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是颇具传奇的一生,少年时出身于民国顶级豪门,素有“神童”之称;青年时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能文能武,在战乱不断、国难当头时期,为了避免国宝流失,不惜倾家荡产,用生命良知捍卫和保护了国家一些珍贵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他将毕生所藏文物悉数捐献给了国家,自己却穷困潦倒,最终竟因住不起高级病房感染肺炎不治身亡。
1982年的正月,天气格外的冷。北大医院,一个衣着朴素的老人因严重感冒被家人送来就医,随后老人被安排进了八人间。
医院环境比较嘈杂,时不时地就有人咳嗽,老人睡眠比较浅,住院的第一天,老人一夜都没有睡着。第二天,老人病情明显变得更加严重了,妻子看不过去了,她想去跟医院沟通一下,看看能不能给老人换个单间病房,老人制止了她,他觉得大家都住八人间,不能给自己搞特殊待遇。

接下来的几天,由于晚上没有休息好,老人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而且因为病房里不断有病人去世,老人的精神状态也明显受到了影响,一向活泼健谈的他,慢慢变得沉默了起来。
妻子再也坐不住了,她偷偷瞒着老人去找院方协商,看看能不能给老人换个单间病房,医院回答他:“医院有规定,张伯驹级别不够,住不了高干病房。”
妻子含泪默默离开,随后妻子又瞒着丈夫几次跟医院交涉,都被拒绝了。2月26日,老人因感染肺炎,不治离世。
3月26日,在老人的追悼会上,叶剑英、邓颖超、王霞、谷牧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赵朴初、夏衍、胡愈之、牛满江、刘海粟等两百多人送了挽联,五百多人自发为老人送行。
张伯驹何许人也?为什么他生病住院时连换个单间病房的资格都没有,但是他的追悼会却有那么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
张伯驹,1898年生于河南项城,父亲是清朝封疆大吏张镇芳(生父张锦芳,早年随妹妹一起被过继给了伯父张镇芳),叔叔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
有些人生而不凡,学什么会什么,画什么像什么,张伯驹显然就属于这类人。他七岁入私塾,九岁能写诗,是当时有名的“神童”。
1911年,张伯驹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一起在天津新学书院读书。此后,由于父亲张镇芳由直隶总督转任河南都督,张伯驹又随父亲赴河南开封。1914年后,又随父亲定居北京。
1918年,进入军界,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手下任职(多为虚职),1927年投身金融界,历任各盐业银行行长之职,1930年,又开始玩京剧,而且是和京剧大家梅兰芳等一起组团,1937年后又增加了一项爱好—填写诗词。
解放后,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张伯驹一生才华横溢,尤精于收藏鉴赏,工于书画、诗词,对京剧也颇有研究。
后来,张伯驹与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一起并称为“民国四大公子”。
张伯驹一生除了喜好书画、京剧,最大的嗜好就是收藏文物,这种爱好近乎于痴狂。他的母亲曾经向他人抱怨:“他的钱和精力几乎全部都用在了买文物上。”
父亲张镇芳一度怕他玩物丧志,于是便强迫他去自己的银行上班,又给他娶了三妻四妾,希望他能够收收心,将精力和心思放在家庭上。
可无论家里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法阻止他对收藏文物的热爱。
购买文物花费巨大,所幸父亲张镇芳经营盐业生意,家资巨富。后来,张伯驹自己也去了银行上班,这都给他的收藏事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当然,身在乱世,爱好收藏文物也给张伯驹带来了极大的生命危险。1941年,张伯驹去西安的途中,被绑匪绑架了八个月之久,他将国宝《平复帖》缝在里衣里才侥幸逃过一劫。
张伯驹一生喜好收藏,但他并不是想一心占有它们,他曾经对人说:“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张伯驹是要告诉世人,他用尽一生积蓄收藏文物,并不是想要占有它们,他收藏文物的初衷是要将我们的古文物留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
晚年的张伯驹将毕生所藏献给了故宫,实现了他平生夙愿。
张伯驹给故宫捐献了多少文物呢,有人说是3000亿,有人说是半个故宫。其实,张伯驹的收藏件件价值连城,岂是世俗金银所能衡量。
平复帖
《平复帖》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张伯驹历尽艰辛从道光皇帝的曾孙、恭亲王之孙溥儒手中买下的。它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游春图
《游春图》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
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内容为所书自咏四言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
百花图
《百花图》是宋代杨婕妤的作品,为素绢本,画卷长3米24,有寿春花、长春花、荷花、西施莲、兰、望仙花、蜀葵、黄蜀葵、胡蜀葵、玉李花、宫槐、莲桃、灵芝等花卉十四种,另有天空、红日、祥云三种,计十七段,每段各有题咏。这幅画卷被认为中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被历代宫廷和大收藏家视为绝代珍品。
据不完全统计,张伯驹先生一生共向国家捐献了118件文物。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晋代陆机的《平复帖》、隋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李白书的《上阳台帖》、宋代杨婕妤的《百花图》等等,都曾是他的藏品。
周汝昌:我所平生见到的,文化高人很多,这样人也少少的。
史树青:我们近代没出过这样高的人,有学问的人,有涵养的人。
启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刘海粟: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章伯钧:不论中国文学如何发展,都不会再有张伯驹!
周汝昌:阅读张伯驹,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千家驹:我参加八宝山追悼会不知道多少次了。很多人悼辞上无一例外地写着‘永垂不朽’。依我看,并非都能永垂不朽,真正不朽者,张伯驹是一个。
宋振庭: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赉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
王世襄:实在使人难以想象,曾用现大洋4万块购买《平复贴》、黄金170两易得《游春图》,并于1955年将8件国之重宝捐赠给国家的张伯驹、夫人竟一贫到如此地步。他十分赞赏黄永玉为张伯驹下的论断——“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王进玉:民国时期的大藏家张伯驹先生,是非常好的学习榜样,他不仅有着大的情怀和担当,而且有着浓厚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我想这也应该成为新时代的藏家理应具有的一种收藏品质与精神风貌。
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
张伯驹先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