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师封山之作《都灵之马》:全片2.5小时,37个镜头,谁看谁难受关于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故事。镜头之——慢、长、缓无奈人们的思想深度不够,不足以发现社会的病态,将它呼唤出来;而听懂其语言的人,不甚了了…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诞生和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作者:兜售快乐

传说神用六天创造世界,本片用六天毁灭世界。

《都灵之马》从开篇到结尾,人物对话了了几句,却带给观者深思后的震撼。

大师封山之作《都灵之马》:全片2.5小时,37个镜头,谁看谁难受关于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故事。镜头之——慢、长、缓无奈人们的思想深度不够,不足以发现社会的病态,将它呼唤出来;而听懂其语言的人,不甚了了…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诞生和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这般极简主义的电影让人看着太清醒,贝拉·塔尔褪去了画面的色彩,生命的色彩,用长镜头的沉闷感直击人心,确实悲观了些……据说“能忍受这部电影,你就能忍受生活!”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可是做到这一步的电影并不多。

大师封山之作《都灵之马》:全片2.5小时,37个镜头,谁看谁难受关于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故事。镜头之——慢、长、缓无奈人们的思想深度不够,不足以发现社会的病态,将它呼唤出来;而听懂其语言的人,不甚了了…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诞生和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这部影片也是匈牙利艺术片大师贝拉塔尔的收官之作。无论在匈牙利还是在整个欧洲,贝拉·塔尔都以倔强著称,他不在乎观众对其作品的态度,接受采访时因为某种观点和记者针锋相对,甚至对电影史上的大部分影片嗤之以鼻。

不过倔强并不是他唯一的特点,他更重要的是凭借独特的电影语言给自己贴上了贝拉·塔尔这个符号标签:冷静、客观、一针见血都是他影片的特点,用镜头关注人类脆弱的生命和灵魂,《都灵之马》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大师封山之作《都灵之马》:全片2.5小时,37个镜头,谁看谁难受关于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故事。镜头之——慢、长、缓无奈人们的思想深度不够,不足以发现社会的病态,将它呼唤出来;而听懂其语言的人,不甚了了…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诞生和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1889年,尼采在维亚·卡罗·艾尔波特酒店的门前停下。

在他凝视远方的时候,一旁一位马夫正在因为马匹不愿前进而烦恼,无奈马夫只能拿起手中的皮鞭抽打马儿,尼采见状,立刻冲上前去,阻止了马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尼采抱住马后开始痛哭……之后酒店的老板将尼采带回酒店,两天时间,尼采在沙发上度过,只用了细微的声音说了几句话,也没有人听得清。

自那时起,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尼采精神错乱了十年,一直由亲人照顾。

大师封山之作《都灵之马》:全片2.5小时,37个镜头,谁看谁难受关于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故事。镜头之——慢、长、缓无奈人们的思想深度不够,不足以发现社会的病态,将它呼唤出来;而听懂其语言的人,不甚了了…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诞生和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至今都没有人知道,在那一天,尼采发现了什么?感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内心经历了什么?

电影《都灵之马》就是以这个是事件延伸出的故事,但实际上,本片中尼采几乎没怎么出现过…原本以为他是主角,但在两个半小时,几乎仅有的剧情都围绕马夫和他的女儿起床,牵马,打水,吃土豆,睡觉。

循环大概一周。

大师封山之作《都灵之马》:全片2.5小时,37个镜头,谁看谁难受关于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故事。镜头之——慢、长、缓无奈人们的思想深度不够,不足以发现社会的病态,将它呼唤出来;而听懂其语言的人,不甚了了…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诞生和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平均四到五个镜头展现人物一天的生活,这种超乎寻常的长镜头设计体现了电影的慢节奏,毕竟电影表现的是一种人类的苦难和生命的脆弱,本身就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而缓慢的长镜头不仅能够强化这种悲剧,也能进一步深化影片主题,只有一个长镜头才能体现出事件的连贯性。

这也是贝拉·塔尔一直以来坚守的风格。

大师封山之作《都灵之马》:全片2.5小时,37个镜头,谁看谁难受关于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故事。镜头之——慢、长、缓无奈人们的思想深度不够,不足以发现社会的病态,将它呼唤出来;而听懂其语言的人,不甚了了…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诞生和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另外除了影片长镜头的缓慢,电影的另一“慢”就是语言,几乎少到十五个镜头里一句话都没有,父女两人平时交流很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和重复生活已经让他们不需要任何语言交流了,比如女儿看到父亲回家,就会习惯性的把马儿牵走,爸爸一伸手,女儿就知道他要换衣服了,每一点都在表达两人生活中的极简,无聊的生活本来就无话可说。

大师封山之作《都灵之马》:全片2.5小时,37个镜头,谁看谁难受关于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故事。镜头之——慢、长、缓无奈人们的思想深度不够,不足以发现社会的病态,将它呼唤出来;而听懂其语言的人,不甚了了…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诞生和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电影缓慢的节奏,让很多事物都变得没有生命力,不过唯一有点生气的就是那匹不愿意工作的老马,本身它代表着欢腾的骏马,却被人类赋予了一种职责,这就让它丧失了其自身的生命力,老马的反抗与泪水,实际上也包含一种对自己生命力的回溯。

