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麥蚜、麥蚜、麥水蠅、麥稭蠅、小麥黑斑潛葉蠅、麥蚜、麥水蠅、麥稭蠅、小麥黑斑潛葉蠅的症狀及防治

<h1>麥吸漿蟲</h1>

麥蚜、麥蚜、麥水蠅、麥稭蠅、小麥黑斑潛葉蠅、麥蚜、麥水蠅、麥稭蠅、小麥黑斑潛葉蠅的症狀及防治
麥蚜、麥蚜、麥水蠅、麥稭蠅、小麥黑斑潛葉蠅、麥蚜、麥水蠅、麥稭蠅、小麥黑斑潛葉蠅的症狀及防治

<h1>小麥長管蚜</h1>

麥蚜、麥蚜、麥水蠅、麥稭蠅、小麥黑斑潛葉蠅、麥蚜、麥水蠅、麥稭蠅、小麥黑斑潛葉蠅的症狀及防治

<h1>小麥水蠅</h1>

麥蚜、麥蚜、麥水蠅、麥稭蠅、小麥黑斑潛葉蠅、麥蚜、麥水蠅、麥稭蠅、小麥黑斑潛葉蠅的症狀及防治

<h1>麥稈蠅</h1>

麥蚜、麥蚜、麥水蠅、麥稭蠅、小麥黑斑潛葉蠅、麥蚜、麥水蠅、麥稭蠅、小麥黑斑潛葉蠅的症狀及防治

<h1>小麥黑斑病潛葉蛾</h1>

麥蚜、麥蚜、麥水蠅、麥稭蠅、小麥黑斑潛葉蠅、麥蚜、麥水蠅、麥稭蠅、小麥黑斑潛葉蠅的症狀及防治

麥吸漿蟲

我國小麥上有兩種吸漿蟲:小麥紅吸漿蟲和小麥黃吸漿蟲。小麥紅吸漿蟲的學名為Sitodiplosis Mosellana(g6hin),小麥黃吸漿蟲的學名為comtarinia tritchi(kiby)。兩者都屬于雙翅目和鱗翅目。它們是世界性的害蟲。前者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内蒙古、吉林、遼甯、甯夏、甘肅、青海、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和沿江平原小麥區;小麥黃吸漿蟲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北、陝西、四川、甘肅、青海、甯夏等高緯度地區。

寄主小麥、大麥、綠樹、燕麥、黑麥、雀麥等。

其危害特點是幼蟲吮吸麥粒漿,出現幹癟的麥粒,嚴重時會導緻作物歉收。它是一種破壞性的害蟲。

形态特征:小麥紅吸漿蟲雌成蟲長2-2.5mm,翅展約5mm,橙紅色。複眼又大又黑。前翼是透明的,有4條發達的翼脈,後翼退化成平衡杆。觸角很細。雌性觸角有14節呈念珠狀。每個部分都是長方形的,并展開,上面有2圈鬃毛。胸部發達,腹部略呈梭形,所有産卵管向外延伸。男性約2mm長,有14個觸角,不在柄和花梗中間收縮,有12個鞭狀部分。每個部分有2個球形凸起,其中大部分被剛毛包圍。卵長0.09毫米,長方形,淺紅色。幼蟲長約2-3毫米,橢圓形,橙色,頭小,無足,蛆狀,胸前表面有“Y”形劍骨,前端分叉,凹陷較深。蛹長2毫米,赤裸,橙棕色,有2根白色短毛和頭部前面的長毛

呼吸管1對。小麥黃吸漿蟲的雌性體長約2毫米,呈亮黃色。當産卵器伸展時,其長度與身體相同。雄性長1.5毫米,腹部末端抓器基底節的内緣無牙。雞蛋長0.29毫米,呈香蕉形。幼蟲長2-2.5mm,黃綠色,體表光滑。前胸腹側有劍骨片。劍骨片前端為弧形淺裂紋,腹端有2個突起。蛹呈鮮黃色,頭部有一對長毛。

