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不聽師父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晚年下場凄涼

他是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為讨生計,不得不學習砍頭這門手藝。

他第一次上刑場,就得到師父一句“殺人過百,斷子絕孫”的叮囑,再三告誡他萬萬不可殺人超過99個。

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不聽師父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晚年下場凄涼

他卻為了錢,無視師父的勸誡,殺了300多人才退休。

後來他果然晚景凄涼,沒有後代,老無所依不說,就是想皈依佛門,都沒有寺廟敢收。

他是誰?

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不聽師父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晚年下場凄涼

鄧海山唯一一張照片

他就是鄧海山,是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祖籍是湖南長沙,生年已經不可考。原本家中世代務農,但因為時代動蕩,鄧海山年紀不大卻已家破人亡,不得不獨自一人跑出來謀生,受盡了颠沛流離之苦。

隻是他生來就是一副兇神惡煞的模樣,不管走到哪裡,都沒人願意給鄧海山一份工作。

一次偶然的機會,鄧海山遇到了一個叫做佟紹箕的人,這個人是當時湖廣行省的行刑人,是當地有名的劊子手,據說再哭鬧的小孩聽到他的名字,也會立刻停止哭泣。

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不聽師父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晚年下場凄涼

鄧海山兇神惡煞的模樣在别處不好找工作,但在同樣生得一副兇相的佟紹箕看來,這樣的模樣就是為當劊子手而生的,随即詢問鄧海山願不願意跟他學藝。

當時年紀尚小的鄧海山還不太清楚劊子手這門行業,隻知道工作跟殺人有關系,很吓人。

但此時的鄧海山已經瀕臨走投無路的地步,為了糊口飯吃,他沒怎麼猶豫就答應了佟紹箕。而在很久以後,鄧海山才意識自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剛開始,他以為這一行既然是負責殺頭的工作,那不就是手起刀落就能完成的事嗎?他沒覺得這一行會有多難。

等真正開始跟着師父佟紹箕學習後,鄧海山才知道殺頭這活原來也全是門道。

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不聽師父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晚年下場凄涼

劊子手雖然因為職業規定,也得做到殺人不眨眼,但他們畢竟是合法的職業,行刑時要盡量減少犯人的痛苦。人的脖子是很脆弱的部位,隻是行刑要求的幹淨利落,刃口工整,這就不容易做到了。

想成為合格的劊子手,最重要的就是“穩”和“準”,“穩”指的是落刀要穩,要求一刀就解決問題。而要做到落刀穩,首先就要力氣足夠大。

行刑時使用的砍刀是非常重的,一般成年男性把刀拎起來都要費些氣力,更不用提揮動斬首了。鄧海山入了佟紹箕的門後,每天都必須揮刀練習臂力。

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不聽師父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晚年下場凄涼

這把刀是沒有開刃的,等鄧海山練得有些成果了,佟紹箕就給他換上開刃的刀,然後拿來許多冬瓜,鄧海山要做的就是一刀下去,能夠沿冬瓜正中的一條線,将它切開。這裡練的就是另外的要求“準”。

鄧海山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練,在犧牲了無數個冬瓜之後,他終于能達到師父的标準。這時,佟紹箕才答應下次行刑會帶鄧海山一起去。

幹這一行的人,全都非常迷信,而且規矩頗多。劊子手在接到活之後,要先給祖師爺臯陶上三炷香,再磕九個響頭,有的還會殺隻公雞捐血。

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不聽師父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晚年下場凄涼

劊子手行刑時用的刀,平時不能随便亂動,一旦用完,劊子手将刀清理幹淨後,要立即放到固定的地方,封存起來,下次需要用的時候,再将刀取出來磨鋒利。

劊子手帶着刀來到刑場後,一般行刑開始時,為了壯膽還要喝一口烈酒,但不能全部咽下去,要往刀刃上噴一部分。

而且行刑時,劊子手基本上都要找一個搭檔,一個劊子手站在犯人身前,吸引他的注意力,真正拿刀的劊子手則站在犯人身後。

等行刑結束,劊子手帶上刀轉頭就走,無論誰叫他的名字都不回頭,回去還得找人用竹闆拍屁股驅邪。

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不聽師父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晚年下場凄涼

