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帕布罗·拉雷恩:贫瘠土地上的最后一朵玫瑰

帕布罗·拉雷恩:贫瘠土地上的最后一朵玫瑰

帕布罗·拉雷恩

帕布罗·拉雷恩,是智利的“国宝级”导演,电影《厄玛》入围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厄玛》是一部来自南美导演的酷儿电影,讲述了家庭、收养、分崩离析之后的何去何从。影像的色彩运用绚丽大胆,传递了人物和叙事张力。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涉及酷儿影像,2017年担任《普通女人》的制片人,影片荣获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电影讲述了少数人群在现今社会的困境,引起了诸多共鸣。

帕布罗·拉雷恩:贫瘠土地上的最后一朵玫瑰

《厄玛》

帕布罗的电影就像是一双倒映社会的眼睛,切入点精准的投放在现实主义作品中,客观的分析和隐喻的符号会让人引发共鸣。2012年执导的政治题材电影《智利说不》(与前作《杀手夜狂热》《后事》构成皮诺切特三部曲)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这也是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智利作品;2015年执导的天主教题材电影《神父俱乐部》赢得第65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并获得第7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16年执导的巴勃罗·聂鲁达传记片《追捕聂鲁达》和杰奎琳·肯尼迪传记片《第一夫人》均获好评,后者入选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片。

帕布罗·拉雷恩:贫瘠土地上的最后一朵玫瑰

《第一夫人》

新片《厄玛》将反映舞蹈家群体的生活现状,在帕布罗看来,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媒介,反映城市的痕迹的诗意表达。

帕布罗·拉雷恩:贫瘠土地上的最后一朵玫瑰

《智利说不》:广告至死

这是一部讲述媒介改变政治的影片,1988年的智利全民公投,皮诺切特政府因反对派的电视宣传节目而意外失利,结束了长达17年的独裁统治。影片再现了公投竞选时双方打电视宣传战的全过程,并通过线性叙事的方式呈现了政治传播的作用。

帕布罗·拉雷恩:贫瘠土地上的最后一朵玫瑰

《智利说不》

电影的几个节点强调了媒体人对公民痛点的分析把控:首先,要嬴得选举,最重要的人唤醒不敢发声的群众,即沉默的大多数。在传播学里,人们称之为“沉默的螺旋”一开始选战中公民的弃权票高达78.6%,独裁政府的震慑力阻碍了公共利益,压制了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意愿,媒体需要用什么的广告进行政治说服,该怎样摸透人民到底是需要什么,怎样赢得这场公投与政治口号和宣传息息相关。

主创人员否决了控诉皮诺切特军政府的独裁暴政的影片,而是以“幸福感”为主题拍摄宣传片,压倒对方。拍摄的内容也借鉴了大众传媒中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设计广告口水歌,邀请当年的“网红”、“鲜肉”来进行演绎;又根据当时最受欢迎的“肥皂剧”、好莱坞大片的内容设计了宣传片的剧情,同时让演员以邦德、性感美女的造型出现在荧屏上。

帕布罗·拉雷恩:贫瘠土地上的最后一朵玫瑰

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政府的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由此会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最后,智利反对派政府凭借着长达28天的宣传片赢得了此次选举,赢得了一场不流血的“媒体战役”。

电影中用一种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再现了一场政治传播的胜利,而手持镜头和复古滤镜也实现了一种仿真的“穿越感”。4:3的电影比例再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广告的质感,同时把历史影像与现实穿插,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性。不足的是,在野党权贵的形象刻板,对手戏一带而过,整个影片没有选举激战的精彩较量。

帕布罗·拉雷恩:贫瘠土地上的最后一朵玫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