生活習性小麥紅吸漿蟲一年能活一代或多年能完成一代。最後一齡幼蟲在夏季或冬季的土壤中形成圓形繭。第二年,當地下10cm地溫高于10℃時,小麥進入拔節期,越冬幼蟲破繭上升到表土,10cm地溫達到15℃左右。小麥孕穗期重新結繭化蛹,蛹期為8-10天;當地面溫度高于或低于20℃時,小麥開始抽穗,小麥紅吸漿蟲開始出現。在同一天交配後,卵産在不開花的小麥穗上。各地成蟲的出苗期與小麥的抽穗期一緻。這種昆蟲怕光。中午時,它主要潛伏在麥株的下部,早晚活動。其卵主要集中在保護穎片和外部穎片、軸和小穗柄。每隻雌性産卵60-70粒。成蟲壽命約30天,卵期較長

在5-7天内,新孵化的幼蟲從内外穎片之間的縫隙鑽入麥殼,附着在子房或新灌漿的小麥粒上15-20天。兩次蛻皮後,幼蟲收縮變硬,并開始在麥殼中冬眠,以抵抗幹熱天氣。此時,小麥已進入蠟熟期。如遇高濕度或雨露,醒來後,脫下一層皮,爬出穎片,彈跳落地,鑽入距土縫和繭1厘米處,夏季或冬季使用。這種昆蟲多年來一直處于休眠狀态。在春季和幹旱年份,有的不能破繭化蛹,有的已經破繭,可以重新結繭休眠,有的可以長達12年。河北小麥紅吸漿蟲在20世紀60年代、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1994-1996年)發生過三次。一是随着肥水條件和高産栽培技術的推廣,濕潤肥沃的條件促進了小麥的出苗和存活,小麥玉米小麥的種植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其次,蠓具有很強的抗逆性,在條件不适宜時,可在土壤中睡眠6-12年。第三,缺乏抗蟲品種。第四,蟲情監測困難,漏報多。小麥黃吸漿蟲一年發生一代,成蟲發生略早于小麥紅吸漿蟲。雌性在新提取的小麥穗的内外穎片之間産卵。孵化後,幼蟲傷害花器官,然後吞食填充的小麥粒。成熟幼蟲提早離開小麥穗,其抵禦土壤水分和幹旱的能力低于小麥紅吸漿蟲。其他習性與小麥紅吸漿蟲相似。蚊蟲的發生與降雨和濕度密切相關。春季3~4月雨水充足,有利于破繭、上土、化蛹、出苗、産卵和越冬幼蟲孵化。此外,穎殼硬、扣緊、種皮厚、灌漿快的品種受害較小。從成蟲發生高峰期開始,抽穗整齊和抽穗錯開的品種可以通過少産卵或不産卵來避免其危害。主要天敵有大腹黃蜂、小腹黑黃蜂、螞蟻、蜘蛛等。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選用徐州21号、徐州211号、馬場2号、洛陽851号、洛陽852号、樊寨4号、鮮農151号、武農99号、林50744号等抗蟲小麥品種。(2) 調整作物布局,改善農田環境,推進麥豆、小麥或麥棉一體化種植模式,優化綜合防治技術組合。(3) 密切注意各種昆蟲的預防和控制。小麥吸漿蟲地下生活時間長,個體小,數量大,應采取三級防治。一是在小麥播種前噴灑有毒土壤,控制土壤幼蟲,并在播種前進行土壤處理。每667m2使用200ml 4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乳劑,在20kg幹燥土壤上噴灑5kg水,充分混合,制成有毒土壤,清除并塗抹在表面,耙平或翻成土壤表面。二是在小麥孕穗期通過脫毒土壤控制幼蟲和蛹,這是防治該蟲的關鍵時期。當土壤溫度為15℃時,小麥處于孕穗期。這時,吸漿蟲移動到土壤表面,開始化蛹和羽化。此時,抵抗力較弱。南部麥區冬小麥拔節期為3月下旬至4月上旬;5月北部春小麥區進入拔節期後,土壤中的幼蟲破繭上升到土壤表面。每667m2使用150毫升40%甲基異柳或50%辛硫磷乳劑時,按上述方法形成有毒土壤,均勻分散在表面,将有毒土壤鋤混到表土中。毒土也可以在露水幹燥後的小麥抽穗前3-5天噴灑。毒土的制備方法同上,能有效殺滅剛從表土中冒出的蛹和成蟲。三是控制小麥抽穗期和開花期的成蟲。小麥抽穗時,土壤溫度為20℃,成蟲羽化或飛到穗部産卵。此時,在防治麥蚜的同時,向667m2的甲基二苯粉末或乙基二苯粉末噴灑2-73kg。如有必要,噴灑2000倍40%樂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80%敵敵畏乳油,或40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甲氰菊酯乳油或1000倍36%克螨蠅乳油。40%樂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和80%敵敵畏乳油100ml也可在條件或應急情況下用于超低量噴水15kg。在水源不友善的區域或斜坡,667m2使用100ml 80%敵敵畏EC。在20公斤的細土上噴灑和混合1-2公斤的水也很有效,可制成有毒土壤,也可用于麥田。該蟲卵期長,可連續兩次控制重病的發生。

