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岁女孩对着空气说话,奶奶偷听后吓出冷汗,妈妈却说“不碍事”假想玩伴=孩子的想象力+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家长可以通过“假想玩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假想伙伴并非百利无一害,应适时让他们离开

最近,奶奶发现5岁小孙女欢欢有了个怪毛病,喜欢一个人对着空气自言自语。

房间里明明没人,可欢欢就爱对着旁边的空气叽叽咕咕说着什么。奶奶上前问:“你在和谁说话啊?”

欢欢瞪圆了小眼睛,立马否认说:“没有谁啊,没有谁。”

可等奶奶走出房间,偷听到欢欢对着空气说:“哎呀,幸亏奶奶没发现,千万别叫她知道哦。”

奶奶听了这话,瞬间吓出一身冷汗。她担心地想:“传说娃娃都有阴阳眼,怕是碰到了什么神神怪怪的不干净东西吧。”

迷信的老人,立马和欢欢妈妈讲了自己的怀疑。欢欢妈妈听到后,却微微一笑,说:“别担心,没有妖魔鬼怪,我来处理吧。”

5岁女孩对着空气说话,奶奶偷听后吓出冷汗,妈妈却说“不碍事”假想玩伴=孩子的想象力+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家长可以通过“假想玩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假想伙伴并非百利无一害,应适时让他们离开

午饭的时候,妈妈貌似毫不经意地问欢欢:“你那个看不见的朋友,是不是跟你一样,不爱吃胡萝卜呀?”

欢欢愣了一下,问:“你怎么知道啊?”

妈妈说:“很多小孩子都不爱吃胡萝卜,但是胡萝卜很有营养,我们要不要让她也吃一点呢?对了,我还不知道她的名字呢。”

欢欢笑了,说:“她的名字叫小丽,虽然她有点害羞,但我会让小丽多吃一点胡萝卜的。”

奶奶在一旁看得莫名其妙。吃过饭,她追着欢欢妈问:“你们母女俩前言不搭后语的,到底是在干嘛呀?”

妈妈说:“我就是确定一下,欢欢是不是虚构了一个假想的朋友。”

“假想的朋友?”

“是的,”妈妈说,“假想的朋友,在5岁左右的小孩子中,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

于是,妈妈仔仔细细向奶奶说明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科学道理。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国外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开始注意在孩子中广泛存在的这个现象——

很多孩子,往往喜欢幻想出一个朋友来陪伴自己。这些朋友有名字、有性格、人格化,能和他们对话、玩耍,只有他们能看见,成年人是看不到的。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童年假想玩伴”现象。

国外研究者认为,大概有60%的儿童都曾有过假想的朋友;而国内儿童教育界一些学者经过研究,也提出至少42.7%的学龄前儿童,都有过假想伙伴。

今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喜剧电影《少年乔乔的异想世界》,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战争年代的德国男孩,他想象中的朋友,竟然是当时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5岁女孩对着空气说话,奶奶偷听后吓出冷汗,妈妈却说“不碍事”假想玩伴=孩子的想象力+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家长可以通过“假想玩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假想伙伴并非百利无一害,应适时让他们离开

没错,这位有着标志形象的元首,总是陪在乔乔身边,挺着小肚子,根据一个10岁孩子对成人世界的认知,和孩子一起做着一切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孩子的大脑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信息不断进行吸收、处理和消化,会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种种状况,通过想象重现在自己的内部世界。假想的朋友,就等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理解能力。

比如:

1、当孩子特别喜欢某个故事、玩具物件或动画片,他们会创造相关的假想伙伴,加深和强化这种喜爱的感情;

2、当孩子感到无聊或孤独时,他们会与假想玩伴进行游戏互动,获得愉悦满足;

3、当孩子在现实中犯了错时,他们会通过假想玩伴来分担减轻批评的压力;

4、当孩子因为某些现实变动而感到不安,他们会向假想玩伴寻求陪伴、慰藉和安全感;

……

所以,当家长看到孩子有一个假想的玩伴时,大可不必受到惊吓,必须明白,这也是孩子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

而且这样的孩子,倾向于用想象力扩展和延伸现实体验,他们的内在生命体验是丰富而敏感的。所以,约克圣约翰大学的心理学讲师佩奇·戴维斯博士认为,有假想朋友的孩子往往有着更好的心智,共情能力也很强。他认为:

儿时有假想朋友的成年人通常会选择更有创造力的工作,而且他们自称更有创造力。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语言障碍、自闭症问题的孩子,也会有自己假想的朋友。

不管假想的朋友到底源于什么而存在,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正常的。它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孩子的大脑中,只要孩子动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去模拟和再创造现实,它就有可能出现。

所以,它是孩子发展想象力的一种方式,孩子用这种方式来安慰内心、娱乐自己,是一件无需大惊小怪的事情。

5岁女孩对着空气说话,奶奶偷听后吓出冷汗,妈妈却说“不碍事”假想玩伴=孩子的想象力+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家长可以通过“假想玩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假想伙伴并非百利无一害,应适时让他们离开

孩子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有时候家长们总是说:“孩子说不出来,很难捕捉到他们的心理。”

其实,通过孩子假想玩伴,我们也可以窥见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

1、假想玩伴提醒家长,孩子需要陪伴和支持。

前文提到的欢欢,为什么会有一个假想的朋友?

