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碧海藍天鳥自啼

作者:光明網

【一線講述】

講述人: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訊宣傳科科長 侯元生

1993年,我來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至今有28個年頭了。十幾年前,青海湖一度陷入湖面萎縮、草場退化的困境。近年來,青海湖流域的生态保護工程有效實施,天遼闊、水清亮、草豐茂、鳥飛繞的湖光山色又回來了。

我在保護區的工作主要有兩項,一是資訊化建設,二是生态科普宣教。

青海湖保護還需要資訊化嗎?是的,很有必要。想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得對生存在這裡的動植物資訊有充分的把握。為了做好這項工作,我們平日裡要通過衛星跟蹤器、紅外錄影機等擷取鳥類、植被的資訊,再分析整理相關資料,作為辨析物種、研究候鳥遷徙等鳥類行為的參考依據。每到年終,我們還要撰寫年度監測報告,為自然保護工程提供資料支撐。

到縣區鄉鎮、礦工企業、中國小校等基層一線去做科普宣教也是我的一項重要任務。走訪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即使是在青海湖周邊土生土長的老鄉,對周邊有哪些動植物、對如何保護生态環境也常常是一知半解。其實,青海湖生态的好與壞,和周邊社群、鄉鎮的生活生産密不可分,隻有讓老鄉們從心底裡了解了、重視了,他們才能像保護自家孩子一樣保護生态環境。

有一次,我來到一所學校的課堂上,給學生們講“馬先蒿”這種花的習性。它長得很奇特,花蕊很長,一簇簇地生長着。孩子們一看圖檔就明白了,七嘴八舌地說:“是‘長鼻子花’!我在草原上見過。”當地老鄉都知道,隻要這種花開得旺盛,來年一定降雨充沛,這跟馬先蒿喜濕的習性有關。老鄉們日積月累的智慧與自然規律之間,就這樣産生了奇妙的呼應。

我們還編寫了《青海湖的水鳥》《斑頭雁的故事》等科普讀本,拍攝制作了十幾部介紹青海湖珍稀物種的短片,把青海湖的美好傳播到千家萬戶,讓生活在這裡的人、駐足遊玩的旅客都能打心底裡喜歡它、保護它,共同為它築起牢固的生态屏障。

今天的青海湖就像高原的眼睛一般清澈透亮,水位上升了,氣候也濕潤了,鳥聲婉轉、芳草萋萋,綠水青山煥發了更加賞心悅目的光彩。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李曉、高平、萬瑪加、王建宏、李曉東、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高源、梅桂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03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