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劉志琴因病去世。她參與的李慎之口述史雖然已經形成了幾十萬字文稿,但至今沒有面世。
近日,著名雜文家(筆名嚴修)、人民出版社前社長曾彥修的《曾彥修訪談錄》一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據悉,書中寫胡喬木的部分做了一些删減。
劉志琴(1935年11月-2020年4月8日)老師是江蘇省鎮江市人。1960年畢業于複旦大學曆史系,和著名曆史學家朱維铮先生是同學。劉志琴老師是著名近代史學者,生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本行是明史、史學理論,其明史論著《晚明文化與社會》《商人資本與晚明社會》《晚明史論》《張居正評傳》在學術界有口皆碑。她寫作的《改革家是怎樣煉成的》在海内外影響很大。

劉志琴
劉志琴老師和我相熟,作為前輩學者,她對我這樣一個後輩關愛有加。4年前,我和她在一次學術會議相遇,主動向她介紹自己,并約她做一個“文革”的采訪。她爽快答應,我們還添加了微信好友。後來,我到社科院近代史所和她做了大約兩小時采訪,但稿子沒有發出來。在微信上,我和她時有互動,她不僅鼓勵我的寫作,而且關心我的生活。有一次我在朋友圈提到父母都有心腦血管疾病,她立即向我介紹橄榄油有效。令我在敬佩之餘,心底又多了幾分溫暖。
因為冠狀病毒肆虐,我從1月20日回到老家湖北雲夢滞留至今。直到4月9日看到丁東、邢小群兩位老師的文章,這才得知她已經去世了。原來,劉志琴老師和還社科院研究員王學泰、王毅老師一起,給中國社會科學院前副院長李慎之(曾任周恩來的外交秘書)先生做了口述史。
曾彥修先生(1919-2015)是四川宜賓人,早年參加革命, 1949年秋南下廣州,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宣傳部副部長,并參與創辦《南方日報》,先後兼任《南方日報》社長總編輯、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廣東省教育廳廳長。1954年調北京,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1957年被錯劃右派。1960年夏任上海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編審。“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1978年夏調京,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籌備組成員,1979年9月起先後任人民出版社總編輯、社長。1983年離休。公職之外,他是著名雜文家,筆名嚴秀,194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嚴秀雜文選》《審幹雜談》《牽牛花蔓》《一盞明燈與五十萬座地堡》《半杯水集》《天堂往事略》《論睜眼看世界》《平生六記》等,《牽牛花蔓》曾獲全國1995-1996年優秀散文雜文榮譽獎;編有《中國新文藝大系·雜文卷》《當代雜文選粹》等。
曾彥修
《曾彥修訪談錄》的海外版書名名為《微覺此生未整人》。這句話,我在他的《平生六記》中讀到過,出自他的詩《九十自勵》:“夜半扪心曾問否,微覺此生未整人。” 《平生六記》中還提到,1957年“反右”,因為名額還差一個,身為人民出版社上司的曾彥修先生就把自己劃了進去,後來被開除黨籍下放到上海勞動,妻離子散,事過之後,曾彥修卻認為自己早早地成為“右派”竟是一種“幸運”—— “真是幸,而且很幸,這是真心話。……如果不是在反右前先反了我的‘右’……那麼,要我把革命先輩謝和赓……這些同志打成‘右派’,倒真不知會出現何等局面……身為一個負責人,在1957年能夠免于去打他人為‘右派’,這不是大幸是什麼呢?在‘打人’與‘被打’之間,無意中得到了後者,這不是大幸是什麼呢?”
秉持良知和道德,并且甘願承受為此付出代價,曾彥修先生的個人品格,的确令人敬佩。
李慎之
李慎之先生2003年去世,在他生前,我曾和他有過一面之緣。當時北京三聯書店舉辦活動,李慎之先生參加了,資深編輯許醫農和他相談甚歡。我和李慎之先生的女兒李伊白相識,但她于2018年3月13日去世了。王學泰、劉志琴、王毅三位學者我都熟識,王學泰先生2018年1月12日去世,現在劉志琴老師也去世了,唯有年紀最輕的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王毅(1954年出生)健在,我隻希望,李慎之先生的口述史能夠早日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