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四十三:陈霸先抗北齐、江陵焚书)

作者:高考历史政治张振恺

公元555年

陈霸先抗北齐:攘外必先安内

公元555年至556年,北齐两度侵犯梁朝,均被南梁辅国重臣陈霸先率部击败。陈霸先抗击北齐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战役,奠定了陈霸先在南朝不可撼动的地位。

当时天下,北齐、西魏和南梁三足鼎立。西魏早在梁元帝时期,就瓜分走了梁朝的一大块疆域。当时北齐忙于改朝换代,没捞到什么好处。等到北齐皇帝高洋回过神了,西魏的势力已经快要赶上自己了,北齐便也想从梁朝这里搜刮好处。随后北齐挥师南下,强迫梁朝承认“正统皇帝”萧渊明,并打着“护送”的旗号,大行侵略之举。

陈霸先反对向北齐妥协,杀掉了已与北齐妥协的辅国重臣王僧辩,并废掉了刚上任的皇帝萧渊明,又把梁元帝的儿子萧方智扶上了帝位。

这北齐怎会同意?正好北齐方面负责护送萧渊明回国的大军还没走远,便决定直接开打。北齐一动作,陈霸先这边的情势就比较危急了。自从王僧辩被杀后,残余势力纷纷起兵反抗。陈霸先亲自率军东讨王僧辩余党的时候,谯、秦二州刺史徐嗣徽,带着封地投降了北齐,并且私下与豫州刺史任约密谋,以精兵5000袭击建康。北齐当然积极响应,在同年11月就遣兵渡江占据姑孰(今安徽当涂)来支援徐嗣徽、任约,又命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刘士荣、淮州刺史柳达摩领兵万人于胡墅(今江苏南京长江北岸)渡江,向石头城送米3万石,马千匹。

陈霸先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做出了一连串的反应。第一步继续向东攻打义兴(今江苏无锡)。王僧辩的余党伏诛,陈霸先稳定了东边的局势。第二步让手下大将周文育顶替自己,担任主帅以防长城被北齐大军攻陷,守好国家北边的防线。第三步命手下宁远将军裴忌跟他一起进攻王僧辩弟弟王僧智据守的吴郡(今江苏苏州)。夜至城下,鼓噪登城,打了王僧智一个措手不及。王僧智只好从后门逃出,轻舟奔吴兴。此举保住了梁朝经济重镇。在陈霸先以雷霆手段迅速控制了三吴地区之后,他才还师建康,急攻石头城。

当然,陈霸先这一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听闻北齐大军来援,还带了三十万石粮食和无数战马,陈霸先自然无比担忧。他在城外驻兵,跟手下几员心腹大将反复商议对策。一番磋商后,众人一致认为目前当务之急是在淮南筑城,保护东方粮道,然后再分兵断绝北齐向石头城的物资供给。将石头城围死,断水断粮之下,石头城不日便会不攻自破。

于是陈霸先依照此计,派手下大将侯安都率梁朝水军袭击,趁着月黑风高,一把火烧掉北齐千余船只。双方是水战,粮食运输不便,但陈霸先把自家粮道护住了,粮食充足。而北齐军这边兵马粮草都烧没了,兵力和士气严重受损,只得先采取保守战术,在秦淮河南岸设立栅栏,与梁军抗衡。但抗衡不过是拖延时间,北齐败相已现。一场大战之后,北齐军战死淹死无数。最后北齐主帅柳达摩遣使向陈霸先求和,引兵北归。

北齐皇帝高洋听闻北齐军大败,当即将主帅处死。次年六月,再次调集大军南下。但这一次战果却更少。陈霸先继续上次的对战策略:摧毁北齐在北岸的渡口、切断齐军补给。最终大挫北齐。北齐接连两次大败,损失惨重。此战后,再也不敢南侵梁朝。消灭了王僧辩的一众党羽,又有效抗击了北齐的入侵,陈霸先为梁朝立下汗马功劳,自封为长城公。他在梁朝的威势,至此已无人能及。

557年十月,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南梁灭亡。陈霸先称帝,改元永定,国号陈,是为陈武帝。

结论:陈霸先成功抵御了北齐,让江南人民免于战火的侵扰,维护了南方的社会稳定,恢复了南方的经济。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四十三:陈霸先抗北齐、江陵焚书)

