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人的一生要經曆許多歲月,有些歲月被稱之為“特殊的歲月”,例如:伴随着共和國成立的這一代人參加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參加了新疆建設兵團、參加過自衛反擊戰等等。許多人沒有以上經曆,卻親身經曆了“三線”建設的歲月,先後20多年,身處山溝,把青春年華獻給了沂蒙山區。回想起來,好似做了一個夢,夢醒了,又随着企業搬遷到了新的地方,昔日的小青年也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紀。
您曾是三線人嗎?您到過山東沂蒙山區嗎?您到現場參觀或從網上浏覽過蒙陰縣岱崮“中國第一家洞室式”展覽館嗎?蒙陰縣政府、岱崮鄉政府和山東蒙陰東盟集團投巨資在當地軍工廠廢棄的山洞裡打造了一個迷人的地質風貌展覽樂園。在展覽館中揭示了“三線"建設中許多山東軍工企業鮮為人知的故事,光明廠的故事也在其中。
當然,那段曆史漸漸離我們遠去了,但記憶不會被時間風化,那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曆史。不管多麼悠久而宏大的曆史,總是靠點點滴滴、瑣瑣碎碎的個人記憶和記錄來完成的。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俗稱為“小三線”。
相對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來說,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俗稱為“小三線”。“小三線”由各省國防工辦上司,主要生産正常武器,例如,半自動步槍、7.62毫米中間威力步槍彈、手榴彈、引信、迫擊炮彈、重機槍、中小口徑迫擊炮、火箭彈、火箭筒、高射機槍、無後座力炮,也就是步兵營連級的火力。力争做到在未來反侵略戰争中“省”自為戰堅持抵抗。黑龍江的小三線是阿城和尚志,吉林的小三線是輝南,遼甯的小三線在朝陽淩源,河北的小三線沿太行山麓,山東的小三線是沂蒙山區,河南的小三線在濟源,湖北的小三線在襄陽。湖南的小三線在婁底,廣東小三線是連江,廣西小三線是河池,安徽小三線是六安,上海小三線是皖南,江西小三線是萬載和安福,福建小三線是三明,浙江小三線是雲和與龍泉,江蘇小三線是盱眙,新疆的小三線是和靜縣阿拉溝,甘肅小三線在平涼。
山東的三線企業主要分布在沂蒙山區的沂源、蒙陰、沂水縣境内,1966年至1986年期間山東的軍工企業主要有:

9347廠産品
山東第一機械修配廠(代号976)、山東第二機械修配廠(代号945)山東前進配件廠(代号9426)、山東機械修理廠(代号9339)、山東工模具廠(代号9429)、山東光明機器廠(代号9347)、山東化工廠(代号9439)、山東機器廠(代号732)、山東紅旗機械廠(代号5823)、山東民豐機械廠(代号9381)、山東新華翻砂廠(代号9363)、山東裕華修配廠(代号9354)、山東魯光化工廠(代号802)、山東紅光化工廠(簡稱紅光廠)。976廠生産步槍、沖鋒槍;945廠生産子彈,機修廠生産手槍,光明廠生産四零火箭筒和八二無後座力炮,紅旗廠生産火箭筒炮彈,新華廠生産多種型号的迫擊炮彈,裕華廠生産導火索,山東機器廠生産反坦克地雷,魯光廠生産炸藥。工模具廠、前進廠生産四管高射機槍,還有在南麻山溝溝裡的半導體廠,在蒙陰野店鄉山區生産顯微鏡的5808廠。
總之,各廠都有自己生産任務,形成相對互相配套的模式。現在看來,這些武器真的是很落後了,但在那個年代,國防建設中确實需要提供大批量的正常武器,而且,有些和我們關系友好的小國家也需要我們的出口支援。例如:越南、寮國、高棉。
廠址選在比較隐蔽的山溝裡
