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岁月,有些岁月被称之为“特殊的岁月”,例如:伴随着共和国成立的这一代人参加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了新疆建设兵团、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等等。许多人没有以上经历,却亲身经历了“三线”建设的岁月,先后20多年,身处山沟,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沂蒙山区。回想起来,好似做了一个梦,梦醒了,又随着企业搬迁到了新的地方,昔日的小青年也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纪。
您曾是三线人吗?您到过山东沂蒙山区吗?您到现场参观或从网上浏览过蒙阴县岱崮“中国第一家洞室式”展览馆吗?蒙阴县政府、岱崮乡政府和山东蒙阴东盟集团投巨资在当地军工厂废弃的山洞里打造了一个迷人的地质风貌展览乐园。在展览馆中揭示了“三线"建设中许多山东军工企业鲜为人知的故事,光明厂的故事也在其中。
当然,那段历史渐渐离我们远去了,但记忆不会被时间风化,那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不管多么悠久而宏大的历史,总是靠点点滴滴、琐琐碎碎的个人记忆和记录来完成的。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相对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线来说,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小三线”由各省国防工办领导,主要生产常规武器,例如,半自动步枪、7.62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手榴弹、引信、迫击炮弹、重机枪、中小口径迫击炮、火箭弹、火箭筒、高射机枪、无后座力炮,也就是步兵营连级的火力。力争做到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省”自为战坚持抵抗。黑龙江的小三线是阿城和尚志,吉林的小三线是辉南,辽宁的小三线在朝阳凌源,河北的小三线沿太行山麓,山东的小三线是沂蒙山区,河南的小三线在济源,湖北的小三线在襄阳。湖南的小三线在娄底,广东小三线是连江,广西小三线是河池,安徽小三线是六安,上海小三线是皖南,江西小三线是万载和安福,福建小三线是三明,浙江小三线是云和与龙泉,江苏小三线是盱眙,新疆的小三线是和静县阿拉沟,甘肃小三线在平凉。
山东的三线企业主要分布在沂蒙山区的沂源、蒙阴、沂水县境内,1966年至1986年期间山东的军工企业主要有:

9347厂产品
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代号976)、山东第二机械修配厂(代号945)山东前进配件厂(代号9426)、山东机械修理厂(代号9339)、山东工模具厂(代号9429)、山东光明机器厂(代号9347)、山东化工厂(代号9439)、山东机器厂(代号732)、山东红旗机械厂(代号5823)、山东民丰机械厂(代号9381)、山东新华翻砂厂(代号9363)、山东裕华修配厂(代号9354)、山东鲁光化工厂(代号802)、山东红光化工厂(简称红光厂)。976厂生产步枪、冲锋枪;945厂生产子弹,机修厂生产手枪,光明厂生产四零火箭筒和八二无后座力炮,红旗厂生产火箭筒炮弹,新华厂生产多种型号的迫击炮弹,裕华厂生产导火索,山东机器厂生产反坦克地雷,鲁光厂生产炸药。工模具厂、前进厂生产四管高射机枪,还有在南麻山沟沟里的半导体厂,在蒙阴野店乡山区生产显微镜的5808厂。
总之,各厂都有自己生产任务,形成相对互相配套的模式。现在看来,这些武器真的是很落后了,但在那个年代,国防建设中确实需要提供大批量的常规武器,而且,有些和我们关系友好的小国家也需要我们的出口支援。例如:越南、老挝、柬埔寨。
厂址选在比较隐蔽的山沟里
