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在石家莊抗疫的37天

撰文|雲希

編輯|猛哥

圖源| 受訪者及網絡

我在石家莊抗疫的37天

3月6日, 石家莊最後1例新冠肺炎确診患者治愈出院,病例“清零”。

兩個月前,第二輪疫情的爆發讓石家莊藁城區在一夜之間家喻戶曉。萬幸,石家莊全民一心,用一個月時間,使得2021年春節前處于風暴眼的石家莊歸于安甯。

雖不似2020年的武漢那般萬衆矚目,但石家莊的抗疫之戰亦是不易。各方馳援,其中就有一群工程師。如今生活回歸平靜,聽抖落一身風塵的他們講講那些日子。

“來了,就是來打仗的”

毛亞軍

阿裡雲智能數字政府事業部

1

誰也沒想到石家莊的疫情會來得如此兇猛。

1月5日,我和同僚馮琦從張家口驅車前去。前方情況不明,馮琦想讓我留在保定自己過去。我沒答應,疫情目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中午到石家莊,街上已經沒什麼人了。此刻唯一熱鬧的地方隻有抗疫指揮中心。6号就要封城,我們要在一天之内組建好抗疫團隊。河北同僚樹峰馬上拉了一個“阿裡雲抗疫前方支撐群”,拉上了各個事業部的老大 。很快,集團一路綠燈批了免費的公有雲算力資源。戰友們也從各個地方趕來,楊文魁從上海過來;柯強跟老婆孩子在三亞度假,二話不說就過來支援。

我在石家莊抗疫的37天

工作中的毛亞軍

去年河北并不是主戰場,當時搭建的防疫系統沒問題。但面對如今指數級爆發的高并發量,系統功能單一,難以承受巨大的并發量,就像一輛面包車,一夜之間卻要運送一火車的貨物。

最穩妥的辦法當然是新開發出一個平台。但疫情等不了,每時每刻都有變化。抗疫指揮中心若不能及時掌握情況,便有可能贻誤戰機。

我們決定在原先平台基礎上直接做出新功能。核酸檢測、流調溯源,隔離場所管控,疫情處置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複雜的邏輯。

這也意味着,我們要在面包車不停奔跑的同時,同時建設許多新車鬥。原先的架構無法滿足需求,我們隻能從0到1 重新開發車鬥,而且要讓它不僅能挂在面包上,還能适應未來的火車頭。這也給後方的工程師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上一輪疫情中,我提供遠端支援,當時還不了解前方同學的迫切。如今身處一線,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壓力。

但我比之前的同學幸運。去年的疫情讓全社會都看到了科技抗疫的能量。從理念到想法,大家都有了很大轉變。

一天半時間,我們就搭建出來了一個綜合性的防疫系統平台。

2

病毒傳播速率極快,一個确診患者的密接人員就超過百人,這其中可能有三十人存在感染風險,他們又會在自身的行動軌迹中接觸上百人,疑似人群呈幾何倍數增長。政府組建了大規模的外呼團隊,但由于方言降低了溝通效率,加上需要了解的問題多,平均每人每天隻能打完10通電話,大家都焦頭爛額。

馮琦和我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達摩院的智能語音技術,智能疫情機器人可以代替繁重的人工外呼。

達摩院快速響應,馬上組織了一個團隊進行算法調優。智能外呼的關鍵就在于語音識别是否準确。石家莊很多地方都講方言。為了提高準确率,我們所有人都做起了語音語義的标注工作,幫助機器進行學習當地方言。

但有些問題的确超乎想象。我們設定的問題中,有一個是“是否做核酸檢測”。但“做”、“沒做”,“陰性”、“陽性”這些回答在當地方言中發音很相似,即便是土生土長的石家莊人也要費不少力才能分辨,更别提機器了。

這是極為關鍵的一環,為此我們多設定了一個問題“我聽不明白,您可以說有還是沒有”。但還是有人回答重複了與之前一樣的回答。

實際上這種問詢電話超過2分鐘,接聽者便會失去耐心挂斷。是以我們最後将20多個問題縮減到6個以内。

5号開始做測試,6号調優算法,協調各方資源,聯通和移動的戰友也一直到工作到淩晨4點,7号智能疫情機器人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智能機器人一天可以打通40-50萬通電話,接通率超過80%, 承擔了80%的外呼工作量。

我在石家莊抗疫的37天

但這不是最開心的。我記得馮琦說,得知大家都是平平安安的,這才是最開心的。

我們本就是打仗來的。

“這個城市恢複了生機,我總算是沒白來。”

張凱 阿裡雲智能算法工程師

“石家莊疫情複燃, 急需算法團隊支援。” 1月4日晚12點,我還在青島出差,接到電話後立馬收拾起來。說是收拾,其實啥也沒有,就一台電腦,一條牛仔褲,早上直奔高鐵站。

車廂是空的,我緩了緩神,給家裡通了氣,“過年可能回不去了”。太太沉默了一下:“你去吧,家裡有我。好好幹,平時我就不給你打電話了,想家了就打給我們。”