光明廠新址的選擇是由省“三線建設”指揮部親自指揮和考察的,指揮部的上司有濟南軍區副司令程少浦,有副省長高克庭,經委副主任李春芝,還有軍工局局長孟慶華(後調入化工局當局長)、還有三線職工都比較熟悉的膠東人李本均局長等都曾參加了軍工企業的位址選擇。許多建廠的老同志都見過李春芝主任,感覺有點像鄧小平,眼睛炯炯有神,他是位老革命幹部,抗戰時期是新泰縣委負責人之一,也是徂徕山武裝起義的上司人之一,解放後行政級别為9級,他授命負責山東三線建設,帶領一套班子在沂蒙山區現場指揮,他是省裡來的大幹部,卻沒有一點“官架子”,和職工一樣到大食堂排隊買飯。廠址的選擇必須遵循中央的基調:三線建設要“大分散、小集中”,要“依山傍水紮大營”。廠址要“山高而陡,溝深而窄”。要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條件确定建設項目,要使三線建設的企業适應現代戰争的需要,要遠離大中城市,分散布點,做到即使在打核戰争的情況下,這些工廠也打不爛、炸不垮,能繼續堅持生産和科研,支援前線。考察組選點蒙陰坦埠中山寺為光明廠的新廠址。
坦埠鎮曆史悠久,清末為東一區坦埠鄉,民國初為坦埠區,解放戰争時期是《南征北戰》中的戰略要地。該鎮位于沂蒙山區東部,南鄰沂南,東鄰沂水,有蒙陰東大門之稱。
坦埠鎮西北五公裡有座山叫中山,海拔約600多米中山左右有兩條山裕,西邊的一條叫四裡裕(後來職工稱之為西溝)東邊的一條叫狼窩溝(職工稱為東溝),東溝的山全是石頭,沒有土,不長樹,頂多長點荒草。,而西溝卻是滿山樹木,系國有機關中山寺林廠管理。擁有各類林木面積6000餘畝。進入西溝不遠是一座寺廟,号稱為“中山寺”,中山西距泰山、東距浮來山各100公裡,此山居中,故名中山。這兒的地理環境非常适合軍工企業的建設,符合“有山,山比較陡,有樹,樹比較密,有溝,溝比較深”的建保密軍工廠的要求。後來聽大家說,在山東“三線”企業中,光明廠選的廠址環境是比較好的,當時有這樣的議論:工模具、光明一座城,前進、機修一條龍,紅旗、新華滿天星,土門一廠“仙人洞”(該廠半山腰處有一個天然的山洞,高十米,闊幾十米,可以容納100多人)
廠址標明後,建設人員陸續進入該區,最初進廠的幹部、職工住在中山寺的廟裡。廟裡的确有幾間房子,還有大殿,由于戰争的緣故和匪患,鈡樓已經塌陷,鼓樓也破爛不堪,大雄寶殿雖存,裡面四處布滿了灰網,地面被厚厚的塵土所掩蓋.破廟深處的牆壁中央赫然聳立着一尊佛像.佛像也被蒙上了厚厚的灰網和塵土,面目全非。寺院裡确有許多曆史樹木,有漢柏,唐槐、宋朝的銀杏樹,但也像飽經滄桑的老人,無人搭理。
圖檔:如今的中山寺經過修膳,已成為當地的旅遊景點
據說中山寺最鼎盛的年代,和尚上百,每年香客過千。中山對面是艾山,山上有修行的尼姑。老和尚和尼姑私通的傳說曾在當地流傳,據當地一個姓公的和尚說(老公原為和尚,沒有收入,後成為林廠的職工)中山寺大和尚姓趙,名鑄,是個地主類的人物,出租土地和山林,剝削老百姓,并欺男霸女,民憤極大,當地秀才、舉人和知名人士聯名上書,請願制裁和尚,誰知和尚與朝廷有些關系,最後傳來的口喻是“罷了吧”,結果被誤傳成“耙了吧”,百姓歡呼,人們挖坑把作惡的和尚埋在坑中,隻露腦袋,用牛拉犁,把和尚耙了,這就是當地流傳的三十畝地耙和尚的故事,後來的和尚姓公,名茂洲,行善好事,據說通往山林的許多盤山小路都是他組織人修的。如今,破敗不堪的中山寺已被蒙陰縣列為本縣重點旅遊項目,投資建成了中山寺旅遊勝地,停車場、飯店、飯店配套齊全,每年接待遊客上萬,每年陰曆三月上香節,當地百姓來進香者絡繹不絕。
