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彦修访谈录》颇受关注,我希望早日读到李慎之口述史

4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志琴因病去世。她参与的李慎之口述史虽然已经形成了几十万字文稿,但至今没有面世。

近日,著名杂文家(笔名严修)、人民出版社前社长曾彦修的《曾彦修访谈录》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据悉,书中写胡乔木的部分做了一些删减。

刘志琴(1935年11月-2020年4月8日)老师是江苏省镇江市人。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和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是同学。刘志琴老师是著名近代史学者,生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本行是明史、史学理论,其明史论著《晚明文化与社会》《商人资本与晚明社会》《晚明史论》《张居正评传》在学术界有口皆碑。她写作的《改革家是怎样炼成的》在海内外影响很大。

《曾彦修访谈录》颇受关注,我希望早日读到李慎之口述史

刘志琴

刘志琴老师和我相熟,作为前辈学者,她对我这样一个后辈关爱有加。4年前,我和她在一次学术会议相遇,主动向她介绍自己,并约她做一个“文革”的采访。她爽快答应,我们还添加了微信好友。后来,我到社科院近代史所和她做了大约两小时采访,但稿子没有发出来。在微信上,我和她时有互动,她不仅鼓励我的写作,而且关心我的生活。有一次我在朋友圈提到父母都有心脑血管疾病,她立即向我介绍橄榄油有效。令我在敬佩之余,心底又多了几分温暖。

因为冠状病毒肆虐,我从1月20日回到老家湖北云梦滞留至今。直到4月9日看到丁东、邢小群两位老师的文章,这才得知她已经去世了。原来,刘志琴老师和还社科院研究员王学泰、王毅老师一起,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李慎之(曾任周恩来的外交秘书)先生做了口述史。

曾彦修先生(1919-2015)是四川宜宾人,早年参加革命, 1949年秋南下广州,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并参与创办《南方日报》,先后兼任《南方日报》社长总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1954年调北京,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1957年被错划右派。1960年夏任上海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编审。“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1978年夏调京,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筹备组成员,1979年9月起先后任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社长。1983年离休。公职之外,他是著名杂文家,笔名严秀,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严秀杂文选》《审干杂谈》《牵牛花蔓》《一盏明灯与五十万座地堡》《半杯水集》《天堂往事略》《论睁眼看世界》《平生六记》等,《牵牛花蔓》曾获全国1995-1996年优秀散文杂文荣誉奖;编有《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卷》《当代杂文选粹》等。

《曾彦修访谈录》颇受关注,我希望早日读到李慎之口述史

曾彦修

《曾彦修访谈录》的海外版书名名为《微觉此生未整人》。这句话,我在他的《平生六记》中读到过,出自他的诗《九十自励》:“夜半扪心曾问否,微觉此生未整人。” 《平生六记》中还提到,1957年“反右”,因为指标还差一个,身为人民出版社领导的曾彦修先生就把自己划了进去,后来被开除党籍下放到上海劳动,妻离子散,事过之后,曾彦修却认为自己早早地成为“右派”竟是一种“幸运”—— “真是幸,而且很幸,这是真心话。……如果不是在反右前先反了我的‘右’……那么,要我把革命先辈谢和赓……这些同志打成‘右派’,倒真不知会出现何等局面……身为一个负责人,在1957年能够免于去打他人为‘右派’,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在‘打人’与‘被打’之间,无意中得到了后者,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

秉持良知和道德,并且甘愿承受为此付出代价,曾彦修先生的个人品格,的确令人敬佩。

《曾彦修访谈录》颇受关注,我希望早日读到李慎之口述史

李慎之

李慎之先生2003年去世,在他生前,我曾和他有过一面之缘。当时北京三联书店举办活动,李慎之先生参加了,资深编辑许医农和他相谈甚欢。我和李慎之先生的女儿李伊白相识,但她于2018年3月13日去世了。王学泰、刘志琴、王毅三位学者我都熟识,王学泰先生2018年1月12日去世,现在刘志琴老师也去世了,唯有年纪最轻的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毅(1954年出生)健在,我只希望,李慎之先生的口述史能够早日面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