小麥長管蚜

其學名為麥長管蚜(Fabricius),同義詞為麥長管蚜(fabriciu3),同翅目,蚜科。它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小麥産區。

寄主是小麥、大麥和燕麥,偶爾還會損害南方的水稻、玉米、甘蔗和牧草。

小麥長管蚜的為害特點早期集中在葉的前部或後部,後期集中在穗部,導緻受害植株生長緩慢,分蘖減少,千粒重下降。它是小麥作物的重要害蟲。也是麥蚜的優勢種。

形态特征無翅孤雌生殖蚜蟲長3.1mm,寬1.4mm,長橢圓形,草綠色至橙紅色,頭部灰色,腹側有灰綠色斑點。觸角、嘴段、财務段和腹管為黑色。尾巴的顔色很淺。腹段6-8和腹側表面有橫向網狀線,無邊緣惡性良性腫瘤。中胸腹側分叉的短柄。額葉惡性良性腫瘤明顯外傾。觸角細長,總長度小于體長,第三節底部有1-4個次級感覺圓。喙厚,超過中足的基部。端段為圓錐形,為底部寬度的1.8倍。腹管長而呈圓柱形,長度為體長的1/4,末端有十多排網狀線。尾部呈長圓錐形,為腹管長度的1/2,有6-8根彎曲的毛發。單性生殖蚜蟲有3.0毫米長的橢圓形綠色和黑色觸角。第三部分有8-12個感覺圈。喙沒有到達中足的基底節。腹管長,圓柱形,黑色,末端有15-16排橫向網狀結構,尾巴長,圓形,圓錐形,有8-9根毛發。

生活習慣:一年20-30代。在大多數地區,無翅孤雌成蟲和if蚜蟲在小麥根際或周圍土壤塊的空隙中越冬。有些人可以在迎着太陽的風中繼續依靠麥田裡的麥葉生活。該蟲在中國中南部屬于不完全周期型,即全年進行孤雌生殖,無有性蚜蟲發生。夏季生活在山區或高海拔陰涼地區的小麥自生苗或禾大學雜草上。麥田有春、秋季兩個高峰期,夏、冬季蚜蟲較少。冬小麥秋季出苗後,由夏季寄主轉移到麥田進行短期繁殖,高峰期小,危害不大。11月中下旬以後,随着氣溫的降低,開始越冬。春季返青後,當溫度高于6℃時,低于15℃時繁殖率不高,溫度高于16℃時,小麥幼苗抽穗移入穗部,昆蟲區數量迅速增加,直至蚜蟲數量在灌漿期和乳汁成熟期達到高峰,溫度高于22℃,導緻大量翅蚜遷入寒區避暑。在北方春小麥區或早播冬小麥區,蚜蟲常産生孤雌胎生代和兩性卵生代。在這一地區,轉移到冬小麥田的數量超過了9月份。10月上旬,平均氣溫14~16℃,進入發生高峰期。九月中旬出現了性蚜蟲,十月中旬開始産卵。十一月中旬,平均氣溫為4℃,進入産蛋高峰期,越冬。翌年3月中旬,越冬卵孵化期持續1個月。在春季,它首先在冬小麥上被破壞,并在四月中旬開始遷移到春小麥。無論是春小麥還是冬小麥,均在穗期進入為害高峰期。6月中旬,有翅蚜蟲再次出現,并轉移到寒冷地區避暑。小麥長管蚜的最适溫度為10-30℃,其中以18-23℃最為适宜,溫度為12-23℃,産仔數為48-50,24℃時下降。主要天敵有瓢蟲、食蚜蠅、沙蠅、蜘蛛、蚜蟲繭峰、蚜蟲黴菌等。