中山寺對面是當地很有名氣的艾山,艾山不高,海拔不到400米,它的出名并不是因為和尚與尼姑的傳說,而是因為艾山的南面面對的就是一條沂水通蒙陰縣城的一條公路,解放戰争時期,為了確定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必須把國民黨前來增援的部隊檔在外圍,艾山上修築了許多軍事工事,當時,我部居高臨下,封鎖了這條公路。艾山就在光明廠職工宿舍對面。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新廠區的征地,建宿舍,建夥房,鋪路,打山洞,建鍋爐房,配電室,打機井等建設在寺廟裡策劃和逐一進行中。負責打山洞的是從臨沂調來的工程隊,他們負責為後來組建的動力工廠中的房間,工具工廠中的房間,一工廠中的房間,二工廠中的房間打了4個山洞工廠中的房間。蓋職工宿舍的多系當地的民工,最早進廠的職工、還有亦工亦農(李法貴,伊永芬,冷士英等一批當地學員)都成了“小工”,負責收石子,過砂子,擡檩條,攪水泥和老百姓一樣的出大力流大汗,省勞動廳技校的王泰林對當年負責配置設定引信、雷管、炸藥這件事記憶猶新。1968年底工具工廠中的房間、動力工廠中的房間、一工廠中的房間山洞進入收尾階段。滿天星似的職工宿舍也在南郊、北山坡、西溝、東溝竣工。機關大院四面已有兩面建起了辦公室和球場。
因為這兒是山區,不缺石頭,是以這兒的房子全是石頭堆切起來的。有人可能想這種房子肯定“固若金湯”,其實你猜錯了,這種房子很少用水泥,系“幹插縫”房,所謂“幹插縫”,就是石頭羅石頭,找平不用水泥用小平闆石墊,平房蓋好後,外牆用水泥和石灰抹平。這種石頭房,夏天熱,冬天特别涼,假若沒有爐子,寒冬時節淩晨,露在外面的臉上眉毛、胡子都一層層霜。夏天時節,幹插縫的牆裡經常是蚰蜒,蠍子,蜈蚣,老鼠的“家”,不論白天晚上經常聽到牆裡面老鼠的撕咬聲,它們也經常弄開一個口,從牆上串到屋裡來找東西吃,有的職工弄來了水泥,把洞口堵住,老鼠們又“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防不勝防。一條蛇鑽入你疊好的被子下你也許曾親身經曆過。保衛科、武裝部辦公室建在大院的東側,有時下大雨許多辦公室都溺進了水,而東側的辦公室卻不受其害,後來才發現,東側原是一片和尚的墓地,雨水都順着牆縫滲到了墓穴裡。膽小年輕幹部晚上不敢在辦公室辦公,總覺着陰森森的。
這是個人們不熟悉的土地,這裡的地下不知淪陷着多少人的不知。
許多人不知道,三線企業中最早建設的光明廠職工大禮堂的地方原來是一片亂石岡,為了盡量減少占用當地老百姓的莊稼地,大禮堂建在了亂石灘上。人們發現,大禮堂的四周有許多“古物”,那是從當年和尚墳裡取來的方碑,想不到在三線建設中排上了“用場”。
許多人不知道,光明人所住的東部有一條狹長的大溝,一直通到山下,是山洪暴發時的水道。其實,這條水道原來并不長也不寬,因為修中山寺,人們發現這兒的石頭品質好,成為自然的采石場,年複一年,日複一日,本來沒有溝,挖的多了,一條狹長山溝就形成了。深溝通到山下的村落,此村命名為“來石莊”有的也叫“來石萬”。
許多人不知道,這個荒涼、偏僻、貧窮的地方,在很久遠的年代,曾來過許多“大人物”、“名人”,有記載,也有傳說,真假難辯。據說,宋真宗皇帝曾駕臨過該寺。中山寺主持煞費苦心,事先安排數百弟子身披袈裟趴在寺後山坡處,在陽光的照耀下,猶如佛光顯現山體,彰顯該寺的靈氣和神秘。
很多人不知道,中山寺曾來過許多名士,留下大量不朽詩句。白居易《栖中山寺》詩雲:“閑泊池舟靜掩扉,老身慵出客來稀。愁因暮雨留教主,春被殘莺喚遺歸。揭甕始嘗新熟酒,開箱試着舊生衣。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陰速似飛。”蘇轼《中山寺石刻》詩雲:“風流王謝古仙真,暫住空山五百春。金馬玉堂餘漢事,落花流水失太人。困眠一塌春盈帳,夢繞千岩冷逼身。夜半老僧呼客起,支峰缺處湧冰輪。”這兩首七言律詩,被後人镌刻在石碑上。兩殘碑各高近四尺,寬尺許,看去字迹清晰可辨。明代趙鶴《宿中山寺》詩:“炎伏巡行苦莫支,中山寺裡暫栖遲。荒溪那得坡仙迹,響石誰刊白氏詩。雲鶴林頭舒健翼,野花洞口逞芳姿。蘭台路宿塵嚣靜,明月清風樂其随。”此詩為作者任山東提學佥事時巡行蒙陰縣所作,充分表達了娛悅的心情。
光明廠職工忙于三線生産,很少有人有閑情逸緻去考究這些曆史遺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