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泸州:用心用情 为寒门学子点亮希望之灯

泸州:用心用情 为寒门学子点亮希望之灯

山路蜿蜒,一座座美丽的校园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琅琅书声回荡在山间。

大山深处,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选择投身乡村教育,用爱与责任托起均衡教育梦想。

泸州:用心用情 为寒门学子点亮希望之灯

叙永县赤水镇中心校开展大课间活动。记者牟科摄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长期以来,我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抓手,不断强化控辍保学、资源配置、学生资助、教育均衡等工作,多措并举深入推进教育扶贫,为寒门学子点亮立志求学、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灯。

健全帮扶责任体系 破解教育扶贫“控辍难”

“很感谢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让原本打算辍学的我,又能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古蔺县龙山镇阳坪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罗莉萍说。罗莉萍自幼家贫,家里开支仅靠父亲在外打散工维持。懂事的罗莉萍想为辛劳的父亲分忧,决定辍学。

泸州:用心用情 为寒门学子点亮希望之灯

叙永县赤水镇中心校的学生们在崭新的教室里上课。记者牟科摄

得知这一情况后,阳坪小学校长扶伟多次上门走访,普及《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劝导罗丽萍重返校园。罗莉萍告诉记者,她能在这样优美的校园环境里学习和成长,感到十分幸运,重返校园也坚定了她未来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决心。

为把教育扶贫工作做细做实、抓出成效,我市常态落实控辍保学包保责任,出台了《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实施意见》,通过以县、乡、村、村民为主,主抓核查劝返工作;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为主,落实安置保学责任,双管齐下,常抓不懈,提升控辍保学工作活力。

同时,各区县完善“县、乡、村、学校”四本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台账,精准掌握建档立卡适龄儿童入学情况,按照“失学儿童台账”,制定“一人一案”劝返复学,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开展不同方式的帮扶,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针对特殊未成年人群体,我市通过建立学生关爱体系,将贫困、留守、流动、残疾、问题学生群体纳入重点关爱群体,坚持道理引导和情感感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关爱活动。

2020年9月初,江阳区通滩中学开展了残疾儿童送教活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们观看了《开学安全第一课》,并进行了美术课程《认识蔬菜、水果》绘画教学,两名教师分别辅导学生进行绘画和涂色,帮助学生完成绘画作品,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孩子们自尊、自强的意志品质。

全市以各区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乡镇中心校为辅,建立重度残疾儿童送教服务、中度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三种就学模式,全力保障特殊儿童入学。

全面落实资助政策 打通寒门学子“上学路”

“还记得初中毕业时,因为家庭原因,我本以为从此将要走上打工之路,但泸州老窖‘众爱班’再次给了我继续学习的机会。”泸州老窖“众爱班”2018级学生吴节心怀感激地说。如今,吴节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后,已顺利进入京东物流参加顶岗实习。

泸州:用心用情 为寒门学子点亮希望之灯

叙永县赤水镇中心校附属幼儿园的孩子们在美术室里上课。记者牟科摄

近年来,由泸州老窖集团与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联合搭建“众爱班”教育扶贫平台,吸聚社会资源参与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家庭实现长久稳定脱贫。截至目前,“众爱班”已组建2017级、2018级、2019级,共招收贫困家庭子女152人。

“众爱班”的组建只是我市教育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各职业教育学校开展订单式培养,进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现了“育人链”与“生产链”无缝对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2020年,我市中职实现升学9780人,毕业学生就业率达97.7%。

为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我市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教育扶贫作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建立了集“奖、助、贷、勤、减、免”为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设立“精准到户教育扶贫项目”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除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外还存在的入学难的问题。

从2016年到2020年,全市投入国家资助资金共计15.09亿元,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和本专科学生223.03万人次,实现了“没有一个贫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学生资助作为教育精准脱贫的重要推手,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为此,我市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累计投入资金16.10亿元,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全部吃上安全、可口的营养午餐。全市7个区县还分别设立了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目前累计救助学生超过26.16万人次,实现了“应免尽免、应助尽助”,有效保障了广大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我每学期都能领到贫困生生活补助,读书基本不花钱,中午还有可口的营养午餐。”叙永县赤水镇中心校六年级1班学生孟思雨开心地说。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上好学”

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作用,是拔掉穷根、稳定脱贫的前提。而发展教育,硬件基础设施保障是关键。

泸州:用心用情 为寒门学子点亮希望之灯

泸州老窖“众爱班”已招收152名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学校供图

2019年10月的一天,叙永县赤水镇中心校整体搬迁,全校师生在新校区举行了升旗仪式。蓝天白云下,崭新的教学楼矗立在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显得温馨雅致,体育场、阅览室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如今,放眼泸州,这样小而美的乡村学校比比皆是。

近年来,我市实施“改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自2016年以来,全市共安排各级各类资金19.7亿元投入“改薄”项目,完成694所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点)实施的校园校舍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和运动场110万平方米,购买设备设施近3.37亿元。

同时,严格对照标准化中心校指标要求,大力实施标准化中心校建设,配齐配足图书、计算机等教学装备。截至2019年底,全市标准化中心校建设已100%完成。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市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完成全市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所有城乡学校均建成交互式同步课堂,实现农村和偏远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农村偏远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新提升,实现班班通全覆盖、所有校点宽带校校通全覆盖。

除叙永县赤水镇中心校外,还有龙马潭区尹吉甫学校、纳溪区大渡口镇中心小学等一批新建、改扩建学校顺利投用,标志着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硬件设施追求配套完整,师资力量也在力求均衡。

泸州:用心用情 为寒门学子点亮希望之灯

古蔺县龙山镇阳坪小学学生们在运动场上奔跑。记者刘校宏摄

“学校校园环境十分优美,教学设施非常齐全,老师们也很热情,让我很快适应了教学环境。”近日,古蔺县马嘶苗族乡建新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唐丹兴奋地说。唐丹是泸州市第二轮首批免费定向培养村级小学教师,2020年秋季,唐丹和同事们在完成三年学业后正式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成为我市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部分村级小学新教师。

近年来,我市创新实施公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2016年至2019年共为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公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920名,目前第一、二批467名公费乡村教师已到岗履约。2020年继续实施公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为古蔺县、叙永县公费定向培养乡村幼儿园教师40名。

市教育和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通过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对村小教师职称评聘予以倾斜、校校结对帮扶等措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人人有学上,家家有希望。在倾心帮扶下,一名名贫困学子顺利踏上了求学之路,成就人生梦想;一个个绿色的希望正在泸州大地撒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泸州:用心用情 为寒门学子点亮希望之灯

古蔺县龙山镇阳坪小学新貌。学校供图

记者手记

在叙永县、古蔺县采访,无数个师生的笑脸令人难忘。

泸州:用心用情 为寒门学子点亮希望之灯

古蔺县龙山镇阳坪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罗莉萍笑着。她开心的是,有了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她能重回校园继续学习,现在读书基本不花钱。

叙永县赤水镇中心校校长吴运举笑着。他开心的是,学校整体搬迁后,有了崭新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体育场、阅览室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扶贫必扶智,扶智靠教育。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市不断强化控辍保学、资源配置、学生资助、教育均衡等工作,多措并举深入推进教育扶贫,为寒门学子点亮希望之灯。

如今,学校早已成为每个乡镇最美的风景。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各方不断努力,泸州的教育扶贫工作,将为每个孩子插上让梦想高飞的翅膀。

泸州日报记者 刘校宏

责任编辑:汤颂 编辑:胡蝶

来源:泸州新闻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