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作人第七季#
中原、中土、中州和中国最初只指以今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地区,后来逐渐扩延为现今整个中国版图。中原文化主要依托于现今的河南省,即上古时代九州中的豫州,因豫州位居九州中央,故又名“中州”。中州大地,西高东低,太行、王屋雄時北界;大别、桐柏屏立南境;西有秦岭东来,分出伏牛、熊耳诸脉,结为豫西山地;中部嵩山耸立,雄视中州四野;东部为黄准平原,沃野千里。黄河横贯中原,准河滚滚东去,丹江、唐、白诸水南下江汉。中原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是“八方辐辏”之地,气候宜人,四季分明。中国的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之分,是由周公且从河南登封测日影而定的。就在这片肥美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国的古代文明,诞生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原长期为帝都所在,人杰地灵,英オ辈出;名山胜迹,比比皆是;文化艺术,繁荣昌盛;民风民俗,古朴淳厚。可以说,中原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和化身,中原文化就是整个中国文明的缩影。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形成与发展</h1>
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奴隶制度王朝,创造了人类的种种奇迹。文字的产生,使文化的传播与继承有了强有力的武器。文化的兴起,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和政权的完整化,社会秩序也得以安定下来。禹、汤、文、武、周公,都是中原文化的奠基人或倡导者,故能得到孔子的高度赞颂与仰慕,尊为“先王”。他们对中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功绩是永世长存的。
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最初发现于河南省登封县的玉村,一度曾称之为“洛达庙类型”文化。后来,由于该文化的内涵在河南偃师里头有更为丰富和典型的发现,因此,学术界就正式定名为“里头文化”。关于它的主要来源,考古学界的意见基本一致,吴汝祚的《关于夏文化及其来源的初步探索》、李仰松的《从河南龙山文化的几个类型谈夏文化的若干问题》、严文明的《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赵芝荃的《关于二里头文化类型与分期的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文集》、郑杰祥的《夏史初探》均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来源。
商代是奴隶制的发展时期,文献记载,汤灭夏后曾五次迁都而都城所在,至今仍然无法确实,众说纷纭。因此,商代城址的调查发掘,在考古学上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对商代城址的考古,已经获得确认的有郑州商城、偃师尸乡沟商城、安阳殷墟、洹北商城以及湖北黄陂县盘龙城等。商代文化可分为两大期:武丁以前为早商文化即二里冈期文化,武丁至帝辛时期为晚商文化即小屯文化。目前,学者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二里冈期商文化遗存与殷墟期文化之间尚有缺环,于是又有中商文化的说法,此时期的具体归属,尚在讨论中。
周代,周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发端,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年的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周文化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成为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也为中华民族遗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至今仍有巨大的精神魅力。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中原文化的繁荣阶段</h1>
从奴隶制度开始瓦解的春秋战国到封建文化鼎盛发展的隋唐文化,中原地区始终是文化的中心,此阶段创造的文化,特别是唐前期,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隋唐时期国家的大统一,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是中原文化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当时文化界的代表人物有孔颖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魏徴,馆陶(今属河北)人;颜师古,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西北)人;陈子昂,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刘知几,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生长在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杜甫,原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在其他方面,隋唐时期也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以建筑为例,隋唐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其重要标志就是唐朝扩建的长安城和隋朝设计的赵州桥。第一,唐都长安城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隋朝统后,汉长安城已经不能满足新朝代的需要,于是隋文帝令建筑师宇文恺在汉长安城东南重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新城,取名为“大兴城”。在此基础上,唐朝将其进一步扩展,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现在的日本奈良和京都在设计、建造等方面都受古代长安城的影响。第二,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瑰宝——赵州桥(又称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616)。
我们常说汉唐盛世,又说宋代是积贫积弱。但从文化的角度上说,可以说宋代是超越前代的。宋代的文化又以中原文化为代表,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此时代文化的杰出性:第一,中原地区宋代历史文化遗迹多第二,中原地区宋代的学术理论文化造诣深。宋代的学术理论文化,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理论文化史上的又座里程碑。先秦有易学、诸子学,汉唐有汉学,宋明有理学。宋明理学又称为新儒学。第三,中原地区宋代教育的发达。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中原文化的特征</h1>
中原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表现在注重人伦和睦和道德至上,提倡重义轻利,崇尚整体,热爱国家。中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有着自己的文化特征。由于中原文化主要产生并繁衍于黄河流域,因此,有人称中原文化的类型属于“河谷型”文化,有着极强的内聚力和广博的容纳性。内聚主要表现在外力的冲击下仍可依赖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上的共同性而不涣散和不失去自尊,加强内部团结,齐心协力对抗外来的冲击。容纳性表现在对其他文化的吸收和同化。当其他类型的文化进入中原之后,它能通过吸收和同化,将其容纳在自己的文化类型中,而不是加以排斥造成两种文化的对抗。最典型的是蒙、满两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开始都力图保持原来的文化传统在中原地区恢复畜牧业,同时把草原文化的价值观强加在中原人民身上。中原人民虽然在土地、特权上失去了自身的优势,但没有推广草原文化,而是利用中原文化去同化他们。
中原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为中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仰韶文化就是中原人在战胜自我和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开拓出来的精神与物质财富。进入文明社会后,世世代代的中原儿女仍在这块黄土地上不断创造着辉煌的文明。据统计,当今河南省境内地下文物数量全国第一,地上文物数量全国第二,文物总量居全国之冠。中原人拥有古代先进的思想,变幻无穷的《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被称为“东方智慧的圣火”。中原地区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荟萃、“百家争鸣”的地方。诸子之学主要有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有五家源于河南。中原也是传统“天人一体”原始信仰的滋生地,同时也是中原官话的发源地。在汉唐时代,中原官话是全国流行的普通话。中原是中国“礼仪之邦”的制礼初始,人民养成了淳厚朴实、崇尚信义、乐善好施、豁达宽容的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
1.林山主编,悠悠中华之韵 地域文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9.01
2.牛汝辰著,中国文化地名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