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神秘事件也成了众多历史未解之谜。这次神秘事件,很多人认为是穿越。现代也有部分科学家认为时空隧道是一直存在的,他们将其称之为虫洞,也就是一种可以加强连接不同时空的多维空间隧道。有的人极其偶然遇到了虫洞,有的则会进入时空混乱的状态,进而出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 古籍中都有记载《梦溪笔谈》、《晋纪》、《幕府燕闲录》、《北梦琐言》中都有关于它的描述。 西晋末年,朝野内外动荡不安。内有“八王之乱”兄弟夺权,外有少数民族“五胡乱华”。公元316年,刘曜带兵攻破长安,愍帝投降,西晋二世而亡。晋琅琊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史称东晋。与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战乱不断。公元373年,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四川成都)、向北干翻了鲜卑拓跋氏之代国,向西兼并了前凉,随后远征西域,统一了北方。北方的前秦政权,在统一北方之后,自信心逐渐爆棚,野心开始膨胀。前秦老大——苻坚,意欲和东晋正面硬刚。却屡次被王猛劝阻下来。公元383年,王猛死后的第七年。前秦出兵“百万大军”(实则约略20万数),兵指东晋。前秦早已兵强马壮,国富民强。并且此时,苻坚身边没有王猛的阻挠,长年积攒的雄心壮志,一时间,如宣泄的江水,奔腾咆哮。兵指偏安江南一隅的东晋王朝。 震恐万状的东晋派出了以谢安、谢玄等人为主帅,出兵八万前往肥水一带抵御强大的前秦铁骑。一支由5000精锐组成的“特种部队”、“百胜之师”北府军,作为急先锋,提前开赴前线。与前秦梁成的5万大军,于洛涧,隔空50里相对峙。 东晋淝水之战前夕,北府军最高统帅——刘牢之,意欲出奇兵,在前秦梁成和其弟梁云的5万大军,尚未站稳脚步之际,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而帐下刘袭,诸葛求二人,却力劝刘牢之,等待北府军另一路将领王蓬,以及王蓬麾下的800精锐。(袁竣的《晋阳秋续编》说有1500人,王嘉的《拾遗记》(补遗之卷二)说有800人。)沈约的《晋纪》记载:"蓬,栗水人,北府兵将领。初随谢玄,为牙将。淝水战起,以重任,率军趋洛涧。途中误时。抵洛,牢之已胜,转赴淝水。有战功。过随功抵。后死于桓玄之乱。" 王蓬接到前锋都督谢玄的命令之后,火速出兵,增援刘牢之。途径芒阳(今安徽省定远县炉桥镇),夜色已经昏沉,天地间仿佛只能听到,窸窸窣窣的行军之声。偶尔有鸟鸣,从远方传来,打破死一般的寂静。 突然,王蓬接到了探子的来报:前方有一小股部队,正迎面向他们而来,所行之人,了约略200之众。 王蓬心里咯噔一下, 难道前方的刘牢之败的这么快? 这是刘牢之的溃兵?亦或是得胜的秦军?! 古时行军,最忌夜战,何况是在野外的突然遭遇战。 王蓬觉得是前秦的军队在行军,当即下令灭掉火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埋伏在山路两侧,以便看清来人之后,做出决断。说话间,神秘部队到了。金黄卷曲的头发,高挺的鼻梁,凹陷的眼睛。一面残破的旗帜,如同战败的公鸡,死一般的耷拉着头颅。 尽管天色已晚,但王蓬从盔甲轮廓就看出这支部队并不是自己人,说明对方就是秦军,以人数来看,对手只有200个左右。 王蓬立即下令放箭,一时间箭如雨下,对方人数虽然少,但都是经历过战争的,当下马上反应过来,开始反击。 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原文:"寇多中箭,仆于马下。" 交战中,王蓬发现对方使用的武器,竟然自己从来都没有见过,先是火光一闪。接着一声巨响,紧接着,王蓬部队的士兵犹如被火焰射中,一般纷纷倒地,流血不止。王蓬以800之众,伏击200残兵,本以为该是一场,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压倒性的胜利。却没想到,敌军虽少,却都配备着精良的武器,武器发射之际,隐约有火光闪起,紧接着,还有巨大的声响传来,军中伤亡的士兵,身体如同被火焰射中一般。虽然,弓箭的射程大概是100米,火枪为200米,有很大差距。