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城市更具韌性、更為安全!“十四五”期間,南京全力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作者:現代快報

現代快報訊(記者 盧河燕 文/攝)安全韌性,是時下很熱的一個詞,也是城市正常運作和發展的保障。11月4日上午,南京市“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系列專題新聞釋出會第五場召開,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馮甦介紹《南京市“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含安全生産)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相關情況。

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十四五”期間,南京聚創新之能,履安全之責,全面提升風險防範、基層治理、數字治理和依法治理能力,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讓城市更具韌性、更為安全,為全面建設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典範城市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讓城市更具韌性、更為安全!“十四五”期間,南京全力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 新聞釋出會現場

【曬成績】

安全生産形勢持續穩定向好,給城市風險源“上戶口”

南京是特大城市,以6587平方公裡的市域面積,承載了1.48萬億GDP、931萬常住人口。

“十三五”期間,南京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安全生産形勢持續穩定向好,億元GDP生産安全事故死亡率、事故起數、死亡人數較“十二五”末下降名額保持省内前列。

建構“大資料+網格化+鐵腳闆”風險防控機制,在全市1.2萬個綜合網格上疊加了1780個“應急格”、2.2萬個“安監格”,給城市風險源“上戶口”,形成四色安全風險分布圖。開展32個行業領域安全生産專項整治。

整合安全生産、應急管理、救災減災、地質災害防治、森林防火、抗震救災等相關職責,建成應急指揮中心,形成“1+4+46+N”的應急預案體系。

建成30個國家救援消防站、42支政府專職消防隊,打造覆寫危化品事故、森林火災撲救、軌道交通等32個行業領域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總人數1.2萬人。建成國家級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南京)基地、市地震應急救援實訓基地等。

建立四級自然災害資訊員隊伍和三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網絡,建成中心和固定應急避難場所53處、臨時避難疏散場所260處,改造完成市級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

建成應急管理“一平台八系統一終端”資訊化系統。紮實開展“安全生産月”“防災減災日”等常态化主題宣教活動,建立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群55個,建立12345、12350關聯受理舉報機制。

【做規劃】

到2025年,建成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韌性城市

《規劃》提出,到2025年,要建成與高品質安全發展相适應、與省會城市首位度提升相比對的應急管理、安全生産和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建成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韌性城市。

具體怎麼做?《規劃》明确了名額、任務和重點工程,包括7個核心名額、8項主要任務和5項重點。

4個限制性名額:到2025年全市生産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兩個名額均下降15%,機關GDP生産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産安全事故死亡率兩個名額控制水準均處于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

3個預期性名額: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GDP的比例<0.5%,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0.5,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5000。

強化演練,每年開展演練項目不少于220場次

南京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市安委辦專職副主任韓成頌說,“十四五”期間,将強化實戰演練,讓應急處置更加規範。預計市級層面每年開展主要演練項目不少于220場次。推動開展“不打招呼、不設腳本”的檢驗性實戰性演練,建立應急演練評估機制。考慮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每年開展涉疫災害事故現場應急救援教育訓練演練,保障人民群衆和救援隊員生命健康。

南京還要優化應急體制,明确市、區、街鎮三級應對災害事故的事權劃分,健全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關聯的應急管理體制,打通應急管理的“最後一公裡”。深入推進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推進安全生産誠信體系建設。

建強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市區分别建設不少于5支和3支重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成“一體兩翼一流域”的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完成全市24個專業應急預案數字化改造,基層各類專業救援隊伍小型便攜式應急通信終端配備率達到100%。

災後10小時内,受災群衆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十四五”期間,南京應急系統将做好五項重點工程,主要包括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建立、資訊化疊代更新、應急救援能力提升、自然災害防治、全民素質提升五項工程。

加強災害防禦,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完成全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隐患排查。強化應急救助,将自然災害發生後受災群衆基本生活得到有效安置時間由12小時縮短為10小時之内。

運用“金陵安全聯檢系統”推行跨部門聯合檢查機制,加強監管監察執法力量,到2022年底,具有相關學曆、職業資格和實踐經驗的執法人員數量,不低于在職執法人員的75%。

加快推進智慧應急管理資訊化疊代更新,加快“金陵應急寶”應用場景的開發市場化運作,開展應急管理領域5G試點。

安全關系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紮實推進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群、進學校、進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