荧光。触角是黄色的,触角芒没有毛。胸部为黄色,背部覆盖有一个“凸”形黑色斑块,前部与颈部相连,后部至中胸部后部盾片中部,黑点中心有一个“V”形浅凹;黄芩是黄色的,背黄芩是深棕色的。翅膀是透明的,浅棕色。平衡杆是浅黄色的。每条腿都是黄色的。腹部5节,背板侧缘和后缘为黄色,中部灰褐色,黑色毛发;产卵器圆柱形黑色。幼虫长2.5-3.0mm,乳白色,蛆状,前瓣1对,黑色;一对后阀为黑色和棕色,每个后阀都有一个短手柄,分别向后突出。
腹段下有一对肉质突起,腹段间散在细棘。蛹长2毫米,浅棕色,扁平,可见于前后瓣。
生活习性的产生尚不清楚,它可能作为蛹越冬。4月1日和4月中旬,成虫开始在麦田里活动,并在小麦叶子上产卵。孵化后,幼虫潜入叶肉造成损害,导致小麦叶片部分干燥。幼虫成熟后,爬出昆虫路径,附着在叶表面,化蛹并羽化。甘肃春小麦苗期一般在4月下旬,自生小麦苗期一般在9月。
主要的控制方法是消灭成年人。4月初春小麦出苗、冬小麦返青时,在田间喷洒2.5%敌百虫粉,消灭成虫,防止成虫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