光明厂新址的选择是由省“三线建设”指挥部亲自指挥和考察的,指挥部的领导有济南军区副司令程少浦,有副省长高克庭,经委副主任李春芝,还有军工局局长孟庆华(后调入化工局当局长)、还有三线职工都比较熟悉的胶东人李本均局长等都曾参加了军工企业的地址选择。许多建厂的老同志都见过李春芝主任,感觉有点像邓小平,眼睛炯炯有神,他是位老革命干部,抗战时期是新泰县委负责人之一,也是徂徕山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解放后行政级别为9级,他授命负责山东三线建设,带领一套班子在沂蒙山区现场指挥,他是省里来的大干部,却没有一点“官架子”,和职工一样到大食堂排队买饭。厂址的选择必须遵循中央的基调:三线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要“依山傍水扎大营”。厂址要“山高而陡,沟深而窄”。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确定建设项目,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要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这些工厂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考察组选点蒙阴坦埠中山寺为光明厂的新厂址。
坦埠镇历史悠久,清末为东一区坦埠乡,民国初为坦埠区,解放战争时期是《南征北战》中的战略要地。该镇位于沂蒙山区东部,南邻沂南,东邻沂水,有蒙阴东大门之称。
坦埠镇西北五公里有座山叫中山,海拔约600多米中山左右有两条山裕,西边的一条叫四里裕(后来职工称之为西沟)东边的一条叫狼窝沟(职工称为东沟),东沟的山全是石头,没有土,不长树,顶多长点荒草。,而西沟却是满山树木,系国有单位中山寺林厂管理。拥有各类林木面积6000余亩。进入西沟不远是一座寺庙,号称为“中山寺”,中山西距泰山、东距浮来山各100公里,此山居中,故名中山。这儿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军工企业的建设,符合“有山,山比较陡,有树,树比较密,有沟,沟比较深”的建保密军工厂的要求。后来听大家说,在山东“三线”企业中,光明厂选的厂址环境是比较好的,当时有这样的议论:工模具、光明一座城,前进、机修一条龙,红旗、新华满天星,土门一厂“仙人洞”(该厂半山腰处有一个天然的山洞,高十米,阔几十米,可以容纳100多人)
厂址选定后,建设人员陆续进入该区,最初进厂的干部、职工住在中山寺的庙里。庙里的确有几间房子,还有大殿,由于战争的缘故和匪患,鈡楼已经塌陷,鼓楼也破烂不堪,大雄宝殿虽存,里面四处布满了灰网,地面被厚厚的尘土所掩盖.破庙深处的墙壁中央赫然耸立着一尊佛像.佛像也被蒙上了厚厚的灰网和尘土,面目全非。寺院里确有许多历史树木,有汉柏,唐槐、宋朝的银杏树,但也像饱经沧桑的老人,无人搭理。
图片:如今的中山寺经过修膳,已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
据说中山寺最鼎盛的年代,和尚上百,每年香客过千。中山对面是艾山,山上有修行的尼姑。老和尚和尼姑私通的传说曾在当地流传,据当地一个姓公的和尚说(老公原为和尚,没有收入,后成为林厂的职工)中山寺大和尚姓赵,名铸,是个地主类的人物,出租土地和山林,剥削老百姓,并欺男霸女,民愤极大,当地秀才、举人和知名人士联名上书,请愿制裁和尚,谁知和尚与朝廷有些关系,最后传来的口喻是“罢了吧”,结果被误传成“耙了吧”,百姓欢呼,人们挖坑把作恶的和尚埋在坑中,只露脑袋,用牛拉犁,把和尚耙了,这就是当地流传的三十亩地耙和尚的故事,后来的和尚姓公,名茂洲,行善好事,据说通往山林的许多盘山小路都是他组织人修的。如今,破败不堪的中山寺已被蒙阴县列为本县重点旅游项目,投资建成了中山寺旅游胜地,停车场、宾馆、饭店配套齐全,每年接待游客上万,每年阴历三月上香节,当地百姓来进香者络绎不绝。
