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晉王蓬北府兵VS晚清戈登洋槍隊》史書記載真實的穿越

這樣的神秘事件也成了衆多曆史未解之謎。這次神秘事件,很多人認為是穿越。現代也有部分科學家認為時空隧道是一直存在的,他們将其稱之為蟲洞,也就是一種可以加強連接配接不同時空的多元空間隧道。有的人極其偶然遇到了蟲洞,有的則會進入時空混亂的狀态,進而出現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 古籍中都有記載《夢溪筆談》、《晉紀》、《幕府燕閑錄》、《北夢瑣言》中都有關于它的描述。 西晉末年,朝野内外動蕩不安。内有“八王之亂”兄弟奪權,外有少數民族“五胡亂華”。公元316年,劉曜帶兵攻破長安,愍帝投降,西晉二世而亡。晉琅琊王司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史稱東晉。與此同時,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紛争疊起,戰亂不斷。公元373年,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攻占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四川成都)、向北幹翻了鮮卑拓跋氏之代國,向西兼并了前涼,随後遠征西域,統一了北方。北方的前秦政權,在統一北方之後,自信心逐漸爆棚,野心開始膨脹。前秦老大——苻堅,意欲和東晉正面硬剛。卻屢次被王猛勸阻下來。公元383年,王猛死後的第七年。前秦出兵“百萬大軍”(實則約略20萬數),兵指東晉。前秦早已兵強馬壯,國富民強。并且此時,苻堅身邊沒有王猛的阻撓,長年積攢的雄心壯志,一時間,如宣洩的江水,奔騰咆哮。兵指偏安江南一隅的東晉王朝。 震恐萬狀的東晉派出了以謝安、謝玄等人為主帥,出兵八萬前往肥水一帶抵禦強大的前秦鐵騎。一支由5000精銳組成的“特種部隊”、“百勝之師”北府軍,作為急先鋒,提前開赴前線。與前秦梁成的5萬大軍,于洛澗,隔空50裡相對峙。 東晉淝水之戰前夕,北府軍最高統帥——劉牢之,意欲出奇兵,在前秦梁成和其弟梁雲的5萬大軍,尚未站穩腳步之際,打他們個措手不及。而帳下劉襲,諸葛求二人,卻力勸劉牢之,等待北府軍另一路将領王蓬,以及王蓬麾下的800精銳。(袁竣的《晉陽秋續編》說有1500人,王嘉的《拾遺記》(補遺之卷二)說有800人。)沈約的《晉紀》記載:"蓬,栗水人,北府兵将領。初随謝玄,為牙将。淝水戰起,以重任,率軍趨洛澗。途中誤時。抵洛,牢之已勝,轉赴淝水。有戰功。過随功抵。後死于桓玄之亂。" 王蓬接到前鋒都督謝玄的指令之後,火速出兵,增援劉牢之。途徑芒陽(今安徽省定遠縣爐橋鎮),夜色已經昏沉,天地間仿佛隻能聽到,窸窸窣窣的行軍之聲。偶爾有鳥鳴,從遠方傳來,打破死一般的寂靜。 突然,王蓬接到了探子的來報:前方有一小股部隊,正迎面向他們而來,所行之人,了約略200之衆。 王蓬心裡咯噔一下, 難道前方的劉牢之敗的這麼快? 這是劉牢之的潰兵?亦或是得勝的秦軍?! 古時行軍,最忌夜戰,何況是在野外的突然遭遇戰。 王蓬覺得是前秦的軍隊在行軍,當即下令滅掉火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埋伏在山路兩側,以便看清來人之後,做出決斷。說話間,神秘部隊到了。金黃卷曲的頭發,高挺的鼻梁,凹陷的眼睛。一面殘破的旗幟,如同戰敗的公雞,死一般的耷拉着頭顱。 盡管天色已晚,但王蓬從盔甲輪廓就看出這支部隊并不是自己人,說明對方就是秦軍,以人數來看,對手隻有200個左右。 王蓬立即下令放箭,一時間箭如雨下,對方人數雖然少,但都是經曆過戰争的,當下馬上反應過來,開始反擊。 東晉王嘉的《拾遺記》原文:"寇多中箭,仆于馬下。" 交戰中,王蓬發現對方使用的武器,竟然自己從來都沒有見過,先是火光一閃。接着一聲巨響,緊接着,王蓬部隊的士兵猶如被火焰射中,一般紛紛倒地,流血不止。王蓬以800之衆,伏擊200殘兵,本以為該是一場,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壓倒性的勝利。