然而弓箭的射速较快,优秀弓箭手采用连珠箭,可以一分钟射出四五支箭,只是不能维持很长时间,不然手臂会废掉。此时,洋人雇佣军火枪射速较慢,一分钟两枪而已,而且精度喜人。虽然射程有200米,但精确射击也就100米,再远就不容易打中了。即便如此, 当时北府军面对洋人雇佣军的火枪,也是不容易对付的。弓箭,射程不足,火枪射速不足,会遭受更大的伤亡,必须利用战术和勇气来弥补。 根据唐代李淳风在其著述的《六朝遗事》(卷七)中称:“时淝水战起,王蓬率北府兵趋洛涧,援牢之部。夜至芒阳,有敌偃旗潜行于山道。蓬疑为苻坚军,遂命军士以弩箭攻之。敌军哗,少顷,有器鸣响,火焰出,声震于野。蓬军有中火焰者,遂仆地,血流不止。”唐代李亢撰写《独异志》“时淝水接战,晋参军王蓬率北府兵趋洛涧,援牢之。至冶溪,有偃旗潜行山道,蓬以弩箭攻之。哗,有器鸣,火焰出,声震于野。北府兵有中火焰者,遂仆地,血流不止……”、“后火起,观敌旌旗已残,上书‘常胜军’三字。其弃盔者,皆黄发,鹰鼻陷目,一如羯人。” 原来对方是1480年后纵横在中原的英国雇佣军。所谓的火焰就是他们使用的火器,别看对方人少,但火器实在厉害,尽管王鹏军队仗着偷袭和人多,免强占据上风,一时间,战斗陷入了僵持。 风轻轻地吹来。正当王蓬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帐下有一谋士,献出一个“火攻之计”。王蓬听此,心情大好。遂命士兵,向山道之中,投以枯枝,然后用硫硝裹布,借着风势,火箭攻之。 有了天时地利的帮助,虽有新式的武器也无济于事,只能稍作抵抗,之后,洋枪队便溃不成军,仓皇四处逃窜,为了逃命,洋枪、洋炮满地乱丢,很快溃败,无处可逃的竖起了白旗投降。从火光之中,依稀看到,“常胜军”三个大字。 最终王鹏受降,但他率人解除对方的武装后,看到对方旗帜上竟然真有“常胜军”几个大字。 看着这些金发碧眼,鹰鼻陷目的雇佣军,王蓬心里犯起了嘀咕,这哪里是中原人,分明是羯人。 刘牢之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还是没有盼来王蓬。时间已经过了约定之期的三日,刘牢之凭借着他的骁勇和果敢,以五千打败了五万之众。紧接着,便挺进了淝水。最终,在谢玄增援部队的帮助下,以八万之众,打败了号称八十万大军的前秦。 王蓬的人马在临近洛涧的芒阳这个地方,整整耽误了三天。由芒阳到洛涧,只有半天路程,在沈约的《建康杂记》中记载:“越三日,蓬始抵洛涧。” 编著有《晋书》、《宋书》、《齐纪》、《梁武帝本纪》等史书的南朝史学家沈约对该事件的记载:“初,天光昏暗。后火光起,观敌旌旗已残,上书‘常胜军’三字,依稀可见。敌军士弃盔者,皆黄发,鹰鼻陷目,仿若胡人……”而《建康杂记》也被后世史学家认为是记述南朝齐梁时代的重要史实的著作,因此,这本书对历史记载的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就是这样一本记载正史的《建康杂记》,居然也绘声绘色的描述起了如李淳风那样的场景,甚至在《建康杂记》中,沈约更细致地描写了敌军的相貌和军旗。从沈约编著的《建康杂记》描述的情况来分析,与王蓬交火的,难道真的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洋枪队“常胜军”? 大清同治三年,一支由英国人戈登率领的洋枪队,受雇于清政府,帮忙对付太平天国。因战绩斐然,清政府赐其“常胜军”的称号,根据清朝末年史学家许文佑先生编纂的《天平战纪》载:“至霍山(晋时芒阳),遭袭,戈登仓皇逃逸。后转赴苏州,重募士兵,会合李鸿章,攻击常州太平军护王陈坤书部。” 向来以著述严谨著称的许文佑先生,在史料中含糊其词,并没有说明戈登是被谁所袭,只用“遭袭”二字草草收场,只能说明许文佑确实不知到底是谁袭击了只剩200人的洋枪队“常胜军”。许文佑先生的《天平战记》记载,1864年3月,太平康王汪海洋击败了这支军队,被杀800余人,首领戈登带领败军200多人夜行军至安徽合肥定远县炉桥镇,在东晋时称芒阳,被偷袭。之后只有戈登一人逃出。同年11月回国,后任苏丹总督。
参考文献:许文佑《天平战纪》、沈约《建康杂记》、沈括《梦溪笔谈》、李淳风《六朝遗事》、李亢《独异志》