1月5日下午5點,高鐵到站。背後廣播适時響起:“石家莊出現疫情,請各位旅客不要下車。”我邁着步子往下走,周圍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着我。

我在石家莊抗疫的37天

說不害怕是假的,去年我在家遠端支援,今年是第一次上前線,一路上都很忐忑。但一到現場就全忘了,鍵盤聲、讨論聲此起彼伏,每個人都神色緊繃。

1月6日,石家莊封城,藁城區全域調整為高風險。全市中國小、幼稚園停課。全員進行第一輪核酸檢測,出現354例陽性病例。

所有人都明白,大戰将至。

我原本打算為石家莊做一套疫情密接算法模型,用算法模型找到密接人員,病毒溯源,并預測中高風險區域。出發前阿裡雲一路開綠燈,2小時内提前搭建好了雲環境。隻要資料到位,模型定能大展身手。

但我把一切都想得太簡單了。

資料橫跨衆多部門,短期内難以協調。

疫情密接算法模型是武器,資料如同彈藥,抗疫如上戰場。如果不能盡快用上資料,這套模型就毫無意義。

我一下子就懵了,那我幹什麼來了?

疫情每天都在變化,周圍沒有一個人退縮,我也不能置身事外,決定就地重新打造一套系統。

我拉着當地同僚跑遍了疾控中心、衛健委、還有各個部門的資訊處了解情況。身處風暴中心,所有人都在連軸轉。即便如此,聽說我們能幫上忙,他們好不容易吃上飯了,沒吃幾口又放下和我們詳談。

記得有天下午去石家莊疾控中心,一線人員還在前方做流調,專門為了我們趕回來,談了不到15分鐘又得奔赴前線。結束後再次趕回來,還叫上其他同僚一起講解。他們眼睛充血,電話一個接一個,還抽出時間問我“怎麼樣,有沒有幫到你們。”

我們不忍心耽誤太久,臨走前,對方一直對我們說“拜托了,拜托了,不要讓石家莊再損耗下去了。”

“拜托了”,這是我們聽到最多的話。上一次的疫情,讓整個社會都意識到了科技抗疫的重要性,我知道大家都對我們抱有很高的期待,更不能辜負這份信任。

回到飯店,我和同僚繼續盤點,思路也慢慢清晰起來—— 現在最豐富的就是流調資料,我們可以借此做出流調關系分析和全局分析模型。

我在石家莊抗疫的37天

張凱(左一)

如果說疫情密接算法模型是基于全局資料,找到密接人員和溯源,那麼流調關系分析模型則是基于已有的上千份确診人員的流調報告,往前推導出密接人員并進行溯源分析。

以往,每份流調均以檔案單獨呈現,包含了确診人員詳細的資訊和路徑,資訊繁雜,靠肉眼根本抓不到中心,難以挖掘出内在聯系,輔助決策。

我們便将流調報告的重要要素全部抽取,用算法進行解析,并将所有報告進行關聯,通過人與地、時間、組織,将零散關聯挖掘出來,形成網絡,進行溯源和展示。

一旦發現一個确診人員,通過流調關系分析模型,就能鎖定他的密接人員。

3

1月10日,方案正式啟動。前線雖然隻有我一人,但背後算法團隊也一起承擔着。大家都是兼職幫忙,無論多晚依然線上。在阿裡,為疫情做任何事情,每個人都義不容辭。

兩天後,河北出現90例新增病例,先前潛伏确診人員都開始出現。這是封城以來新增最多的一天。所幸都出現在隔離區。

1月14日,石家莊進行第二次核酸檢測,陽性病例降至247例,不同于第一次面對疫情的無措和慌亂,這一次大家都顯得有條不紊。

1月20日,曆時10天,流調關系分析模型落地。點點滑鼠,資訊星羅棋布地分布在網絡結構中。

我們再接再厲,繼續打造全局分析系統。流調關系分析模型可以幫助一線人員追蹤個例;而全局分析算法模型則是通過三維圖像展現全局,鎖定重點區域和超級傳播者,幫助醫學專家和政府做決策。

石家莊的第三輪核酸檢測在兩天後到來,陽性樣本30例。一切向好。

1月25日,防疫指揮中心決定将這套系統全局推廣。兩天後,耗時一周的全局分析系統算法模型完成。我心裡的大石頭才終于落地。

2月3日,石家莊無新增病例。

2月8日,藁城由高風險變為中風險區域。整個城市逐漸煥發生機。車站、高鐵站又恢複了喧鬧。

在石家莊的30天, 每天晚上10點到淩晨2點是會議時間,結束後内部還要進行複盤工作和計劃。對我們而言,白天或是黑夜并沒有差別,咖啡拿起來當水喝,累得不行就會議室裡打個盹。

辛苦是真的,但人生中能有這樣一段經曆,何其可貴。流調關系分析模型上線後,衛健委的上司很滿意,我能感受到他是真正把我們當作同一個戰壕的戰友了,而不僅是合作夥伴。

如今,終于可以回家過年了,也可以換條牛仔褲了。

這個城市恢複了生機,我總算是沒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