卻沒想到,敵軍雖少,卻都配備着精良的武器,武器發射之際,隐約有火光閃起,緊接着,還有巨大的聲響傳來,軍中傷亡的士兵,身體如同被火焰射中一般。雖然,弓箭的射程大概是100米,火槍為200米,有很大差距。然而弓箭的射速較快,優秀弓箭手采用連珠箭,可以一分鐘射出四五支箭,隻是不能維持很長時間,不然手臂會廢掉。此時,洋人雇傭軍火槍射速較慢,一分鐘兩槍而已,而且精度喜人。雖然射程有200米,但精确射擊也就100米,再遠就不容易打中了。即便如此, 當時北府軍面對洋人雇傭軍的火槍,也是不容易對付的。弓箭,射程不足,火槍射速不足,會遭受更大的傷亡,必須利用戰術和勇氣來彌補。 根據唐代李淳風在其著述的《六朝遺事》(卷七)中稱:“時淝水戰起,王蓬率北府兵趨洛澗,援牢之部。夜至芒陽,有敵偃旗潛行于山道。蓬疑為苻堅軍,遂命軍士以弩箭攻之。敵軍嘩,少頃,有器鳴響,火焰出,聲震于野。蓬軍有中火焰者,遂仆地,血流不止。”唐代李亢撰寫《獨異志》“時淝水接戰,晉參軍王蓬率北府兵趨洛澗,援牢之。至冶溪,有偃旗潛行山道,蓬以弩箭攻之。嘩,有器鳴,火焰出,聲震于野。北府兵有中火焰者,遂仆地,血流不止……”、“後火起,觀敵旌旗已殘,上書‘常勝軍’三字。其棄盔者,皆黃發,鷹鼻陷目,一如羯人。” 原來對方是1480年後縱橫在中原的英國雇傭軍。所謂的火焰就是他們使用的火器,别看對方人少,但火器實在厲害,盡管王鵬軍隊仗着偷襲和人多,免強占據上風,一時間,戰鬥陷入了僵持。 風輕輕地吹來。正當王蓬百思不得其解之際,帳下有一謀士,獻出一個“火攻之計”。王蓬聽此,心情大好。遂命士兵,向山道之中,投以枯枝,然後用硫硝裹布,借着風勢,火箭攻之。 有了天時地利的幫助,雖有新式的武器也無濟于事,隻能稍作抵抗,之後,洋槍隊便潰不成軍,倉皇四處逃竄,為了逃命,洋槍、洋炮滿地亂丢,很快潰敗,無處可逃的豎起了白旗投降。從火光之中,依稀看到,“常勝軍”三個大字。 最終王鵬受降,但他率人解除對方的武裝後,看到對方旗幟上竟然真有“常勝軍”幾個大字。 看着這些金發碧眼,鷹鼻陷目的雇傭軍,王蓬心裡犯起了嘀咕,這哪裡是中原人,分明是羯人。 劉牢之盼星星盼月亮,終于還是沒有盼來王蓬。時間已經過了約定之期的三日,劉牢之憑借着他的骁勇和果敢,以五千打敗了五萬之衆。緊接着,便挺進了淝水。最終,在謝玄增援部隊的幫助下,以八萬之衆,打敗了号稱八十萬大軍的前秦。 王蓬的人馬在臨近洛澗的芒陽這個地方,整整耽誤了三天。由芒陽到洛澗,隻有半天路程,在沈約的《建康雜記》中記載:“越三日,蓬始抵洛澗。” 編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的南朝史學家沈約對該事件的記載:“初,天光昏暗。後火光起,觀敵旌旗已殘,上書‘常勝軍’三字,依稀可見。敵軍士棄盔者,皆黃發,鷹鼻陷目,仿若胡人……”而《建康雜記》也被後世史學家認為是記述南朝齊梁時代的重要史實的著作,是以,這本書對曆史記載的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就是這樣一本記載正史的《建康雜記》,居然也繪聲繪色的描述起了如李淳風那樣的場景,甚至在《建康雜記》中,沈約更細緻地描寫了敵軍的相貌和軍旗。從沈約編著的《建康雜記》描述的情況來分析,與王蓬交火的,難道真的是鎮壓太平天國的洋槍隊“常勝軍”? 大清同治三年,一支由英國人戈登率領的洋槍隊,受雇于清政府,幫忙對付太平天國。因戰績斐然,清政府賜其“常勝軍”的稱号,根據清朝末年史學家許文佑先生編纂的《天平戰紀》載:“至霍山(晉時芒陽),遭襲,戈登倉皇逃逸。後轉赴蘇州,重募士兵,會合李鴻章,攻擊常州太平軍護王陳坤書部。” 向來以著述嚴謹著稱的許文佑先生,在史料中含糊其詞,并沒有說明戈登是被誰所襲,隻用“遭襲”二字草草收場,隻能說明許文佑确實不知到底是誰襲擊了隻剩200人的洋槍隊“常勝軍”。許文佑先生的《天平戰記》記載,1864年3月,太平康王汪海洋擊敗了這支軍隊,被殺800餘人,首領戈登帶領敗軍200多人夜行軍至安徽合肥定遠縣爐橋鎮,在東晉時稱芒陽,被偷襲。之後隻有戈登一人逃出。同年11月回國,後任蘇丹總督。

