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布羅·拉雷恩
帕布羅·拉雷恩,是智利的“國寶級”導演,電影《厄瑪》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厄瑪》是一部來自南美導演的酷兒電影,講述了家庭、收養、分崩離析之後的何去何從。影像的色彩運用絢麗大膽,傳遞了人物和叙事張力。這并不是他第一次涉及酷兒影像,2017年擔任《普通女人》的制片人,影片榮獲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電影講述了少數人群在現今社會的困境,引起了諸多共鳴。
《厄瑪》
帕布羅的電影就像是一雙倒映社會的眼睛,切入點精準的投放在現實主義作品中,客觀的分析和隐喻的符号會讓人引發共鳴。2012年執導的政治題材電影《智利說不》(與前作《殺手夜狂熱》《後事》構成皮諾切特三部曲)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這也是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智利作品;2015年執導的天主教題材電影《神父俱樂部》赢得第65屆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并獲得第73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2016年執導的巴勃羅·聶魯達傳記片《追捕聶魯達》和傑奎琳·肯尼迪傳記片《第一夫人》均獲好評,後者入選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片。
《第一夫人》
新片《厄瑪》将反映舞蹈家群體的生活現狀,在帕布羅看來,舞蹈不僅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媒介,反映城市的痕迹的詩意表達。
《智利說不》:廣告至死
這是一部講述媒介改變政治的影片,1988年的智利全民公投,皮諾切特政府因反對派的電視宣傳節目而意外失利,結束了長達17年的獨裁統治。影片再現了公投競選時雙方打電視宣傳戰的全過程,并通過線性叙事的方式呈現了政治傳播的作用。
《智利說不》
電影的幾個節點強調了媒體人對公民痛點的分析把控:首先,要嬴得選舉,最重要的人喚醒不敢發聲的群衆,即沉默的大多數。在傳播學裡,人們稱之為“沉默的螺旋”一開始選戰中公民的棄權票高達78.6%,獨裁政府的震懾力阻礙了公共利益,壓制了公民行使政治權利的意願,媒體需要用什麼的廣告進行政治說服,該怎樣摸透人民到底是需要什麼,怎樣赢得這場公投與政治口号和宣傳息息相關。
主創人員否決了控訴皮諾切特軍政府的獨裁暴政的影片,而是以“幸福感”為主題拍攝宣傳片,壓倒對方。拍攝的内容也借鑒了大衆傳媒中喜聞樂見的形式:比如設計廣告口水歌,邀請當年的“網紅”、“鮮肉”來進行演繹;又根據當時最受歡迎的“肥皂劇”、好萊塢大片的内容設計了宣傳片的劇情,同時讓演員以邦德、性感美女的造型出現在熒屏上。
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提出政府的印刷統治轉變為電視統治,由此會導緻社會公共話語權由曾經的理性、秩序、邏輯性,逐漸轉變為脫離語境、膚淺、碎化,一切公共話語以娛樂的方式出現的現象,最後,智利反對派政府憑借着長達28天的宣傳片赢得了此次選舉,赢得了一場不流血的“媒體戰役”。
電影中用一種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再現了一場政治傳播的勝利,而手持鏡頭和複古濾鏡也實作了一種仿真的“穿越感”。4:3的電影比例再現了上個世紀80年代電視廣告的質感,同時把曆史影像與現實穿插,增強了電影的真實性。不足的是,在野黨權貴的形象刻闆,對手戲一帶而過,整個影片沒有選舉激戰的精彩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