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奶奶發現5歲小孫女歡歡有了個怪毛病,喜歡一個人對着空氣自言自語。
房間裡明明沒人,可歡歡就愛對着旁邊的空氣叽叽咕咕說着什麼。奶奶上前問:“你在和誰說話啊?”
歡歡瞪圓了小眼睛,立馬否認說:“沒有誰啊,沒有誰。”
可等奶奶走出房間,偷聽到歡歡對着空氣說:“哎呀,幸虧奶奶沒發現,千萬别叫她知道哦。”
奶奶聽了這話,瞬間吓出一身冷汗。她擔心地想:“傳說娃娃都有陰陽眼,怕是碰到了什麼神神怪怪的不幹淨東西吧。”
迷信的老人,立馬和歡歡媽媽講了自己的懷疑。歡歡媽媽聽到後,卻微微一笑,說:“别擔心,沒有妖魔鬼怪,我來處理吧。”

午飯的時候,媽媽貌似毫不經意地問歡歡:“你那個看不見的朋友,是不是跟你一樣,不愛吃胡蘿蔔呀?”
歡歡愣了一下,問:“你怎麼知道啊?”
媽媽說:“很多小孩子都不愛吃胡蘿蔔,但是胡蘿蔔很有營養,我們要不要讓她也吃一點呢?對了,我還不知道她的名字呢。”
歡歡笑了,說:“她的名字叫小麗,雖然她有點害羞,但我會讓小麗多吃一點胡蘿蔔的。”
奶奶在一旁看得莫名其妙。吃過飯,她追着歡歡媽問:“你們母女倆前言不搭後語的,到底是在幹嘛呀?”
媽媽說:“我就是确定一下,歡歡是不是虛構了一個假想的朋友。”
“假想的朋友?”
“是的,”媽媽說,“假想的朋友,在5歲左右的小孩子中,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心理現象。”
于是,媽媽仔仔細細向奶奶說明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和科學道理。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國外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就開始注意在孩子中廣泛存在的這個現象——
很多孩子,往往喜歡幻想出一個朋友來陪伴自己。這些朋友有名字、有性格、人格化,能和他們對話、玩耍,隻有他們能看見,成年人是看不到的。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童年假想玩伴”現象。
國外研究者認為,大概有60%的兒童都曾有過假想的朋友;而國内兒童教育界一些學者經過研究,也提出至少42.7%的學齡前兒童,都有過假想夥伴。
今年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的喜劇電影《少年喬喬的異想世界》,便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戰争年代的德國男孩,他想象中的朋友,竟然是當時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沒錯,這位有着标志形象的元首,總是陪在喬喬身邊,挺着小肚子,根據一個10歲孩子對成人世界的認知,和孩子一起做着一切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孩子的大腦在成長過程中,對外界資訊不斷進行吸收、處理和消化,會把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種種狀況,通過想象重制在自己的内部世界。假想的朋友,就等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對世界的了解能力。
比如:
1、當孩子特别喜歡某個故事、玩具物件或卡通片,他們會創造相關的假想夥伴,加深和強化這種喜愛的感情;
2、當孩子感到無聊或孤獨時,他們會與假想玩伴進行遊戲互動,獲得愉悅滿足;
3、當孩子在現實中犯了錯時,他們會通過假想玩伴來分擔減輕批評的壓力;
4、當孩子因為某些現實變動而感到不安,他們會向假想玩伴尋求陪伴、慰藉和安全感;
……
是以,當家長看到孩子有一個假想的玩伴時,大可不必受到驚吓,必須明白,這也是孩子體驗世界的一種方式。
而且這樣的孩子,傾向于用想象力擴充和延伸現實體驗,他們的内在生命體驗是豐富而敏感的。是以,約克聖約翰大學的心理學講師佩奇·戴維斯博士認為,有假想朋友的孩子往往有着更好的心智,共情能力也很強。他認為:
兒時有假想朋友的成年人通常會選擇更有創造力的工作,而且他們自稱更有創造力。
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語言障礙、自閉症問題的孩子,也會有自己假想的朋友。
不管假想的朋友到底源于什麼而存在,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正常的。它可能出現在任何一個孩子的大腦中,隻要孩子動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去模拟和再創造現實,它就有可能出現。
是以,它是孩子發展想象力的一種方式,孩子用這種方式來安慰内心、娛樂自己,是一件無需大驚小怪的事情。
孩子的表達能力是有限的,有時候家長們總是說:“孩子說不出來,很難捕捉到他們的心理。”
其實,通過孩子假想玩伴,我們也可以窺見孩子真實的内心世界。
1、假想玩伴提醒家長,孩子需要陪伴和支援。
前文提到的歡歡,為什麼會有一個假想的朋友?