參考文獻:許文佑《天平戰紀》、沈約《建康雜記》、沈括《夢溪筆談》、李淳風《六朝遺事》、李亢《獨異志》

附:1.柯爾特M1860陸軍型轉輪手槍(Colt Model 1860 Army Revolver),這款轉輪手槍的口徑為0.44英寸,與美國軍械部給陸軍制式手槍制定的口徑标準(Army Caliber)相同,是以盡管該槍最初的打算是為美國海軍所設計,但最終還是被命名為柯爾特M1860陸軍型轉輪手槍(下文簡稱M1860陸軍型轉輪手槍)。在整體外形上,M1860陸軍型轉輪手槍沒有采用之前已經在M1855型轉輪手槍上證明優秀可行的全金屬架構設計,還是繼續沿用了更早期的開放式架構設計。這一設計讓M1860陸軍型轉輪手槍看起來沒有M1855型轉輪手槍那麼先進,但事實證明M1860陸軍型轉輪手槍要比此前出現的所有柯爾特轉輪手槍都要先進!得益于金屬冶煉和加工技術的進步,在柯爾特研制M1860陸軍型轉輪手槍時,一種強度和性能超越以往所有制槍材料,被稱為“銀彈簧鋼(Silver Spring Steel)”的新型鋼材被人們發明了出來。這種優質鋼材的誕生意味着從此火槍不需要在提高火槍威力的同時,對槍上的鋼制構件進行過度加厚、加重了。使用新型鋼材制造的M1860陸軍型轉輪手槍在保證大威力的同時,不但可以将槍身重量降低許多,還能讓手槍變得更加可靠、安全。除此之外,M1860陸軍型轉輪手槍上雕刻的圖案也與其它柯爾特轉輪手槍很不同。一般陸軍型柯爾特轉輪手槍的圓柱狀轉輪彈巢上都會雕刻德克薩斯騎兵與印第安人戰鬥的畫面,海軍型柯爾特轉輪手槍則會雕刻德克薩斯海軍與墨西哥海軍交戰的畫面。而M1860陸軍型轉輪手槍因為所用轉輪彈巢形狀和尺寸特殊的緣故,它的轉輪彈巢上就沒能雕刻陸軍型柯爾特轉輪手槍常用的畫面,而是選擇了尺寸較小的海軍型圖案。