古代刑場

鄧海山第一次來到刑場隻是旁觀,那手起刀落,鮮血四濺的畫面讓他看得心驚肉跳。

佟紹箕還不忘把本行最重要的規矩告訴他,“殺人過百,斷子絕孫”,因為這一行殺孽太重,不能長長久久地幹下去,他再三告誡鄧海山,一旦殺夠了99個人,就千萬不能再殺人了,不然晚年會遭報應的。

鄧海山畢竟是年輕氣盛,對師父的叮囑有些不以為然,不過在口頭上還是答應了。

之後,鄧海山又跟着佟紹箕學了幾年,把佟紹箕的本事都學走之後,鄧海山這才告别師父。由于是“名師”教出來的徒弟,鄧海山很快就找到了工作的地方。

古代的劊子手代代都是鐵飯碗,在以前叫做“吃皇糧”,性質相當于我們現在社會的公務員,而且這一行在古代從事的人少,工資一般都很高。

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不聽師父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晚年下場凄涼

得到師父真傳的鄧海山一路順風順水,很快,他在當地人心中的形象,就跟當年他師父差不多了,甚至鄧海山的手藝比佟紹箕還強一些。

他還記得師父曾告訴他,上了刑場之後,不管發生什麼都不能對犯人心軟。一次心軟,将來就會次次心軟,用現在的話說,這就叫做違反職業道德。

有些犯人犯了事,被判行刑,他們的家人希望事後收屍容易點,就會偷偷給鄧海山塞些錢,讓他在行刑時,不是一刀就讓犯人身首異處,而是看起來分離了,但脖子上還連着一點皮。

鄧海山手藝好,接到這樣的“外快”也多,再加上本來朝廷就會發給他的錢,他甚至一度過得很是富裕。

随着鄧海山殺的人越來越多,他能賺的錢也越來越多,佟紹箕“殺人過百,斷子絕孫”的叮囑,早就被他刻意抛去了腦後,沉迷在得錢的快感中。

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不聽師父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晚年下場凄涼

雖然有錢可以揮霍,鄧海山卻一直沒娶到老婆。在古代社會,劊子手雖然是領命,按照吩咐殺人,而且殺的基本都是罪大惡極之人。

隻是封建時期的百姓思想相當愚昧落後,他們即使知道劊子手殺的都是該殺之人,依然會覺得幹他們這一行的人手上不幹淨。

就算劊子手本人性格良善,是個好人,百姓們依然會對他們敬而遠之,生怕沾上晦氣,更是不敢将自家的女兒嫁給這樣的人。

鄧海山年紀漸長,開始起了退隐的心思。起初是他自己想賺錢,是以還不斷接活上刑場,後來就是朝廷需要他這樣的手藝人,怎麼也不肯答應讓他退出。

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不聽師父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晚年下場凄涼

鄧海山隻得硬着頭皮,繼續為朝廷處理犯人。一直到清政府覆滅,中華民國成立,1914年徹底廢除了砍頭刑罰,鄧海山這才終于擺脫了這一行。而他在職業生涯裡殺人早已超過了300個。

此時,他年歲已高,沒有成家,因為當時進步思想的轉播,也沒人願意給他當徒弟,鄧海山沒了工作也就沒了收入。旁人忌諱他過去的身份,不敢靠近,最後無依無靠,生了病都沒有人來照看。

鄧海山意識到,當年師父說的報應,似乎正在一點一點實作。他動了出家的心思,于是找遍了少林寺,但佛家認為他殺孽深重,竟然沒有寺廟敢收他。

白發蒼蒼,垂垂老矣的鄧海山,最後在1925年,被發現死在一處無人的茅草屋,果然沒能善終。

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不聽師父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晚年下場凄涼

或許不是所有的放下屠刀,都能成佛。但是鄧海山凄苦的一生也不完全是他自己的錯,這更是當時的大環境下潛移默化的結果。

想來鄧海山得到的并非報應,而他本人也不過是封建制度下的一個受害者罷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