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在石家庄抗疫的37天

撰文|云希

编辑|猛哥

图源| 受访者及网络

我在石家庄抗疫的37天

3月6日, 石家庄最后1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病例“清零”。

两个月前,第二轮疫情的爆发让石家庄藁城区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万幸,石家庄全民一心,用一个月时间,使得2021年春节前处于风暴眼的石家庄归于安宁。

虽不似2020年的武汉那般万众瞩目,但石家庄的抗疫之战亦是不易。各方驰援,其中就有一群工程师。如今生活回归平静,听抖落一身风尘的他们讲讲那些日子。

“来了,就是来打仗的”

毛亚军

阿里云智能数字政府事业部

1

谁也没想到石家庄的疫情会来得如此凶猛。

1月5日,我和同事冯琦从张家口驱车前去。前方情况不明,冯琦想让我留在保定自己过去。我没答应,疫情当前,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中午到石家庄,街上已经没什么人了。此刻唯一热闹的地方只有抗疫指挥中心。6号就要封城,我们要在一天之内组建好抗疫团队。河北同事树峰马上拉了一个“阿里云抗疫前方支撑群”,拉上了各个事业部的老大 。很快,集团一路绿灯批了免费的公有云算力资源。战友们也从各个地方赶来,杨文魁从上海过来;柯强跟老婆孩子在三亚度假,二话不说就过来支援。

我在石家庄抗疫的37天

工作中的毛亚军

去年河北并不是主战场,当时搭建的防疫系统没问题。但面对如今指数级爆发的高并发量,系统功能单一,难以承受巨大的并发量,就像一辆面包车,一夜之间却要运送一火车的货物。

最稳妥的办法当然是新开发出一个平台。但疫情等不了,每时每刻都有变化。抗疫指挥中心若不能及时掌握情况,便有可能贻误战机。

我们决定在原先平台基础上直接做出新功能。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场所管控,疫情处置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复杂的逻辑。

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在面包车不停奔跑的同时,同时建设许多新车斗。原先的架构无法满足需求,我们只能从0到1 重新开发车斗,而且要让它不仅能挂在面包上,还能适应未来的火车头。这也给后方的工程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上一轮疫情中,我提供远程支援,当时还不理解前方同学的迫切。如今身处一线,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压力。

但我比之前的同学幸运。去年的疫情让全社会都看到了科技抗疫的能量。从理念到想法,大家都有了很大转变。

一天半时间,我们就搭建出来了一个综合性的防疫系统平台。

2

病毒传播速率极快,一个确诊患者的密接人员就超过百人,这其中可能有三十人存在感染风险,他们又会在自身的行动轨迹中接触上百人,疑似人群呈几何倍数增长。政府组建了大规模的外呼团队,但由于方言降低了沟通效率,加上需要了解的问题多,平均每人每天只能打完10通电话,大家都焦头烂额。

冯琦和我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达摩院的智能语音技术,智能疫情机器人可以代替繁重的人工外呼。

达摩院快速响应,马上组织了一个团队进行算法调优。智能外呼的关键就在于语音识别是否准确。石家庄很多地方都讲方言。为了提高准确率,我们所有人都做起了语音语义的标注工作,帮助机器进行学习当地方言。

但有些问题的确超乎想象。我们设置的问题中,有一个是“是否做核酸检测”。但“做”、“没做”,“阴性”、“阳性”这些回答在当地方言中发音很相似,即便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也要费不少力才能分辨,更别提机器了。

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环,为此我们多设置了一个问题“我听不明白,您可以说有还是没有”。但还是有人回答重复了与之前一样的回答。

实际上这种问询电话超过2分钟,接听者便会失去耐心挂断。所以我们最后将20多个问题缩减到6个以内。

5号开始做测试,6号调优算法,协调各方资源,联通和移动的战友也一直到工作到凌晨4点,7号智能疫情机器人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智能机器人一天可以打通40-50万通电话,接通率超过80%, 承担了80%的外呼工作量。

我在石家庄抗疫的37天

但这不是最开心的。我记得冯琦说,得知大家都是平平安安的,这才是最开心的。

我们本就是打仗来的。

“这个城市恢复了生机,我总算是没白来。”

张凯 阿里云智能算法工程师

“石家庄疫情复燃, 急需算法团队支援。” 1月4日晚12点,我还在青岛出差,接到电话后立马收拾起来。说是收拾,其实啥也没有,就一台电脑,一条牛仔裤,早上直奔高铁站。

车厢是空的,我缓了缓神,给家里通了气,“过年可能回不去了”。太太沉默了一下:“你去吧,家里有我。好好干,平时我就不给你打电话了,想家了就打给我们。”