欢欢妈经过思考后,认为因为疫情幼儿园还没恢复上课,欢欢已经很久没有小朋友一起玩了。呆在家里的她觉得很无聊,所以她幻想出一个名叫“小丽”的女孩子,和自己一起玩。

欢欢本身是比较文静内敛的性格,所以她创造出来的这个小女孩,跟她同样也会害羞、怕见人,不能让奶奶知道。自从有了“小丽”的陪伴,欢欢呆在家里的感觉,也就不那么无聊了。

“假想伙伴”最常见的功能,就是在孩子对现实感到无聊、厌倦、孤独或恐惧的时候,给予他们安慰。

而现在,随着家庭单位的越来越小、越来越孤立,孩子与社交世界也越来越隔离。除了在幼儿园和学校,大部分孩子都是缺少玩伴的。尤其父母忙于工作、爷爷奶奶又没有办法提供孩子想要的陪伴,假想伙伴便油然而生,满足孩子被重视、被需要的需求。

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创伤,比如失去了家庭成员、或者父母生了二胎遭受冷落、或者父母离婚不顾及孩子,他们需要一个假想的朋友,帮助他们消化处理各种负面情绪,安慰和支撑自己受伤的心灵。

在电影《妈咪也疯狂》中,一场交通事故意外地夺去了7岁男孩艾伯特的妈妈的生命,从此,男孩每天都待在自己的幻想中,而他的假想伙伴bogus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他、安慰他、给他力量,陪伴他度过了丧母的这段最艰难的日子。

5岁女孩对着空气说话,奶奶偷听后吓出冷汗,妈妈却说“不碍事”假想玩伴=孩子的想象力+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家长可以通过“假想玩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假想伙伴并非百利无一害,应适时让他们离开

直到最后养母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的痛苦才得以释放,他的生命在哀悼中获得了疗愈和重生,而这时,bogus这个假想伙伴才最终消失。

2、假想伙伴让我们看到孩子的真实自我。

我的女儿千宝有个假想伙伴,叫“小白”。有一天,我看到她正在严厉地训斥小白:

“你为什么不戴口罩呢?外面有很多病毒你知道吗,得病了会死的,你不怕死吗?”

然后千宝又煞有介事跑来向我告状:“妈妈,小白老是不愿意戴口罩,我说她她都不听,讨厌死了!”

那时正是疫情最厉害的时期,孩子的举动让我反思自己日常的行为。那时,家人都有点过分关注,天天讨论的是疫情、传播、死人的消息、动不动教训孩子注意卫生,无形之中给了孩子很大的心理冲击。

千宝的举动表明,她明白外面正在发生不太好的事情,对此她是害怕的,可是内心深处她又有抵触和烦躁的情绪,所以她把这种恐惧和矛盾注入到假想伙伴的身上,通过与她的互动表达出来。

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曾经说:

年龄偏小的孩子往往通过假装游戏对他们的生活经历进行记忆处理。通过想象生活场景,他们能够实践新的能力,并在情绪层面认识和理解他们所处的社交世界。

孩子与假想朋友的互动,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和表达和再现。

看懂这种表达,就等于看到了孩子的真实自我。

参照孩子与假想朋友的互动,家长可以及时教正在生活中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塑造孩子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让孩子的同理心、感知力、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得到良性发展。

5岁女孩对着空气说话,奶奶偷听后吓出冷汗,妈妈却说“不碍事”假想玩伴=孩子的想象力+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家长可以通过“假想玩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假想伙伴并非百利无一害,应适时让他们离开

假想朋友是孩子幻想出来的一道自我与现实的保护层。

孩子在其中得到被关怀的体验、强化了自我意识、产生了坚定的自尊。

然而,它也不应该永远存在,否则,这个保护层将成为困住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囚笼。

家长要知道,区分现实和虚幻的能力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出现假想伙伴现象的孩子,年龄主要集中在两个高峰段,一个是2岁半到3岁半,另一个则是5岁到9岁。在这个年龄段内,孩子渐渐学会了从虚幻中剥离,主客体都渐渐完善。

超过了年龄还有假想朋友,代表孩子过于沉溺在虚幻的自我想象中无法自拔,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方面,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表达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在动画片《小猪佩奇》中,小羊苏西有了一个假想的朋友狮子里奥,猪妈妈得知后,也给看不见的里奥切了一块蛋糕。

5岁女孩对着空气说话,奶奶偷听后吓出冷汗,妈妈却说“不碍事”假想玩伴=孩子的想象力+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家长可以通过“假想玩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假想伙伴并非百利无一害,应适时让他们离开

在国外,甚至有个机场把“对待孩子假想朋友”作为工作人员培训的项目之一。

5岁女孩对着空气说话,奶奶偷听后吓出冷汗,妈妈却说“不碍事”假想玩伴=孩子的想象力+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家长可以通过“假想玩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假想伙伴并非百利无一害,应适时让他们离开

像文章开头欢欢奶奶那样,把孩子有假想朋友视为“异端”,加以阻止,只会让孩子产生深深的挫败感,也难怪欢欢不愿意让奶奶知道她的假想朋友了。

另一方面,我们也无需刻意强化,而要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加体察、对孩子的社交生活多加引导。

从孩子与假想朋友的互动中,我们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察觉她们不曾表达的需求。同时,也要多对孩子进行有质量的陪伴,不要让孩子总是孤零零地玩耍,觉得无聊、无趣。

此外,家长还应该多带孩子融入社交生活,鼓励她们交朋友,和孩子一起玩耍。

无需刻意强化,保持顺其自然,及时体察引导。

只要家长用合理的方式对待,大多数假想朋友都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消失。

而这种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充满无数缤纷乐趣的童年,也将伴随和治愈每一个孩子的一生。

【晴朗老师专栏《佛系教养法:如何成为躺赢式家长》持续更新中,用最精准的判断,解析家庭、家长与孩子之间最复杂的亲子关系;用最恰当的方法,在最合适的阶段,给孩子最有效的教养!请关注专栏更多内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