《東晉王蓬北府兵VS晚清戈登洋槍隊》史書記載真實的穿越

2.恩菲爾德1853式雖然是前裝槍,線膛步槍,使用非常先進的米涅彈,使用火帽擊發。如果采用集團式開火,該槍可以對500米内大隊敵人造成威脅,到900米仍然有殺傷力。即便是精确射擊,也可以達到200到300米的射程,而且射速較高,可以達到每分鐘4發。恩菲爾德1853式步槍是經受過多次大戰考驗的步槍,性能優秀。是一種單發前裝式線膛擊發槍,它的最大改進在于槍管内刻有3條螺旋的膛線。而膛線在前膛槍時代能夠被接受,離不開米尼彈的發明。我們知道,從滑膛槍的槍口裝入彈藥并非難事,但凸起的膛線卻會使這一動作變得異常艱難。而米尼彈裝填起來卻很友善。因為它錐形彈頭的直徑略小于槍膛直徑。在槍彈的底部有一個木塞,發射時瓦斯會迫使木塞膨脹,這樣槍彈就會緊貼膛線,旋轉出膛。除了M1583步槍外,恩菲爾德兵工廠還陸續推出了其它幾種型号。其中M1858是一種為海軍設計的型号,它擁有較重的槍管;恩菲爾德M1860是一種槍身較短的搶型,在南北戰争時被南北雙方大量裝備;而恩菲爾德M1861則是由M1853型改進而來的,具有更高的精度。主要裝備于炮兵部隊做個人防備之用。

《東晉王蓬北府兵VS晚清戈登洋槍隊》史書記載真實的穿越

3.阿姆斯特朗炮12磅野戰炮(76毫米)。該炮是一種先進的後裝線膛炮,不但精度很好,裝彈時間短,還可以在2000米有效射程發射厲害的開花彈(榴彈),該炮最大射程為3500米。

《東晉王蓬北府兵VS晚清戈登洋槍隊》史書記載真實的穿越

4.美國M1841型二十四磅榴彈炮炮身長1.62米(64英寸),重約598公斤(1318磅),在5度射角時使用2磅發射藥發射重18.4磅的榴彈,有效射程可以達到1322碼。

《東晉王蓬北府兵VS晚清戈登洋槍隊》史書記載真實的穿越

5.美國M1841型三十二磅榴彈炮炮身長約1.9米(75英寸),重約871公斤(1920磅),在5度射角時使用2.5磅發射藥發射重25.6磅的榴彈,有效射程可以達到1504碼。較大的口徑使得其發射的榴彈能裝填更多的火藥,是以對建築物等目标的破壞能力也更強。1863年邦聯火炮手冊和1864年聯邦野戰炮兵介紹中的射程表的對比,可以看出十二磅榴彈炮在性能上處于絕對的劣勢。在進行防禦作戰時這兩種火炮也有令人稱道的表現,因為口徑大、炮身較輕,是以榴彈炮的射速比野戰炮更快,發射霰彈時的威力也更為可怕。

《東晉王蓬北府兵VS晚清戈登洋槍隊》史書記載真實的穿越

6.德萊塞Gew1841型步槍-13.6mm口徑1841年,德意志邦國的普魯士人“尼古拉斯.馮.德萊塞(Johnn Nikalaus von Dreyse)”設計了德萊塞Gew1841型步槍。這款槍于1829年正式開始研制,1840年完成裝備普魯士軍隊,成為德意志的第一款現代步槍。這款步槍參與了普奧戰争與普法戰争,并因為設計理念的領先,在與奧地利的戰鬥中打出1/6的交換比。槍械設計結構使用了在當時的新型"槍栓後拉式原理"和"中間擊發紙包型彈藥”,通過位于槍械尾部的擊針穿過發射藥觸發雷酸汞來完成擊發,發射的錐形彈頭可在700MM的槍管行程下提升4-5倍,彈丸初速可達295M/S。

《東晉王蓬北府兵VS晚清戈登洋槍隊》史書記載真實的穿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