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是頗具傳奇的一生,少年時出身于民國頂級豪門,素有“神童”之稱;青年時才華橫溢,風流倜傥,能文能武,在戰亂不斷、國難當頭時期,為了避免國寶流失,不惜傾家蕩産,用生命良知捍衛和保護了國家一些珍貴文化遺産;新中國成立後,他将畢生所藏文物悉數捐獻給了國家,自己卻窮困潦倒,最終竟因住不起進階病房感染肺炎不治身亡。
1982年的正月,天氣格外的冷。北大醫院,一個衣着樸素的老人因嚴重感冒被家人送來就醫,随後老人被安排進了八人間。
醫院環境比較嘈雜,時不時地就有人咳嗽,老人睡眠比較淺,住院的第一天,老人一夜都沒有睡着。第二天,老人病情明顯變得更加嚴重了,妻子看不過去了,她想去跟醫院溝通一下,看看能不能給老人換個單間病房,老人制止了她,他覺得大家都住八人間,不能給自己搞特殊待遇。

接下來的幾天,由于晚上沒有休息好,老人的病情一直沒有好轉,而且因為病房裡不斷有病人去世,老人的精神狀态也明顯受到了影響,一向活潑健談的他,慢慢變得沉默了起來。
妻子再也坐不住了,她偷偷瞞着老人去找院方協商,看看能不能給老人換個單間病房,醫院回答他:“醫院有規定,張伯駒級别不夠,住不了高幹病房。”
妻子含淚默默離開,随後妻子又瞞着丈夫幾次跟醫院交涉,都被拒絕了。2月26日,老人因感染肺炎,不治離世。
3月26日,在老人的追悼會上,葉劍英、鄧穎超、王霞、谷牧等黨和國家上司人送了花圈,趙樸初、夏衍、胡愈之、牛滿江、劉海粟等兩百多人送了挽聯,五百多人自發為老人送行。
張伯駒何許人也?為什麼他生病住院時連換個單間病房的資格都沒有,但是他的追悼會卻有那麼多的黨和國家上司人參加?
張伯駒,1898年生于河南項城,父親是清朝封疆大吏張鎮芳(生父張錦芳,早年随妹妹一起被過繼給了伯父張鎮芳),叔叔是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
有些人生而不凡,學什麼會什麼,畫什麼像什麼,張伯駒顯然就屬于這類人。他七歲入私塾,九歲能寫詩,是當時有名的“神童”。
1911年,張伯駒與袁世凱的幾個兒子一起在天津新學書院讀書。此後,由于父親張鎮芳由直隸總督轉任河南都督,張伯駒又随父親赴河南開封。1914年後,又随父親定居北京。
1918年,進入軍界,曾在曹锟、吳佩孚、張作霖手下任職(多為虛職),1927年投身金融界,曆任各鹽業銀行行長之職,1930年,又開始玩平劇,而且是和平劇大家梅蘭芳等一起組團,1937年後又增加了一項愛好—填寫詩詞。
解放後,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任燕京大學國文系中國藝術史名譽導師,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張伯駒一生才華橫溢,尤精于收藏鑒賞,工于書畫、詩詞,對平劇也頗有研究。
後來,張伯駒與袁世凱的兒子袁克文、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浙江督軍盧永祥的兒子盧小嘉一起并稱為“民國四大公子”。
張伯駒一生除了喜好書畫、平劇,最大的嗜好就是收藏文物,這種愛好近乎于癡狂。他的母親曾經向他人抱怨:“他的錢和精力幾乎全部都用在了買文物上。”
父親張鎮芳一度怕他玩物喪志,于是便強迫他去自己的銀行上班,又給他娶了三妻四妾,希望他能夠收收心,将精力和心思放在家庭上。
可無論家裡采取什麼樣的手段,都無法阻止他對收藏文物的熱愛。
購買文物花費巨大,所幸父親張鎮芳經營鹽業生意,家資巨富。後來,張伯駒自己也去了銀行上班,這都給他的收藏事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當然,身在亂世,愛好收藏文物也給張伯駒帶來了極大的生命危險。1941年,張伯駒去西安的途中,被綁匪綁架了八個月之久,他将國寶《平複帖》縫在裡衣裡才僥幸逃過一劫。
張伯駒一生喜好收藏,但他并不是想一心占有它們,他曾經對人說:“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張伯駒是要告訴世人,他用盡一生積蓄收藏文物,并不是想要占有它們,他收藏文物的初衷是要将我們的古文物留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