防治方法(1)預測。當孕穗期蚜蟲發生率達到50%時,制漿初期每百株平均蚜蟲數為200-250,或每百株蚜蟲發生率為70%,每百株平均蚜蟲數為500,應進行控制。(2) 農業防治方法① 選擇抗蟲品種。例如:“魯麥23号”。⑧ 布局合理。在冬春小麥混播區,盡量減少冬小麥面積或冬小麥與春小麥分開種植,以減少危害。⑧ 适時集中播種。冬小麥應該晚播,春小麥應該早播。④ 合理施肥和澆水。(3) 生物防治減少或改進施用方法,避免殺死麥田天敵。充分利用瓢蟲、食蚜蠅、沙蠅、蚜蟲繭蜂等天敵。根據七星瓢蟲成蟲和每天100多隻蚜蟲的測定,生産中采用麥蚜複合天敵當量系統,可以統一各種天敵的标準食蚜機關和計算方法,準确确定複合天敵對蚜蟲的綜合防治能力,為采取其他措施提供依據。确定了天敵蚜蟲防治名額,并與化學防治名額和等效體系相結合,為充分發揮天敵作用提供保障。如有必要,可以利用人工繁殖來釋放或幫助移動天敵;進而有效地防治蚜蟲。當天敵不能控制麥蚜時,400倍0,2%苦參堿(克蚜)水劑或250倍殺蚜劑(孢子含量200萬/ml)、50%蚜霧或40%氧化樂果2000倍溶液可殺滅蚜蟲90%左右,保護天敵。(4) 在上述措施無法奏效的地區或領域,可采取以下綜合預防措施。① 在小麥黃矮病疫區,蚜蟲主要在苗期防治。将0.3%75%3911 EC和約7%種子水噴灑在小麥種子上,并在噴灑時攪拌。用150毫升50%蚜蟲松乳劑和5公斤水噴灑在50公斤小麥種子上,6-12小時後播種。⑧ 用3%呋喃丹顆粒劑、5%涕滅威顆粒劑、5%3911顆粒劑,每667m21.5kg覆寫一次種子,有效期可達1-1.5個月。② 在非黃矮病流行期,重點防治小麥穗期蚜蟲。如有必要,噴灑2500倍2.5%蚜蟲可濕性粉劑或10%吡蟲啉(一次淨)可濕性粉劑,3000倍2.5%高滲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500-4000倍50%抗蚜蟲可濕性粉劑,1500倍18%高滲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50%馬拉硫磷乳油20%康複多農溶劑或90%快靈可溶性粉3000-4000倍溶液、50%殺螟松乳油2000倍溶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溶液。也可選用40%惠豐1号乳劑,30ml/667m2,40kg水,防治效果99%,優于40%氧樂果。④ 在幹旱地區,每667m2可使用50毫升40%樂果乳油、1-2公斤水、15公斤細砂或75毫升80%敵敵畏乳油、25公斤土壤,并應在小麥穗期的早晨或晚上停止施用。為保護天敵,應盡量選用對天敵殺傷力低的抗蚜威等殺蟲劑。⑤ 當麥蚜和白粉病同時發生時,噴灑100ml 11%羟考酮乳油和50kg水。麥蚜防治效果與羟考酮相同,白粉病防治效果與三唑酮相同。⑧ 吸煙0.5小時後,煙雲逐漸沉降在作物上,防治效果約為80%。

小麥水蠅

學名為中國水螅(hydrallia chinensis Qi et Li),稱為小麥鞘赤眼蜂(麥鞘赤眼蜂),灰水螅(hydrallia griseola Fallon),稱為水稻赤眼蜂。都屬于雙翅目,水蠅科。又稱稻葉潛蠅、大麥水蠅等,俗稱鞘潛蠅。分布于華北、華東、東北、甘肅和西南小麥區。