而尼采在看到马的一瞬间意识到自己跟那匹马本身并没有区别。

大师封山之作《都灵之马》:全片2.5小时,37个镜头,谁看谁难受关于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故事。镜头之——慢、长、缓无奈人们的思想深度不够,不足以发现社会的病态,将它呼唤出来;而听懂其语言的人,不甚了了…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诞生和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尼采拒斥传统形而上学的真理观,摒弃苦修思想,主张以权利意志和生命本身为核心的人的超越。看到那匹遭受鞭打的马,尼采意识到自己,或者说人类,很大程度上和那匹马一样,在遭受着外界的种种“鞭打”,刚开始也许因为想要终止这苦难而艰难迈步,但当苦难依然无休止的来临,便会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因为种种做法都是出于对苦难的逃避。

至于苦难本身,始终无法面对,如何去击倒?就像是狂风,从来没有一个可以与它明确面对的对手,马在接受鞭打的时候不愿前进,那么当鞭打停止,它又能否出于内心的愿望而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呢?当传统形而上学逐渐崩塌的时候,人类该如何建立新的价值和秩序?

大师封山之作《都灵之马》:全片2.5小时,37个镜头,谁看谁难受关于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故事。镜头之——慢、长、缓无奈人们的思想深度不够,不足以发现社会的病态,将它呼唤出来;而听懂其语言的人,不甚了了…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诞生和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尼采看到马所陷入的困境,他就立刻明白了人类迷茫而又无法逃离的现实处境,明白了原来自己也是这一份子,最后的泪水和疯癫,也是一种绝望的表现。

尼采的伟大已经超越了属于他的那个时代,即便是面对今天的社会难题,尼采的思想也能给出不乏预见性的见解,甚至是完美的解决之道。《都灵之马》就是对尼采思想意识觉醒的最佳诠释,电影中的一棵树、一棵草、一条路,或是一匹马、一本书都以其独特的对比隐喻。

大师封山之作《都灵之马》:全片2.5小时,37个镜头,谁看谁难受关于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故事。镜头之——慢、长、缓无奈人们的思想深度不够,不足以发现社会的病态,将它呼唤出来;而听懂其语言的人,不甚了了…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诞生和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对于尼采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思想过于超前,超前得甚至比预言更像预言,也因为思想的不同,尼采不仅寂寞,而且漫漫长夜,无人与他共鸣。尼采虽然在思想上实现了灵魂的自由,但是身体还是被牢牢的禁锢在现实。

张爱玲:中国人认为人一年年活下去并不走到哪里去,人类一代一代下去也并不走到哪里去。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不管有意义没有,反正是活着的,懒洋洋灰扑扑地活下去。

大师封山之作《都灵之马》:全片2.5小时,37个镜头,谁看谁难受关于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故事。镜头之——慢、长、缓无奈人们的思想深度不够,不足以发现社会的病态,将它呼唤出来;而听懂其语言的人,不甚了了…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诞生和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这成为西方所认为的万物的起源,是时间和空间的开始。

大师封山之作《都灵之马》:全片2.5小时,37个镜头,谁看谁难受关于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故事。镜头之——慢、长、缓无奈人们的思想深度不够,不足以发现社会的病态,将它呼唤出来;而听懂其语言的人,不甚了了…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诞生和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在电影《都灵之马》中,父女二人的生活被设置在短短六天内,这六天也成为了他们生命最后的时刻,六天中,不断地发生变化:蛀虫不叫、老马不吃不喝、井水干涸、最后点不着灯,世界陷入黑暗,两人只能生啃土豆过活……在电影中没有所谓的上帝,父女二人的现实生活并没有得到上帝的庇护和垂怜,相反事实上整个世界都在走向毁灭的深渊。

然而父女两人并不是上帝的反对者,甚至是真正的捍卫者。

站在尼采的对立面。

大师封山之作《都灵之马》:全片2.5小时,37个镜头,谁看谁难受关于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故事。镜头之——慢、长、缓无奈人们的思想深度不够,不足以发现社会的病态,将它呼唤出来;而听懂其语言的人,不甚了了…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诞生和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在面对艰难的生活境况时,父亲表现出一种坚强,就算是日子很难维系,但父亲依然不相信世界和生命真的会毁灭,所以当有人说了一番“反上帝”的言论之后,父亲冷漠的回答:“别扯了,都是废话。”另一边,女儿也在赶走吉普赛人的时候说了一句:“上帝会惩罚你们的。”

大师封山之作《都灵之马》:全片2.5小时,37个镜头,谁看谁难受关于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弗里德里克·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故事。镜头之——慢、长、缓无奈人们的思想深度不够,不足以发现社会的病态,将它呼唤出来;而听懂其语言的人,不甚了了…六天可以做很多事情,诞生和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神创造世界用了六日,人埋葬自己也是六日。

第七日,风暴停了,万物将归于死寂。

2011年贝拉·塔尔拍完《都灵之马》后,便放下了摄影机。

他说对他而言,这是一部最纯粹的电影:“所有的话都说完了”。

也许他想问的是:“当你看完电影,你变强大了还是变软弱了?”

文原创,图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