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古
但凡喊下课者,给人感觉往往都是带着某种情绪,或跟风起哄。但是,本人这次喊李铁下课,完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心里非常平静。以下单刀直入,谈谈李铁下课的几个理由,以及相关的补救办法。如果这两步做得好,我认为国足的12强赛还有希望。

第一、李铁下课的三大理由及“三问”
1、战术准备不充分。12强赛前4战,国足的首发阵型分别有4套,依次是442、532、4231、532。表面上看,国足教练组灵活应对,根据不同的对手采取不同的战术打法。事实上,这反映出国足的训练水平不高、李铁赛前的准备非常欠缺。
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国家队只是进行了几次联赛间隙的集训,并与几支中超、中甲球队打了几场教学比赛,比如4-1海港、4-0申花等。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国足的战术并不是太明显,至少还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但从今年年初时的海口冬训开始,国足的战术打法基本成型。特别是与河北队、亚泰、河南嵩山龙门、泰山队等多支中超球队过招并且除了与河北队是5-1取胜外,其他均为2球以上的获胜且零封对手。40强赛之前的8场热身赛,国足打入了29个进球,仅失2球。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名球员的表现非常突出,一是张稀哲,二是吴兴涵。特别是今年2月9日与长春亚泰的热身赛中,吴兴涵和张玉宁先后破门,国足2-0战胜了对手。而该场比赛李铁安排的首发阵容(442阵型)是:
前锋:艾克森、谭龙,
中场:吴兴涵、金敬道、张稀哲、吴曦
后卫:王燊超、李昂、于大宝、王刚
守门员:刘殿座
这个442菱形站位,就是李铁整个40强赛之前的热身赛主打阵型。并且,很有可能(所有热身赛都没有公开)当时李铁就已经确定了这一战术。甚至更早前的海口冬训,李铁的战术思路就已经基本定型。
现在可以看出,除了武磊替换了谭龙、蒋光太和张琳芃替换了李昂、于大宝(或者于洋)的中卫组合,加上颜骏凌替换了刘殿座之外,这基本就成了40强赛的主力阵容。换言之,40强赛4战,包括12强赛首战与澳大利亚的比赛,一共5场正式比赛,国足的首发中场没有太多变化。
结果,与澳大利亚之战只是打了20多分钟的好球即全线被动,上半场25分钟之前即已经0-2落后。下半场一开始,不得不用王刚替下于大宝并司职右后卫,张琳芃回到中卫与蒋光太搭挡中卫。而溃不成军的中场,也在第45分钟就用蒿俊闵替下了张稀哲;5分钟之后,用韦世豪替下吴兴涵;第62分钟用尹鸿博替下金敬道。但为时已晚,第68分钟颜骏凌把守的球门再度告失,最终0-3败下阵来。
这一“闷棍”彻底打醒了李铁:12强赛与热身赛和40强赛的比赛强度不一样。此前辛辛苦苦训练的442阵型菱形中场面对强劲的对手根本不堪一击。他最器重的中场,更是成了最大的败笔。
而除了442,国足似乎并没有训练过其他战术打法。后面的3场比赛,就如上述所说,跟着对手而“变”。这一点,正是球迷对国足最不满意之处:训练了一年多,国足就练了一个442(菱形中场),一招鲜!
如此备战12强赛,李铁有何能担当国家队冲击世界杯重任?
2、如何用人?在此只说两个例子。中日之战,第62分钟换上阿兰和洛国富之外,场上形势有了较大的改观。至少洛国富有了几次边路突破的尝试,也吸引了对方的多名防守球员,阿兰在中路同样能够制造一些进攻威胁。中沙之战就更不用多说了,所有球迷对这场比赛都还记忆犹新。
(1)事实上,中日之战的532阵型中,3名中场自左至右分别是尹鸿博、吴曦和金敬道,李铁这个排兵布阵真的令人非常不理解。
尹鸿博在俱乐部一直就是右边锋(前卫),印象中他从来就没有打过防守型的左中场。而金敬道只是因为个别场次特殊原因(换人名额有限、无人可用等)外,近几个赛季根本就不曾正而八经的打过防守型中场。只是因为他体能好、能跑,经常客串回到后腰协防而已。如此重要的比赛,如此乱点鸳鸯谱,焉有不败之理?
