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刽子手,为讨生计,不得不学习砍头这门手艺。
他第一次上刑场,就得到师父一句“杀人过百,断子绝孙”的叮嘱,再三告诫他万万不可杀人超过99个。

他却为了钱,无视师父的劝诫,杀了300多人才退休。
后来他果然晚景凄凉,没有后代,老无所依不说,就是想皈依佛门,都没有寺庙敢收。
他是谁?
邓海山唯一一张照片
他就是邓海山,是中国最后一个刽子手,祖籍是湖南长沙,生年已经不可考。原本家中世代务农,但因为时代动荡,邓海山年纪不大却已家破人亡,不得不独自一人跑出来谋生,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
只是他生来就是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不管走到哪里,都没人愿意给邓海山一份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邓海山遇到了一个叫做佟绍箕的人,这个人是当时湖广行省的行刑人,是当地有名的刽子手,据说再哭闹的小孩听到他的名字,也会立刻停止哭泣。
邓海山凶神恶煞的模样在别处不好找工作,但在同样生得一副凶相的佟绍箕看来,这样的模样就是为当刽子手而生的,随即询问邓海山愿不愿意跟他学艺。
当时年纪尚小的邓海山还不太清楚刽子手这门行业,只知道工作跟杀人有关系,很吓人。
但此时的邓海山已经濒临走投无路的地步,为了糊口饭吃,他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佟绍箕。而在很久以后,邓海山才意识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刚开始,他以为这一行既然是负责杀头的工作,那不就是手起刀落就能完成的事吗?他没觉得这一行会有多难。
等真正开始跟着师父佟绍箕学习后,邓海山才知道杀头这活原来也全是门道。
刽子手虽然因为职业规定,也得做到杀人不眨眼,但他们毕竟是合法的职业,行刑时要尽量减少犯人的痛苦。人的脖子是很脆弱的部位,只是行刑要求的干净利落,刃口工整,这就不容易做到了。
想成为合格的刽子手,最重要的就是“稳”和“准”,“稳”指的是落刀要稳,要求一刀就解决问题。而要做到落刀稳,首先就要力气足够大。
行刑时使用的砍刀是非常重的,一般成年男性把刀拎起来都要费些气力,更不用提挥动斩首了。邓海山入了佟绍箕的门后,每天都必须挥刀练习臂力。
这把刀是没有开刃的,等邓海山练得有些成果了,佟绍箕就给他换上开刃的刀,然后拿来许多冬瓜,邓海山要做的就是一刀下去,能够沿冬瓜正中的一条线,将它切开。这里练的就是另外的要求“准”。
邓海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练,在牺牲了无数个冬瓜之后,他终于能达到师父的标准。这时,佟绍箕才答应下次行刑会带邓海山一起去。
干这一行的人,全都非常迷信,而且规矩颇多。刽子手在接到活之后,要先给祖师爷皋陶上三炷香,再磕九个响头,有的还会杀只公鸡献血。
刽子手行刑时用的刀,平时不能随便乱动,一旦用完,刽子手将刀清理干净后,要立即放到固定的地方,封存起来,下次需要用的时候,再将刀取出来磨锋利。
刽子手带着刀来到刑场后,一般行刑开始时,为了壮胆还要喝一口烈酒,但不能全部咽下去,要往刀刃上喷一部分。
而且行刑时,刽子手基本上都要找一个搭档,一个刽子手站在犯人身前,吸引他的注意力,真正拿刀的刽子手则站在犯人身后。
等行刑结束,刽子手带上刀转头就走,无论谁叫他的名字都不回头,回去还得找人用竹板拍屁股驱邪。
古代刑场
邓海山第一次来到刑场只是旁观,那手起刀落,鲜血四溅的画面让他看得心惊肉跳。
佟绍箕还不忘把本行最重要的规矩告诉他,“杀人过百,断子绝孙”,因为这一行杀孽太重,不能长长久久地干下去,他再三告诫邓海山,一旦杀够了99个人,就千万不能再杀人了,不然晚年会遭报应的。
邓海山毕竟是年轻气盛,对师父的叮嘱有些不以为然,不过在口头上还是答应了。
之后,邓海山又跟着佟绍箕学了几年,把佟绍箕的本事都学走之后,邓海山这才告别师父。由于是“名师”教出来的徒弟,邓海山很快就找到了工作的地方。
古代的刽子手代代都是铁饭碗,在以前叫做“吃皇粮”,性质相当于我们现在社会的公务员,而且这一行在古代从事的人少,工资一般都很高。
得到师父真传的邓海山一路顺风顺水,很快,他在当地人心中的形象,就跟当年他师父差不多了,甚至邓海山的手艺比佟绍箕还强一些。
他还记得师父曾告诉他,上了刑场之后,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能对犯人心软。一次心软,将来就会次次心软,用现在的话说,这就叫做违反职业道德。
有些犯人犯了事,被判行刑,他们的家人希望事后收尸容易点,就会偷偷给邓海山塞些钱,让他在行刑时,不是一刀就让犯人身首异处,而是看起来分离了,但脖子上还连着一点皮。
邓海山手艺好,接到这样的“外快”也多,再加上本来朝廷就会发给他的钱,他甚至一度过得很是富裕。
随着邓海山杀的人越来越多,他能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佟绍箕“杀人过百,断子绝孙”的叮嘱,早就被他刻意抛去了脑后,沉迷在得钱的快感中。
虽然有钱可以挥霍,邓海山却一直没娶到老婆。在古代社会,刽子手虽然是领命,按照吩咐杀人,而且杀的基本都是罪大恶极之人。
只是封建时期的百姓思想相当愚昧落后,他们即使知道刽子手杀的都是该杀之人,依然会觉得干他们这一行的人手上不干净。
就算刽子手本人性格良善,是个好人,百姓们依然会对他们敬而远之,生怕沾上晦气,更是不敢将自家的女儿嫁给这样的人。
邓海山年纪渐长,开始起了退隐的心思。起初是他自己想赚钱,所以还不断接活上刑场,后来就是朝廷需要他这样的手艺人,怎么也不肯答应让他退出。
邓海山只得硬着头皮,继续为朝廷处理犯人。一直到清政府覆灭,中华民国成立,1914年彻底废除了砍头刑罚,邓海山这才终于摆脱了这一行。而他在职业生涯里杀人早已超过了300个。
此时,他年岁已高,没有成家,因为当时进步思想的转播,也没人愿意给他当徒弟,邓海山没了工作也就没了收入。旁人忌讳他过去的身份,不敢靠近,最后无依无靠,生了病都没有人来照看。
邓海山意识到,当年师父说的报应,似乎正在一点一点实现。他动了出家的心思,于是找遍了少林寺,但佛家认为他杀孽深重,竟然没有寺庙敢收他。
白发苍苍,垂垂老矣的邓海山,最后在1925年,被发现死在一处无人的茅草屋,果然没能善终。
或许不是所有的放下屠刀,都能成佛。但是邓海山凄苦的一生也不完全是他自己的错,这更是当时的大环境下潜移默化的结果。
想来邓海山得到的并非报应,而他本人也不过是封建制度下的一个受害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