寄主小麥、大麥、黑麥、燕麥、水稻等。

為害特征主要為害上述寄主的葉鞘,多數為害旗葉以下1-2片葉的葉鞘,少數為害葉片。在損傷過程中,幼蟲鑽入潛在葉鞘或葉片的内外表皮之間的組織,形成一條直線或不規則的水下路徑。在水下路徑中通常沒有明顯的糞便,後期隻剩下表皮。使葉子過早幹枯或不抽穗或空粒。

形态特征:成蟲體長2-4mm,翅展5mm,體色深色,觸角黑色,一對翅膀,翅膀前緣有兩個缺口,後翅成平衡棒,鮮紅色。卵子長0.7毫米,橢圓形,乳白色,卵子表面有縱線。末齡幼蟲長4-4.5mm,扁圓柱形,淡黃白色,口鈎厚黑色。蛹長4毫米,開始時呈黃褐色,尾部有2個黑色小突起。

生活習性甘肅每年有2代,西南麥區每年有3-4代。蛹在葉鞘中越冬。第二年2月至4月,西南麥區成蟲出苗後,先在開花油菜田吸花蜜補充營養。交配後,從孕穗到抽穗,在小麥旗葉或上部葉的前基部産卵。每片葉子産卵數個到10個以上,卵數在40-50個以上。卵期4-10天,幼蟲期13-19天,幼蟲為害期3-4月,成熟幼蟲4月初在葉鞘化蛹,有時聚集20頭以上。在北方小麥區,越冬一代成蟲于5月中旬開始移動、交配産卵,幼蟲于6月初開始,6月中下旬進入高峰期,7月化蛹,第一代成蟲于7月中旬出現。第二代在雜草或自生小麥幼苗上産卵。幼蟲受損,在深秋開始化蛹。小麥水蠅的發生與品種性狀密切相關。它生産的品種上部葉嫩而暗,葉寬而厚,葉脈粗而深陷,卵多而傷重。

防治方法(1)選擇莖硬葉适中的抗蟲品種。(2) 據預測,當小麥的産卵率達到10%左右,平均産卵量超過10粒時,在進入初始孵化期時,可噴灑90%結晶敵百蟲15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劑1500-2000倍液,立即用36%螨粉乳劑1000-1500倍溶液和40%樂果乳劑2000倍溶液,每667m2噴75L合适的溶液。

麥稈蠅

學名:雙翅目,莖蠅科。北起黑龍江、内蒙古、新疆,南至貴州、雲南,西至新疆、西藏。它也發生在青海的海南、四川的甘孜和阿壩。新疆、内蒙古、甯夏和河北、山西、陝西和甘肅的一些地區遭受嚴重破壞。

寄主小麥、大麥、燕麥、堿草、高羊茅等。

其為害特點是幼蟲鑽入小麥等寄主莖中取食。新孵化的幼蟲從葉鞘或莖節鑽入小麥莖部,或在幼心葉和穗節的1/5-1/4基部螺旋向下,形成死心、白穗和爛穗,不能結果。

形态特征:雄成蟲體長3-3.5mm,雌成蟲體長3.7-4.5mm。身體呈淺黃綠色,複眼呈黑色,胸部背面有三條黑色或深棕色縱線。中間縱線前寬後窄,與後緣棱鏡端部直接連接配接。兩側縱向線僅為中間縱向線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且端部分叉。觸角黃色,小胡須黑色,基部黃色。腳黃綠色。後腿腫了。雞蛋長1mm,紡錘形,白色,表面有10條縱線。末齡幼蟲長6-6.5mm,黃綠色或淺黃綠色,蛆狀。蛹屬于環毛類。雄性為4.3-4.7mm長,雌性為5-5.3mm長。蛹殼透明,可見複眼、胸部和腹部。