乱世英雄陈霸先:他用自己的姓做国号,成功保全了汉人的尊严

陈霸先杀王僧辩:兄弟反目成仇

公元555年,梁朝辅政大臣陈霸先起兵攻进建康,诛杀同为梁朝辅政大臣的王僧辩,这场战争促成了南朝势力的重构,也为陈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陈、王两人在侯景之乱时相识,此后更因合力平乱而成为好友。私交颇深的两人,却因政见不合而反目成仇。这些必须从梁元帝萧绎被杀说起。

554年西魏南伐梁朝,继位不到三年的萧绎在江陵被西魏大军围困,王僧辩等人的军队距江陵太远,无法迅速勤王。隔年江陵城陷,萧绎被虐杀,他的几个儿子也没逃过厄运。还好当年萧绎定都江陵的时候,将九皇子萧方智外放担任江州刺史,逃过一劫。于是陈、王两位梁朝权臣拥立萧方智为帝,并由王僧辩留在建康辅佐幼主,而陈霸先则驻军京口(今江苏镇江)。

此时,两人的默契被北齐皇帝高洋打破。当时天下形势,西魏、东魏、梁朝“三国鼎立”。其中东魏最强,西魏次之,梁朝最弱。侯景之乱时,东魏正忙着改朝换代为北齐。等到尘埃落定,西魏已经乘乱占领了四川、武汉等长江中上游地区,势力扩张的很厉害,北齐却什么都没捞到。于是北齐皇帝高洋,就利用他控制的梁元帝的堂弟萧渊明做起了文章。北齐带话给王僧辩,说萧方智才13岁,当皇帝的话还是萧渊明更合适。

这一下,引起了陈王两人的纷争。王僧辩决定同意北齐的建议,立萧渊明为帝。而他之所以同意,是因为当时高洋军队实力强横。梁朝内部拥护的皇帝萧方智来到建康才一个月,北齐的大军打着“护送”萧渊明的旗号南侵。梁朝先经历了侯景之乱,又遭逢西魏入侵,国力已经大损,此时与北齐开战,梁朝胜算极小。可陈霸先却坚决反对。他认为妥协虽能换来一时和平,但北齐迟早会利用傀儡皇帝再次祸乱梁朝,再加上梁朝一再退让只会让北齐得寸进尺,而梁朝自己的士气则会愈发颓丧。

两人就在不同意见之下,彼此决裂,梁朝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转变。王僧辩这边忙着迎接北齐使者,拥立萧渊明即位。陈霸先这边则开始秘密组织军队,暗中筹划着杀掉王僧辩。首先,陈霸先对自己的下属发表了一段战前感言。他说,如今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唯有梁元帝萧绎的儿子萧方智。我和王公身为托孤之臣,本就肩负着辅佐幼主的责任,而如今王公却改变了主意,依附戎狄,要废掉萧方智,改立北齐指定的皇帝,这是叛国之举。讲完后,陈霸先就与自己的嫡系手下侯安都、周文育商量,针对王僧辩的势力进行战略部署。

正巧555年八月,梁朝获悉北齐欲大举进攻建康,而且先头部队已经逼近寿阳(今山西寿阳地区)。王僧辩于是派使者通知陈霸先,让他早做准备。

陈霸先迅速应变,也确实做好了“准备”。他扣住王僧辩派来的使者,防止使者通风报信,然后假借调兵防卫北齐的名义,从北面直扑毫无防备的南京。侯安都的先头部队到达建康北门,由于缺少攻城器具,侯安都麾下士兵居然将侯安都抛进北门内城,然后侯安都再把绳子抛到城下,众人爬上城墙,如此才顺利杀进建康,活捉毫无防备的王僧辩。陈霸先在大军攻入南京之后,立刻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改元绍泰,是为梁敬帝。

王僧辩虽死,但是他的部队还在。其中最重要的三股力量分别是:王僧辩据守苏州的弟弟王僧智、驻守湖州的女婿杜龛和驻守会稽的亲信张彪。这三个部分的兵力超过了陈霸先,但因为事出突然,王僧辩这边的力量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迎来了陈霸先早已安排好的讨伐大军。

至于北齐,在陈霸先眼中,攘外必先安内。王僧辩一方很快就都被陈霸先的部队打败,随后北齐也被陈霸先击败,梁朝至此安定,陈霸先顺势登基称帝,建立陈朝。

结论:这场内斗,无论从规模、牵涉人数、地域广度以及战争的激烈程度,都是南北朝数一数二的大战。其结果是胜利者陈霸先趁机夺权,建立陈朝,南朝政局为之大变。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四十三:陈霸先抗北齐、江陵焚书)

江陵焚书:读书无用了!

