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創作人第七季#
中原、中土、中州和中國最初隻指以今河南為中心的黃河中遊地區,後來逐漸擴延為現今整個中國版圖。中原文化主要依托于現今的河南省,即上古時代九州中的豫州,因豫州位居九州中央,故又名“中州”。中州大地,西高東低,太行、王屋雄時北界;大别、桐柏屏立南境;西有秦嶺東來,分出伏牛、熊耳諸脈,結為豫西山地;中部嵩山聳立,雄視中州四野;東部為黃準平原,沃野千裡。黃河橫貫中原,準河滾滾東去,丹江、唐、白諸水南下江漢。中原地處中緯度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地區,地處黃河中下遊,是“八方輻辏”之地,氣候宜人,四季分明。中國的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之分,是由周公且從河南登封測日影而定的。就在這片肥美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國的古代文明,誕生了燦爛的中國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原長期為帝都所在,人傑地靈,英オ輩出;名山勝迹,比比皆是;文化藝術,繁榮昌盛;民風民俗,古樸淳厚。可以說,中原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典型和化身,中原文化就是整個中國文明的縮影。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形成與發展</h1>
中國曆史上的三個奴隸制度王朝,創造了人類的種種奇迹。文字的産生,使文化的傳播與繼承有了強有力的武器。文化的興起,促進了農、工商業的發展和政權的完整化,社會秩序也得以安定下來。禹、湯、文、武、周公,都是中原文化的創始者或倡導者,故能得到孔子的高度贊頌與仰慕,尊為“先王”。他們對中原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功績是永世長存的。
夏代的二裡頭文化,最初發現于河南省登封縣的玉村,一度曾稱之為“洛達廟類型”文化。後來,由于該文化的内涵在河南偃師裡頭有更為豐富和典型的發現,是以,學術界就正式定名為“裡頭文化”。關于它的主要來源,考古學界的意見基本一緻,吳汝祚的《關于夏文化及其來源的初步探索》、李仰松的《從河南龍山文化的幾個類型談夏文化的若幹問題》、嚴文明的《龍山文化與龍山時代》、趙芝荃的《關于二裡頭文化類型與分期的問題》,《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文集》、鄭傑祥的《夏史初探》均認為河南龍山文化是二裡頭文化的主要來源。
商代是奴隸制的發展時期,文獻記載,湯滅夏後曾五次遷都而都城所在,至今仍然無法确實,衆說紛纭。是以,商代城址的調查發掘,在考古學上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在,對商代城址的考古,已經獲得确認的有鄭州商城、偃師屍鄉溝商城、安陽殷墟、洹北商城以及湖北黃陂縣盤龍城等。商代文化可分為兩大期:武丁以前為早商文化即二裡岡期文化,武丁至帝辛時期為晚商文化即小屯文化。目前,學者們在研究中還發現二裡岡期商文化遺存與殷墟期文化之間尚有缺環,于是又有中商文化的說法,此時期的具體歸屬,尚在讨論中。
周代,周文化所包含的各種典章制度、禮樂制度和思想道德規範,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的思想、政治基礎和儒學思想的發端,影響了周以後近3000年的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史。周文化以“天”為精神信仰、以“德”為價值原則、以“和”為社會行動準則的完整而協調的文化體系,成為中國曆史的軸心時代,也為中華民族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财富,至今仍有巨大的精神魅力。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中原文化的繁榮階段</h1>
從奴隸制度開始瓦解的春秋戰國到封建文化鼎盛發展的隋唐文化,中原地區始終是文化的中心,此階段創造的文化,特别是唐前期,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隋唐時期國家的大統一,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玄宗的“開元盛世”,封建經濟高度發展,政治相對穩定的時間也較長,為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隋唐是中原文化的第一個繁榮時期,當時文化界的代表人物有孔穎達,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魏徴,館陶(今屬河北)人;顔師古,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西北)人;陳子昂,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劉知幾,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生長在綿州彰明(今四川江油);杜甫,原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鞏縣(今屬河南)。
在其他方面,隋唐時期也表現出很大的進步。以建築為例,隋唐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成熟時期,其重要标志就是唐朝擴建的長安城和隋朝設計的趙州橋。第一,唐都長安城不僅是國内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隋朝統後,漢長安城已經不能滿足新朝代的需要,于是隋文帝令建築師宇文恺在漢長安城東南重建一座規模宏大的新城,取名為“大興城”。在此基礎上,唐朝将其進一步擴充,使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宏大繁榮的城市。現在的日本奈良和京都在設計、建造等方面都受古代長安城的影響。第二,我國古代橋梁建築中的瑰寶——趙州橋(又稱安濟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建于隋代大業年間(605-616)。
我們常說漢唐盛世,又說宋代是積貧積弱。但從文化的角度上說,可以說宋代是超越前代的。宋代的文化又以中原文化為代表,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展現此時代文化的傑出性:第一,中原地區宋代曆史文化遺迹多第二,中原地區宋代的學術理論文化造詣深。宋代的學術理論文化,可以說是中國學術理論文化史上的又座裡程碑。先秦有易學、諸子學,漢唐有漢學,宋明有理學。宋明理學又稱為新儒學。第三,中原地區宋代教育的發達。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中原文化的特征</h1>
中原文化的主要價值取向表現在注重人倫和睦和道德至上,提倡重義輕利,崇尚整體,熱愛國家。中原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也有着自己的文化特征。由于中原文化主要産生并繁衍于黃河流域,是以,有人稱中原文化的類型屬于“河谷型”文化,有着極強的内聚力和廣博的容納性。内聚主要表現在外力的沖擊下仍可依賴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上的共同性而不渙散和不失去自尊,加強内部團結,齊心協力對抗外來的沖擊。容納性表現在對其他文化的吸收和同化。當其他類型的文化進入中原之後,它能通過吸收和同化,将其容納在自己的文化類型中,而不是加以排斥造成兩種文化的對抗。最典型的是蒙、滿兩族進入中原地區後,開始都力圖保持原來的文化傳統在中原地區恢複畜牧業,同時把草原文化的價值觀強加在中原人民身上。中原人民雖然在土地、特權上失去了自身的優勢,但沒有推廣草原文化,而是利用中原文化去同化他們。
中原長期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為中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仰韶文化就是中原人在戰勝自我和與大自然鬥争過程中“開拓出來的精神與物質财富。進入文明社會後,世世代代的中原兒女仍在這塊黃土地上不斷創造着輝煌的文明。據統計,當今河南省境内地下文物數量全國第一,地上文物數量全國第二,文物總量居全國之冠。中原人擁有古代先進的思想,變幻無窮的《周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源頭,被稱為“東方智慧的聖火”。中原地區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學術荟萃、“百家争鳴”的地方。諸子之學主要有儒、墨、道、法、名、陰陽六家,有五家源于河南。中原也是傳統“天人一體”原始信仰的滋生地,同時也是中原官話的發源地。在漢唐時代,中原官話是全國流行的國語。中原是中國“禮儀之邦”的制禮初始,人民養成了淳厚樸實、崇尚信義、樂善好施、豁達寬容的生活習性。
參考資料
1.林山主編,悠悠中華之韻 地域文化,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9.01
2.牛汝辰著,中國文化地名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