歡歡媽經過思考後,認為因為疫情幼稚園還沒恢複上課,歡歡已經很久沒有小朋友一起玩了。呆在家裡的她覺得很無聊,是以她幻想出一個名叫“小麗”的女孩子,和自己一起玩。
歡歡本身是比較文靜内斂的性格,是以她創造出來的這個小女孩,跟她同樣也會害羞、怕見人,不能讓奶奶知道。自從有了“小麗”的陪伴,歡歡呆在家裡的感覺,也就不那麼無聊了。
“假想夥伴”最常見的功能,就是在孩子對現實感到無聊、厭倦、孤獨或恐懼的時候,給予他們安慰。
而現在,随着家庭機關的越來越小、越來越孤立,孩子與社交世界也越來越隔離。除了在幼稚園和學校,大部分孩子都是缺少玩伴的。尤其父母忙于工作、爺爺奶奶又沒有辦法提供孩子想要的陪伴,假想夥伴便油然而生,滿足孩子被重視、被需要的需求。
還有的孩子,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遭遇了創傷,比如失去了家庭成員、或者父母生了二胎遭受冷落、或者父母離婚不顧及孩子,他們需要一個假想的朋友,幫助他們消化處理各種負面情緒,安慰和支撐自己受傷的心靈。
在電影《媽咪也瘋狂》中,一場交通事故意外地奪去了7歲男孩艾伯特的媽媽的生命,從此,男孩每天都待在自己的幻想中,而他的假想夥伴bogus無時無刻不在關心他、安慰他、給他力量,陪伴他度過了喪母的這段最艱難的日子。
直到最後養母真正走進孩子的内心,孩子的痛苦才得以釋放,他的生命在哀悼中獲得了療愈和重生,而這時,bogus這個假想夥伴才最終消失。
2、假想夥伴讓我們看到孩子的真實自我。
我的女兒千寶有個假想夥伴,叫“小白”。有一天,我看到她正在嚴厲地訓斥小白:
“你為什麼不戴口罩呢?外面有很多病毒你知道嗎,得病了會死的,你不怕死嗎?”
然後千寶又煞有介事跑來向我告狀:“媽媽,小白老是不願意戴口罩,我說她她都不聽,讨厭死了!”
那時正是疫情最厲害的時期,孩子的舉動讓我反思自己日常的行為。那時,家人都有點過分關注,天天讨論的是疫情、傳播、死人的消息、動不動教訓孩子注意衛生,無形之中給了孩子很大的心理沖擊。
千寶的舉動表明,她明白外面正在發生不太好的事情,對此她是害怕的,可是内心深處她又有抵觸和煩躁的情緒,是以她把這種恐懼和沖突注入到假想夥伴的身上,通過與她的互動表達出來。
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曾經說:
年齡偏小的孩子往往通過假裝遊戲對他們的生活經曆進行記憶處理。通過想象生活場景,他們能夠實踐新的能力,并在情緒層面認識和了解他們所處的社交世界。
孩子與假想朋友的互動,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和表達和再現。
看懂這種表達,就等于看到了孩子的真實自我。
參照孩子與假想朋友的互動,家長可以及時教正在生活中給孩子的不良影響,塑造孩子正确的認知和價值觀,讓孩子的同理心、感覺力、合作意識、人際交往能力得到良性發展。
假想朋友是孩子幻想出來的一道自我與現實的保護層。
孩子在其中得到被關懷的體驗、強化了自我意識、産生了堅定的自尊。
然而,它也不應該永遠存在,否則,這個保護層将成為困住孩子社會性發展的囚籠。
家長要知道,區分現實和虛幻的能力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出現假想夥伴現象的孩子,年齡主要集中在兩個高峰段,一個是2歲半到3歲半,另一個則是5歲到9歲。在這個年齡段内,孩子漸漸學會了從虛幻中剝離,主客體都漸漸完善。
超過了年齡還有假想朋友,代表孩子過于沉溺在虛幻的自我想象中無法自拔,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一方面,我們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對孩子的這種行為表達足夠的了解和支援。
在卡通片《小豬佩奇》中,小羊蘇西有了一個假想的朋友獅子裡奧,豬媽媽得知後,也給看不見的裡奧切了一塊蛋糕。
在國外,甚至有個機場把“對待孩子假想朋友”作為從業人員教育訓練的項目之一。
像文章開頭歡歡奶奶那樣,把孩子有假想朋友視為“異端”,加以阻止,隻會讓孩子産生深深的挫敗感,也難怪歡歡不願意讓奶奶知道她的假想朋友了。
另一方面,我們也無需刻意強化,而要對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加體察、對孩子的社交生活多加引導。
從孩子與假想朋友的互動中,我們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察覺她們不曾表達的需求。同時,也要多對孩子進行有品質的陪伴,不要讓孩子總是孤零零地玩耍,覺得無聊、無趣。
此外,家長還應該多帶孩子融入社交生活,鼓勵她們交朋友,和孩子一起玩耍。
無需刻意強化,保持順其自然,及時體察引導。
隻要家長用合理的方式對待,大多數假想朋友都會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消失。
而這種充滿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充滿無數缤紛樂趣的童年,也将伴随和治愈每一個孩子的一生。
【晴朗老師專欄《佛系教養法:如何成為躺赢式家長》持續更新中,用最精準的判斷,解析家庭、家長與孩子之間最複雜的親子關系;用最恰當的方法,在最合适的階段,給孩子最有效的教養!請關注專欄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