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柏拉图的理念论——《西方哲学史》系列十一

作者:神采与文质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哲学建立在对实在(reality)和现象(appearance)的区别之上。这多少是受到巴门尼德的影响,而其中对于实在的宗教化的语气,则是毕达哥拉斯式的。这产生了一种感觉上既可以满足理智需要又可以满足宗教情感的学说。其结果是一种非常有力的综合,它以不同形态影响了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许多伟大的哲学家。

柏拉图的理念论——《西方哲学史》系列十一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一个热爱“洞见真理”的人。哲学家爱的是美好本身。爱好美好事物的人只有见解(opinion)而知道绝对之美的人则有知识(knowledge)。

知识和见解的区别。知识是对某种存在事物的知识,因为不存在的东西不是某种事物。这样来说,知识是不会出错的。而见解是可能被弄错的,见解是关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的。这看似不可能。但柏拉图认为特定的事物永远分享着一对相反的性质:如美的事物在某些方面是也是丑的。所有特定感觉都有这种矛盾的性质,所以它们就这样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于是得到了一个重要结论:见解是关于呈现在感觉面前的那个世界的,而知识是关于一个超感觉的永恒的世界的。

柏拉图的理念论——《西方哲学史》系列十一

柏拉图关于“理念”的理论,其部分是逻辑的,部分是形而上学的。逻辑部分是指:所谓事物的性质是不能在时间和空间之中被定位的,它是“永恒”的。而形而上学部分是指:每个事物都有其存在于理想的那个“理念”或者“形式”。

柏拉图认为,哲学是一种洞见,是对“真理的洞见”。它并不是纯粹理智的,因为它不仅仅是智慧,而且还是对智慧的爱。但是,实践证明,看上去像是突然洞见的东西可能会造成误导,因此要加以清醒认真的检验。但是柏拉图是完全相信他的洞见的。他把理智世界和感觉世界区别开来。理智和感觉又各被分为两种。理智分为“理性”和“悟性”。其中理性是更高级的理智,涉及的是纯粹的理念,其方法是辩证的。悟性就是数学中所使用的那种理智方法。

柏拉图的理念论——《西方哲学史》系列十一

柏拉图将他对洞见的本质认识做出了他那个著名的洞穴比喻,后人称之为“洞穴”理论。他说,缺乏哲学的人就好比是一个山洞中的囚犯。他们枷锁在身,只能看向一个方向。他们身后是一堆火,前面是一堵墙。在他们和墙之间什么也没有。他们所看到的只是自己和自己身后物体的影子。他们不可避免地把这些影子当成实在的东西,而对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一无所知。终于有一个人成功地从洞穴中逃脱出来,他来到阳光下,第一次看到了实在的东西,并认识到之前他受到了影子的蒙蔽。如果这个人是那个适合成为守卫者的哲学家,他就有责任回到洞穴中去,教给洞里人真相,并将出去的路指给他们。但是这个曾逃脱的人想说服囚徒会非常困难。因为从阳光下再次来到洞穴中,他看影子要比他的同伴们看起来更不清晰,这会让他的同伴觉得他比逃脱前更愚蠢!(我觉得柏拉图的这个理论很具现实意义,人们经常武断地否定一些与习惯或与自己所看到、听到的不一样的事情,而实际情况往往是自己的主观感觉犯了错。这需要我们带着批判性思维去思考一些问题。)

“善”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的地位非同寻常。他说,科学和真理都近似于善,但善的地位更高。“善不是本质,而且在尊严和力量上要远远超过本质。作为和现象相对的实在是完美的善,因此认识实在就是认识善。从这点来看,柏拉图哲学和毕达哥拉斯主义一样,也贯穿着理智和神秘主义的融合,但到最后,神秘主义明显占了上风。

柏拉图的理念论——《西方哲学史》系列十一

柏拉图最早提出了共相的理论,虽然他在许多方面不能论述得足够说服人。他全然没有认识到共相与殊相之间横亘着多么大的鸿沟,他的“理念”其实不过是在道德上和审美上高于普通种类的殊相罢了。

柏拉图关于理念的理论也曾深刻地影响到科学,由此也为普遍真理提供了一个例证:那就是一种假说不管多么荒谬都有可能是对科学是有用的,只要它能让探索者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构想事物。但是当这个假说已经幸运地发挥了这个作用之后,它就有可能成为科学继续前进的障碍了。对善的信仰作为科学理解这个世界的一把钥匙是有用的—在某个阶段,在天文学上—但是在任何一个后来的阶段,它就是有害的了。柏拉图的,更多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和审美上的偏见曾一度极大地在扼杀希腊科学。

柏拉图的理念论——《西方哲学史》系列十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