晚年的張伯駒将畢生所藏獻給了故宮,實作了他平生夙願。
張伯駒給故宮捐獻了多少文物呢,有人說是3000億,有人說是半個故宮。其實,張伯駒的收藏件件價值連城,豈是世俗金銀所能衡量。
平複帖
《平複帖》為西晉大文人陸機手書真迹,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還早七八十年,是現今傳世墨迹中的“開篇鼻祖”。這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張伯駒曆盡艱辛從道光皇帝的曾孫、恭親王之孫溥儒手中買下的。它長不足一尺,隻有9行字,卻蓋滿了曆代名家的收藏章記,朱印累累,被收藏界尊為“中華第一帖”。
遊春圖
《遊春圖》為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畫作,曆代書畫界都将其奉為絕無僅有的極品,有人稱它是“國寶中的國寶”。
上陽台帖
《上陽台帖》是李白傳世的唯一書迹,内容為所書自詠四言詩:“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引首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台”一行。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馀慶、危素、驺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
百花圖
《百花圖》是宋代楊婕妤的作品,為素絹本,畫卷長3米24,有壽春花、長春花、荷花、西施蓮、蘭、望仙花、蜀葵、黃蜀葵、胡蜀葵、玉李花、宮槐、蓮桃、靈芝等花卉十四種,另有天空、紅日、祥雲三種,計十七段,每段各有題詠。這幅畫卷被認為中國繪畫史上儲存下來的第一位女畫家的作品,被曆代宮廷和大收藏家視為絕代珍品。
據不完全統計,張伯駒先生一生共向國家捐獻了118件文物。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晉代陸機的《平複帖》、隋朝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唐代李白書的《上陽台帖》、宋代楊婕妤的《百花圖》等等,都曾是他的藏品。
周汝昌:我所平生見到的,文化高人很多,這樣人也少少的。
史樹青:我們近代沒出過這樣高的人,有學問的人,有涵養的人。
啟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
劉海粟: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章伯鈞:不論中國文學如何發展,都不會再有張伯駒!
周汝昌:閱讀張伯駒,我深深覺得,他為人超拔是因為時間坐标系特異,一般人時間坐标系三年五年,頂多十年八年,而張伯駒的坐标系大約有千年,是以他能坐觀雲起,笑看落花,視勳名如糟粕、看勢力如塵埃。
千家駒:我參加八寶山追悼會不知道多少次了。很多人悼辭上無一例外地寫着‘永垂不朽’。依我看,并非都能永垂不朽,真正不朽者,張伯駒是一個。
宋振庭:愛國家、愛民族,費盡心血一生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義、重友誼,冰雪肝膽赉志念一統,豪氣萬古淩霄。
王世襄:實在使人難以想象,曾用現大洋4萬塊購買《平複貼》、黃金170兩易得《遊春圖》,并于1955年将8件國之重寶捐贈給國家的張伯駒、夫人竟一貧到如此地步。他十分贊賞黃永玉為張伯駒下的論斷——“富不驕,貧能安,臨危不懼,見辱不驚……真大忍人也!
王進玉:民國時期的大藏家張伯駒先生,是非常好的學習榜樣,他不僅有着大的情懷和擔當,而且有着濃厚的民族意識、愛國精神,我想這也應該成為新時代的藏家理應具有的一種收藏品質與精神風貌。
有的人活着,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卻活着。
張伯駒先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