公元555年一月十日,梁元帝萧绎命手下高善宝烧毁古今图书十四万春,史称江陵焚书。

据《资治通鉴》记载,萧绎从小就爱好文学,经常彻夜读书,是远近闻名的文学家,未即位前,常常借抄私家藏书不辍。平定侯景之乱后,萧绎就已经收取文德殿藏书及其他公私典籍7万多卷,等到他在江陵即位的时候,其藏书已达14万卷。

萧绎将自己精心收藏的14万卷图书付之一炬,最直接的诱因在于西魏大军入侵梁朝,萧绎防御失败,他将战败归因于读书无用,于是下令焚毁。

554年十一月,西魏权臣宇文泰派遣大将于谨等人率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攻打梁朝首都江陵。江陵背靠长江,北方无险可守,这场战争进行了一个月,梁军并无有效的抵抗,皇帝本人就直接出城投降了。

究其原因,其一是萧绎对北方的强敌西魏缺乏基本的判断。他先是妄想用西魏的军事力量来帮助自己稳固帝位。在西魏占据蜀地不走的时候,也没有及时看出对方抢占梁朝国土的野心。接到梁朝旧臣马伯符从西魏发来的警告密件时,仍然不相信对方已做好了入侵的准备。其二相比于军事,萧绎更关心学术。西魏大军攻到江陵外城时,萧绎还在朝堂上给大家讲学。他忽闻大军压境,赶紧派兵抵抗,可惜均遭失败,几员大将都战死疆场。反攻无望的时候,萧绎身边的大臣劝他乘夜突围。只要渡过长江,就能得到驻在江南码头的梁军救援。但萧绎骑不惯马,认为这件事做不成,只会徒增屈辱。他放弃了任何主动转移,死守外城。

逃跑计划失败,又打不过人家,萧绎只好出城投降。投降之前,萧绎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读书无用,于是下令把藏书14万卷全部焚毁。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萧绎把书视为珍宝,宁可烧掉也不愿留给别人。在焚书时,他几度想赴火自杀,被身边的人拦了下来。

焚书之后,梁朝也迎来了朝代的终结。

当天,萧绎骑着白马穿着素服出城,西魏士兵把他从马上拉了下来,给他换了一匹瘦马,将他推推搡搡带到于谨面前。随行的还有东晋名相王导的后人王褒。王褒本人是当时天下名动一时的书法家,于谨让他写几个字来看。王褒写完后落款为“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于谨大笑。柱国常山公是于谨的封号,王褒以其家奴自居,丢尽了祖先的脸面,被后人称为“文人无骨”。至于萧绎本人,在被虐待多日后,被土袋子活活压死,享年47岁,他的太子也被杀害。

西魏军从梁朝王公大臣和江陵百姓中选了数万人为奴婢,作为战利品押回长安,其余老弱幼小全部被杀,得到赦免的只有三百余家。当时天寒地冻,冰雪交加,又有二三成人沿途冻死或被人和马踩死。

江陵一战,除了颠覆梁朝之外,最大的损失还是这十四万卷书。在印刷技术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大量书籍都只有稿本或少数抄本流传,无数杰出学者的毕生心血、千百年的学术文化结晶在铁血和烈火中毁于一旦。

结论:江陵焚书可以称为中华文化史的第二次大浩劫,自东晋建国以来历代君主收藏的珍贵古籍都被梁元帝焚烧殆尽。其中《孝德经》、《注汉书》、《内典博要》、《玉韬》、《补阙子》、《余德志》、《荆南志》、《老子讲疏》、《金缕子》、《式赞》等数百卷书早已散佚,仅存《古今同姓名录》等数种。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在民间大力搜集古籍经典,隋朝秘阁收藏的图书方才达到三万余卷,与梁元帝的十四万藏书相比已经是九牛一毛了。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四十三:陈霸先抗北齐、江陵焚书)

众人皆知秦始皇焚书坑儒却不知梁元帝江陵焚书才是空前浩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