生活習性:内蒙古等春小麥區每年有2代,冬小麥區每年有3-4代。幼蟲在寄主根莖或土壤裂縫或雜草上越冬。春麥區的越冬成蟲隻在明年5月1日和5月中旬出現。它們在5月底和6月初進入發生高峰期。産卵高峰期在六月中下旬。卵在4-7天内孵化。幼蟲為害高峰期為6月下旬,約20天。化蛹發生在7月1日和7月中旬,蛹期為5-10天。大部分第一代幼蟲在7月中下旬小麥收獲前出現并離開麥田,在多年生禾大學雜草上産卵。麥稈蠅在内蒙古隻有一代幼蟲危害小麥。羽化後,成蟲在葉基部産卵。冬小麥區1、2代幼蟲4、5月份為害小麥,3代轉入自生小麥苗,4代轉入秋苗。河南在一年中也有兩個破壞高峰。幼蟲成熟後,在有害或野生宿主上越冬。成年人有趨光性和趨化性。它們在羽化後的同一天交配,白天在小麥植株中活躍。大多數卵産于有4片和5片葉子的小麥莖上,卵分散。每隻雌性能産20多個卵,最多可達70-80個。産卵和幼蟲孵化需要較高的濕度。莖軟、葉寬或毛少的品種産卵率高,危害重。

防治方法(1)選擇适合當地條件的抗蟲或早熟品種。(2) 加強栽培管理,做到适當早播,合理密植。加強水肥管理,促進小麥有序生長。加速小麥早期生長發育是防治小麥害蟲的根本措施。(3) 加強對麥稭蠅的預測預報。蟲害檢查始于冬小麥3月中下旬和春小麥5月中旬。每2-3天10:00左右在小麥幼苗頂部掃網200次。當200網中有2-3隻昆蟲時,越冬成蟲的羽化高峰期約為15天後,這是第一個适合化學防治的時期。在冬小麥區,100個網中平均有25種昆蟲,需要控制。(4) 麥稈蠅成蟲達到防治名額後,立即噴灑2.5%敵百蟲粉或1.5%樂果粉或1%1605粉,每667m2噴灑1.5kg。(5) 如果麥稭蠅産卵量大,應及時噴灑1000-1500倍36%克螨蠅乳油或4000倍50%1605乳油或80%敵敵畏乳油和40%樂果乳油的1:1。在混合1000倍水、3000倍10%大公辰可濕性粉劑和600倍25%異丙嗪可濕性粉劑後,每667m2噴灑50-75l合适的溶液,以控制孵化前的卵。

小麥黑斑病潛葉蛾

學名:齒角尾齒象雙翅目,斑潛蠅科。分布于甘肅、台灣等省。

寄主小麥、燕麥、大麥等。

為害特點:幼蟲以葉肉為食,潛迹窄而薄。

形态特征:成蟲長2mm,黃棕色。頭部為黃色,前額為棕色,單眼三角形為黑色,複眼為深棕色,帶藍色熒光。觸角是黃色的,觸角芒沒有毛。胸部為黃色,背部覆寫有一個“凸”形黑色斑塊,前部與頸部相連,後部至中胸部後部盾片中部,黑點中心有一個“V”形淺凹;黃芩是黃色的,背黃芩是深棕色的。翅膀是透明的,淺棕色。平衡杆是淺黃色的。每條腿都是黃色的。腹部5節,背闆側緣和後緣為黃色,中部灰褐色,黑色毛發;産卵器圓柱形黑色。幼蟲長2.5-3.0mm,乳白色,蛆狀,前瓣1對,黑色;一對後閥為黑色和棕色,每個後閥都有一個短搖桿,分别向後突出。

腹段下有一對肉質突起,腹段間散在細棘。蛹長2毫米,淺棕色,扁平,可見于前後瓣。

生活習性的産生尚不清楚,它可能作為蛹越冬。4月1日和4月中旬,成蟲開始在麥田裡活動,并在小麥葉子上産卵。孵化後,幼蟲潛入葉肉造成損害,導緻小麥葉片部分幹燥。幼蟲成熟後,爬出昆蟲路徑,附着在葉表面,化蛹并羽化。甘肅春小麥苗期一般在4月下旬,自生小麥苗期一般在9月。

主要的控制方法是消滅成年人。4月初春小麥出苗、冬小麥返青時,在田間噴灑2.5%敵百蟲粉,消滅成蟲,防止成蟲産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