中山寺对面是当地很有名气的艾山,艾山不高,海拔不到400米,它的出名并不是因为和尚与尼姑的传说,而是因为艾山的南面面对的就是一条沂水通蒙阴县城的一条公路,解放战争时期,为了确保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必须把国民党前来增援的部队档在外围,艾山上修筑了许多军事工事,当时,我部居高临下,封锁了这条公路。艾山就在光明厂职工宿舍对面。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新厂区的征地,建宿舍,建伙房,铺路,打山洞,建锅炉房,配电室,打机井等建设在寺庙里策划和逐一进行中。负责打山洞的是从临沂调来的工程队,他们负责为后来组建的动力车间,工具车间,一车间,二车间打了4个山洞车间。盖职工宿舍的多系当地的民工,最早进厂的职工、还有亦工亦农(李法贵,伊永芬,冷士英等一批当地学员)都成了“小工”,负责收石子,过砂子,抬檩条,搅水泥和老百姓一样的出大力流大汗,省劳动厅技校的王泰林对当年负责分配引信、雷管、炸药这件事记忆犹新。1968年底工具车间、动力车间、一车间山洞进入收尾阶段。满天星似的职工宿舍也在南郊、北山坡、西沟、东沟竣工。机关大院四面已有两面建起了办公室和球场。
因为这儿是山区,不缺石头,所以这儿的房子全是石头堆切起来的。有人可能想这种房子肯定“固若金汤”,其实你猜错了,这种房子很少用水泥,系“干插缝”房,所谓“干插缝”,就是石头罗石头,找平不用水泥用小平板石垫,平房盖好后,外墙用水泥和石灰抹平。这种石头房,夏天热,冬天特别凉,假若没有炉子,寒冬时节凌晨,露在外面的脸上眉毛、胡子都一层层霜。夏天时节,干插缝的墙里经常是蚰蜒,蝎子,蜈蚣,老鼠的“家”,不论白天晚上经常听到墙里面老鼠的撕咬声,它们也经常弄开一个口,从墙上串到屋里来找东西吃,有的职工弄来了水泥,把洞口堵住,老鼠们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防不胜防。一条蛇钻入你叠好的被子下你也许曾亲身经历过。保卫科、武装部办公室建在大院的东侧,有时下大雨许多办公室都溺进了水,而东侧的办公室却不受其害,后来才发现,东侧原是一片和尚的墓地,雨水都顺着墙缝渗到了墓穴里。胆小年轻干部晚上不敢在办公室办公,总觉着阴森森的。
这是个人们不熟悉的土地,这里的地下不知沦陷着多少人的不知。
许多人不知道,三线企业中最早建设的光明厂职工大礼堂的地方原来是一片乱石冈,为了尽量减少占用当地老百姓的庄稼地,大礼堂建在了乱石滩上。人们发现,大礼堂的四周有许多“古物”,那是从当年和尚坟里取来的方碑,想不到在三线建设中排上了“用场”。
许多人不知道,光明人所住的东部有一条狭长的大沟,一直通到山下,是山洪暴发时的水道。其实,这条水道原来并不长也不宽,因为修中山寺,人们发现这儿的石头质量好,成为自然的采石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本来没有沟,挖的多了,一条狭长山沟就形成了。深沟通到山下的村落,此村命名为“来石庄”有的也叫“来石万”。
许多人不知道,这个荒凉、偏僻、贫穷的地方,在很久远的年代,曾来过许多“大人物”、“名人”,有记载,也有传说,真假难辩。据说,宋真宗皇帝曾驾临过该寺。中山寺主持煞费苦心,事先安排数百弟子身披袈裟趴在寺后山坡处,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佛光显现山体,彰显该寺的灵气和神秘。
很多人不知道,中山寺曾来过许多名士,留下大量不朽诗句。白居易《栖中山寺》诗云:“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愁因暮雨留教主,春被残莺唤遗归。揭瓮始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苏轼《中山寺石刻》诗云:“风流王谢古仙真,暂住空山五百春。金马玉堂余汉事,落花流水失太人。困眠一塌春盈帐,梦绕千岩冷逼身。夜半老僧呼客起,支峰缺处涌冰轮。”这两首七言律诗,被后人镌刻在石碑上。两残碑各高近四尺,宽尺许,看去字迹清晰可辨。明代赵鹤《宿中山寺》诗:“炎伏巡行苦莫支,中山寺里暂栖迟。荒溪那得坡仙迹,响石谁刊白氏诗。云鹤林头舒健翼,野花洞口逞芳姿。兰台路宿尘嚣静,明月清风乐其随。”此诗为作者任山东提学佥事时巡行蒙阴县所作,充分表达了娱悦的心情。
光明厂职工忙于三线生产,很少有人有闲情逸致去考究这些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