对阿兰和洛国富的使用,直到现在为止还有个别人为李铁辩护,认为这两名归化球员的体能不足。个别记者甚至说他知道原因,只是目前不方便说。但事实上,中沙之战,所有人(除了上述几个媒体人)、包括对手在内,几乎都一致认为这场比赛上下两个半场国足的表现“判若两队”。
吴兴涵自从与澳大利亚之战被替换下场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在国家队任何一场比赛之中,这至少证明李铁此前的“看人”、用人存在失误。而作为俱乐部铁定的右边前卫,金敬道在李铁手下几乎就没有打过一场真正的右边前卫,不是“中场自由人”就是后腰;张稀哲近几个赛季,准确地说是18赛季以来,几乎就没有出任过前腰,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担任国家队进攻组织的核心?而最该出任前腰的吴曦,4场比赛死死被摁在后腰位置上。
(2)李铁应该改变一下用人的思路。本赛季的中超联赛第一阶段(此前几个赛季也差不多),仅从数据上看,后腰防守能力最强的是池忠国和杨世元。这两名球员在场均抢断、拦截、解围、阻挡射门、阻挡传球方面这5个方面最能够体现一名防守型中场的数据对比分别是:3.1-2.8、1.6-2.1、0.4-0.9、0.1-0.1、0.8-0.7。而吴曦这5项数据分别是1.3、1.0、0.6、0.1、0.4;略逊于吴曦的是王秋明,分别是1.4、1.5、0.9、0.4、0.3。但在纯粹防守能力方面,王秋明要比吴曦强。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吴曦不应该是后腰,更不应该是单后腰。他就是国足目前最理想的前腰,后腰应该交给池忠国和杨世元,或者池忠国与王秋明的双后腰组合。
或许会有人说,吴曦不在后腰,国足整个中场后就没有人串联,缺乏过渡。
这其实是一个自作聪明的伪命题。正因为李铁过于追求中后场的所谓串联,导致国足的中场既没有进攻组织者,在对方强大的进攻压力面前,吴曦除了疲于奔命,效率也非常低。如果用两名防守型中场担任后腰,不需要他们作过多的过渡,只需要能够把球交到前场,为什么不行呢?
明知道原来的打法已经不凑效、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失败,为什么一定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没有中场的支持,前锋无法取得进球的好机会,甚至无法给对手施加压力。反过来,对手的中后场就可以腾出手来给国足施加更多的压力。这个足球比赛中攻与防的辩证关系,球迷不懂,难道李铁也不懂?
这样的教练,为什么就一直能够稳坐帅位?
3、阅读能力有限。与澳大利亚之战,连央视直播解说员甚至是球迷都看出了国足跟不上对手的节奏,比赛进行了20多分钟后就完全被对手牵着鼻子走,李铁为什么不及时进行调整?与日本队之战,前60分钟完全放任对手压着自己打,毫无反击之力。中日之间的实力对比真的有这么大吗?如果下半场一开始就换上阿兰和洛国富,结果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中越之战,国足前75分钟取得2-0领先后全线退防,结果被对手接连打入两球,差点2-2的比分保持到终场。事实上,第72分钟用张玉宁替下池忠国是一大失着,导致国足中场防守出现了巨大的空档。结果,整个中场的防守职责非常混乱,任由对手在本方半场轻松出球,并且两个失球均是如此。
中沙之战,又把金敬道拉到后腰进行防守。结果就是他与池忠国的失误导致了第一个失球。而第60分钟,用张稀哲替下池忠国同样是一大失着——这叫矫枉过正,可怜的吴曦再次成了失球的“背景板”。
里皮时期,无论是中超还是国家队,经常会有一些“神来之笔”的换人。再被动的比赛,似乎也看不出他的用人之误,或者毫无应对之策的感觉。但在李铁治下的国足,除了中沙之战,这种“神来之笔”似乎与他无缘。更令人无语的是,韦世豪在中日之战、包括中澳之战替补上场后同样有出彩的表现,但其后又被束之高阁。
如此阅读比赛能力,又怎么配得上国家队主帅之职?
第二、现在换帅还来得及吗?
答案是肯定的。远的不说,就说上届世界杯12强赛。里皮火线接手之后,6场比赛拿到了11分,最后差点可以参加附加赛。
那么,有谁可以接替李铁呢?我还是原来的观点:莱科。
理由非常简单:一是他已经执教大半个赛季,对中超球员、中国足球都已经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了解。二来他是目前中超最有能力接过国家队主教练的人选。本赛季,海港在他带领下几乎换了一个全新的打法。如果认为他的3中卫战术过于激动,也可以改打4后卫,不一定非得4231,433也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在莱科的战术体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边翼卫的助攻。这一特点,恰恰可以解决吴曦“非后腰不可”的伪难题。
(1)如果是433阵型,即用池忠国或者杨世元出任拖后中场(后腰),进攻发起在两个边路。3前锋就用艾克森、阿兰和洛国富为主,武磊、韦世豪、张玉宁等为替补。即首发阵容是:
前锋:艾克森、阿兰、洛国富
中场:吴曦、池忠国、杨世元
后卫:高准翼、蒋光太、张琳芃、王燊超
守门员:颜骏凌
(2)如果是4231阵型,首发阵容是:
前锋:艾克森
前卫:阿兰、吴曦、洛国富
后腰:池忠国、杨世元
(3)甚至可以打莱科最擅长的343阵型:
中场:吴曦、池忠国、杨世元、王燊超
后卫:高准翼、蒋光太、张琳芃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吴曦的前腰位置,可以用蒿俊闵替补,则吴曦的位置更为灵活。
个人认为,如果不换帅,国足11月份这两场比赛将非常危险,所谓“拿4分”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即便输掉与阿曼之战,国足的出线希望应该就已经破灭了。
所以,换帅势在必行,请求陈戌源考虑。
(今日头条独稿,未经许可禁止以非本人名字转载!图片全都来自今日头条免费图片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