附:1.柯尔特M1860陆军型转轮手枪(Colt Model 1860 Army Revolver),这款转轮手枪的口径为0.44英寸,与美国军械部给陆军制式手枪制定的口径标准(Army Caliber)相同,所以尽管该枪最初的打算是为美国海军所设计,但最终还是被命名为柯尔特M1860陆军型转轮手枪(下文简称M1860陆军型转轮手枪)。在整体外形上,M1860陆军型转轮手枪没有采用之前已经在M1855型转轮手枪上证明优秀可行的全金属框架设计,还是继续沿用了更早期的开放式框架设计。这一设计让M1860陆军型转轮手枪看起来没有M1855型转轮手枪那么先进,但事实证明M1860陆军型转轮手枪要比此前出现的所有柯尔特转轮手枪都要先进!得益于金属冶炼和加工技术的进步,在柯尔特研制M1860陆军型转轮手枪时,一种强度和性能超越以往所有制枪材料,被称为“银弹簧钢(Silver Spring Steel)”的新型钢材被人们发明了出来。这种优质钢材的诞生意味着从此火枪不需要在提高火枪威力的同时,对枪上的钢制构件进行过度加厚、加重了。使用新型钢材制造的M1860陆军型转轮手枪在保证大威力的同时,不但可以将枪身重量降低许多,还能让手枪变得更加可靠、安全。除此之外,M1860陆军型转轮手枪上雕刻的图案也与其它柯尔特转轮手枪很不同。一般陆军型柯尔特转轮手枪的圆柱状转轮弹巢上都会雕刻德克萨斯骑兵与印第安人战斗的画面,海军型柯尔特转轮手枪则会雕刻德克萨斯海军与墨西哥海军交战的画面。而M1860陆军型转轮手枪因为所用转轮弹巢形状和尺寸特殊的缘故,它的转轮弹巢上就没能雕刻陆军型柯尔特转轮手枪常用的画面,而是选择了尺寸较小的海军型图案。

2.恩菲尔德1853式虽然是前装枪,线膛步枪,使用非常先进的米涅弹,使用火帽击发。如果采用集团式开火,该枪可以对500米内大队敌人造成威胁,到900米仍然有杀伤力。即便是精确射击,也可以达到200到300米的射程,而且射速较高,可以达到每分钟4发。恩菲尔德1853式步枪是经受过多次大战考验的步枪,性能优秀。是一种单发前装式线膛击发枪,它的最大改进在于枪管内刻有3条螺旋的膛线。而膛线在前膛枪时代能够被接受,离不开米尼弹的发明。我们知道,从滑膛枪的枪口装入弹药并非难事,但凸起的膛线却会使这一动作变得异常艰难。而米尼弹装填起来却很方便。因为它锥形弹头的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在枪弹的底部有一个木塞,发射时燃气会迫使木塞膨胀,这样枪弹就会紧贴膛线,旋转出膛。除了M1583步枪外,恩菲尔德兵工厂还陆续推出了其它几种型号。其中M1858是一种为海军设计的型号,它拥有较重的枪管;恩菲尔德M1860是一种枪身较短的抢型,在南北战争时被南北双方大量装备;而恩菲尔德M1861则是由M1853型改进而来的,具有更高的精度。主要装备于炮兵部队做个人防备之用。
3.阿姆斯特朗炮12磅野战炮(76毫米)。该炮是一种先进的后装线膛炮,不但精度很好,装弹时间短,还可以在2000米有效射程发射厉害的开花弹(榴弹),该炮最大射程为3500米。
4.美国M1841型二十四磅榴弹炮炮身长1.62米(64英寸),重约598公斤(1318磅),在5度射角时使用2磅发射药发射重18.4磅的榴弹,有效射程可以达到1322码。
5.美国M1841型三十二磅榴弹炮炮身长约1.9米(75英寸),重约871公斤(1920磅),在5度射角时使用2.5磅发射药发射重25.6磅的榴弹,有效射程可以达到1504码。较大的口径使得其发射的榴弹能装填更多的火药,因此对建筑物等目标的破坏能力也更强。1863年邦联火炮手册和1864年联邦野战炮兵介绍中的射程表的对比,可以看出十二磅榴弹炮在性能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在进行防御作战时这两种火炮也有令人称道的表现,因为口径大、炮身较轻,因此榴弹炮的射速比野战炮更快,发射霰弹时的威力也更为可怕。
6.德莱塞Gew1841型步枪-13.6mm口径1841年,德意志邦国的普鲁士人“尼古拉斯.冯.德莱塞(Johnn Nikalaus von Dreyse)”设计了德莱塞Gew1841型步枪。这款枪于1829年正式开始研制,1840年完成装备普鲁士军队,成为德意志的第一款现代步枪。这款步枪参与了普奥战争与普法战争,并因为设计理念的领先,在与奥地利的战斗中打出1/6的交换比。枪械设计结构使用了在当时的新型"枪栓后拉式原理"和"中间击发纸包型弹药”,通过位于枪械尾部的击针穿过发射药触发雷酸汞来完成击发,发射的锥形弹头可在700MM的枪管行程下提升4-5倍,弹丸初速可达29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