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碧海蓝天鸟自啼

作者:光明网

【一线讲述】

讲述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信息宣传科科长 侯元生

1993年,我来到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至今有28个年头了。十几年前,青海湖一度陷入湖面萎缩、草场退化的困境。近年来,青海湖流域的生态保护工程有效实施,天辽阔、水清亮、草丰茂、鸟飞绕的湖光山色又回来了。

我在保护区的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信息化建设,二是生态科普宣教。

青海湖保护还需要信息化吗?是的,很有必要。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得对生存在这里的动植物信息有充分的把握。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平日里要通过卫星跟踪器、红外摄像机等获取鸟类、植被的信息,再分析整理相关数据,作为辨析物种、研究候鸟迁徙等鸟类行为的参考依据。每到年终,我们还要撰写年度监测报告,为自然保护工程提供数据支撑。

到县区乡镇、矿工企业、中小学校等基层一线去做科普宣教也是我的一项重要任务。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即使是在青海湖周边土生土长的老乡,对周边有哪些动植物、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也常常是一知半解。其实,青海湖生态的好与坏,和周边社区、乡镇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只有让老乡们从心底里了解了、重视了,他们才能像保护自家孩子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有一次,我来到一所学校的课堂上,给学生们讲“马先蒿”这种花的习性。它长得很奇特,花蕊很长,一簇簇地生长着。孩子们一看图片就明白了,七嘴八舌地说:“是‘长鼻子花’!我在草原上见过。”当地老乡都知道,只要这种花开得旺盛,来年一定降雨充沛,这跟马先蒿喜湿的习性有关。老乡们日积月累的智慧与自然规律之间,就这样产生了奇妙的呼应。

我们还编写了《青海湖的水鸟》《斑头雁的故事》等科普读本,拍摄制作了十几部介绍青海湖珍稀物种的短片,把青海湖的美好传播到千家万户,让生活在这里的人、驻足游玩的旅客都能打心底里喜欢它、保护它,共同为它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

今天的青海湖就像高原的眼睛一般清澈透亮,水位上升了,气候也湿润了,鸟声婉转、芳草萋萋,绿水青山焕发了更加赏心悦目的光彩。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李晓、高平、万玛加、王建宏、李晓东、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高源、梅桂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3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