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轻的时候要努力,成长的每一步都应该努力,老大之后还得努力,让努力成为习惯,成为快乐的事。到与世界告别的时候,才不会后悔此生。
努力过,未成功,那是天意、命运和能力有限。
没努力过,总有一天,你会后悔。

继续《三国中的大老板们》第二十二讲 董卓黑夜摸索荆棘路
《后汉书·董卓传》中是何进“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
这时候的太后是他的妹妹,作为哥哥,完全可以不听妹妹,将十常侍杀了。妹妹难道会杀了你何进吗?
妹妹杀了哥哥何进,不就是自杀吗?董卓威胁妹妹,不就是在威胁自己吗?何进这还搞不清?
所以,《后汉书》这种记载是讲不通的。
《后汉书》还有矛盾的地方,那就更加矛盾。还是《董卓传》“六年,征卓为少府。” 少府是干什么的?
不就是给皇帝做私事的吗?不就在皇帝身边做事的吗?不就是要董卓进京吗?
中平六年,就是灵帝死的那年,就灵帝死之前。
灵帝死之前,叫董卓过来,那是干什么?不就是遗嘱要立吗?这件事有皇甫嵩作证明。
为什么《后汉书》后来,来了一句何进“呼卓将兵入朝”?可能吗?不知道范晔是如何想的?这一记载影响了以后对董卓的全部评价。
董卓进入朝廷,除了十常侍和董太后外,他一个人也不认识。十常侍也不是全认识,董太后只有书信来往,没有见过面。
所以,董卓前面是一片漆黑。
只是黑暗,也无所谓,关键是这里面布满了荆棘。
董卓只能依靠两个人指引,一个董承、另一个汉献帝刘协。
自己从西凉带来的人,对朝廷的事更加不熟悉。李儒有智谋,但是朝廷的经验也不多,全部靠观察,那是不够的。
董卓首先要完成扶刘协称帝,这是董太后和灵帝交给他的任务。同时,也是保护自己的任务。少帝刘辩是要杀自己的,是自己的敌人。
没有别的办法,董卓只能采取强硬措施,控制刘辩。
董卓采用武力控制刘辩之后,就是武装召开百僚大会。
这与后来,曹操搞的许田围猎是一回事,就是看谁反对,谁赞成。然后,有目的地打击反对者,拉拢赞成者。
因为在董卓进京之前,刘协的支持者,已经被何进、袁绍和曹孟德杀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人,多是何进的旧部。
这些旧部同时多半也是老诸侯,也是老牌诸侯,就是所谓的精英团队。
这一帮人之中,懂得朝廷情况,掌握朝廷斗争的经验。
在董卓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召开的百僚大会,试验的结果,绝大多数支持刘辩的人都还是暴露了。
这些暴露者就是以袁绍、丁建原为首的。
还有些有政治远见的,会明哲保身的人,他支持刘辩,但没有暴露,而是表面顺从董卓了。
这些人就是王允、曹孟德为代表的。
俗话说,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董卓很快就将丁建原他们杀掉了,袁绍跑得比较快,躲到渤海去了。
留守的反对派就王允和曹孟德这一派人。
董卓对王允和曹孟德是绝对信任的,主要原因是王允的话讲得好,曹孟德有旧恩。
董卓对曹孟德如此之好,为什么要反对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