1月5日下午5点,高铁到站。背后广播适时响起:“石家庄出现疫情,请各位旅客不要下车。”我迈着步子往下走,周围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

我在石家庄抗疫的37天

说不害怕是假的,去年我在家远程支援,今年是第一次上前线,一路上都很忐忑。但一到现场就全忘了,键盘声、讨论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神色紧绷。

1月6日,石家庄封城,藁城区全域调整为高风险。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全员进行第一轮核酸检测,出现354例阳性病例。

所有人都明白,大战将至。

我原本打算为石家庄做一套疫情密接算法模型,用算法模型找到密接人员,病毒溯源,并预测中高风险区域。出发前阿里云一路开绿灯,2小时内提前搭建好了云环境。只要数据到位,模型定能大展身手。

但我把一切都想得太简单了。

数据横跨众多部门,短期内难以协调。

疫情密接算法模型是武器,数据如同弹药,抗疫如上战场。如果不能尽快用上数据,这套模型就毫无意义。

我一下子就懵了,那我干什么来了?

疫情每天都在变化,周围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也不能置身事外,决定就地重新打造一套系统。

我拉着当地同事跑遍了疾控中心、卫健委、还有各个部门的信息处了解情况。身处风暴中心,所有人都在连轴转。即便如此,听说我们能帮上忙,他们好不容易吃上饭了,没吃几口又放下和我们详谈。

记得有天下午去石家庄疾控中心,一线人员还在前方做流调,专门为了我们赶回来,谈了不到15分钟又得奔赴前线。结束后再次赶回来,还叫上其他同事一起讲解。他们眼睛充血,电话一个接一个,还抽出时间问我“怎么样,有没有帮到你们。”

我们不忍心耽误太久,临走前,对方一直对我们说“拜托了,拜托了,不要让石家庄再损耗下去了。”

“拜托了”,这是我们听到最多的话。上一次的疫情,让整个社会都意识到了科技抗疫的重要性,我知道大家都对我们抱有很高的期待,更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回到宾馆,我和同事继续盘点,思路也慢慢清晰起来—— 现在最丰富的就是流调数据,我们可以借此做出流调关系分析和全局分析模型。

我在石家庄抗疫的37天

张凯(左一)

如果说疫情密接算法模型是基于全局数据,找到密接人员和溯源,那么流调关系分析模型则是基于已有的上千份确诊人员的流调报告,往前推导出密接人员并进行溯源分析。

以往,每份流调均以文件单独呈现,包含了确诊人员详细的信息和路径,信息繁杂,靠肉眼根本抓不到中心,难以挖掘出内在联系,辅助决策。

我们便将流调报告的重要要素全部抽取,用算法进行解析,并将所有报告进行关联,通过人与地、时间、组织,将零散关联挖掘出来,形成网络,进行溯源和展示。

一旦发现一个确诊人员,通过流调关系分析模型,就能锁定他的密接人员。

3

1月10日,方案正式启动。前线虽然只有我一人,但背后算法团队也一起承担着。大家都是兼职帮忙,无论多晚依然在线。在阿里,为疫情做任何事情,每个人都义不容辞。

两天后,河北出现90例新增病例,先前潜伏确诊人员都开始出现。这是封城以来新增最多的一天。所幸都出现在隔离区。

1月14日,石家庄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阳性病例降至247例,不同于第一次面对疫情的无措和慌乱,这一次大家都显得有条不紊。

1月20日,历时10天,流调关系分析模型落地。点点鼠标,信息星罗棋布地分布在网络结构中。

我们再接再厉,继续打造全局分析系统。流调关系分析模型可以帮助一线人员追踪个例;而全局分析算法模型则是通过三维图像展现全局,锁定重点区域和超级传播者,帮助医学专家和政府做决策。

石家庄的第三轮核酸检测在两天后到来,阳性样本30例。一切向好。

1月25日,防疫指挥中心决定将这套系统全局推广。两天后,耗时一周的全局分析系统算法模型完成。我心里的大石头才终于落地。

2月3日,石家庄无新增病例。

2月8日,藁城由高风险变为中风险区域。整个城市逐渐焕发生机。车站、高铁站又恢复了喧闹。

在石家庄的30天, 每天晚上10点到凌晨2点是会议时间,结束后内部还要进行复盘工作和计划。对我们而言,白天或是黑夜并没有区别,咖啡拿起来当水喝,累得不行就会议室里打个盹。

辛苦是真的,但人生中能有这样一段经历,何其可贵。流调关系分析模型上线后,卫健委的领导很满意,我能感受到他是真正把我们当作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了,而不仅是合作伙伴。

如今,终于可以回家过年了,也可以换条牛仔裤了。

这个城市恢复了生机,我总算是没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