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国女作家,大多数人会想到张爱玲,这个年少成名的才女留给世人的印象,一如她的作品一般:妖异多姿,是非不断。她在承受盛名浮华的同事,也在承受着蚀骨的孤寂。她任何一句爱情经典都可以让今天热恋中的男女心生怯意。她用苍凉的文字,给我们描述了那个时代的喧嚣华丽,以及风云流散的爱情寓言。

“生于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看透了世间浮华,人情变幻,唯独没有看透自己。
1944年2月4日,也许张爱玲一辈子都将铭记这一天-----在这一天,她见到了胡兰成。
那时候的她,碎裙流苏,巧笑嫣然,是名闻上海滩的女作家。而他则是恣意风流,论槛买花,盈车载酒的汉奸美男子。
见到他,只是第一眼她便沦陷,一如她写的“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而她的才情也征服了这个披沙拣金的多情才子,他说,也是第一眼他便认定她是民国的临水照花人了。
之前,他在苏青主编的《天地》杂志里见过她,现在,真正见了她,胡兰成只觉得与他所想的全不对。张爱玲个人很高,但看她坐在那里,他又觉得她幼稚又可怜,一点都不像个女作家,倒想个未成熟的女学生。两个人一谈就是五个小时,从品评时下流行的作品,到张爱玲每月写稿的收入,两人已有知交之感。临别时,胡兰成把张爱玲送到弄堂口,他们并肩走着,他忽然说“你的身体这样高,这怎么可以?”他不愧是情场老手,只一句话就忽的把两人距离拉近。
此后,胡兰成每天都去看张爱玲。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很快,他们恋爱了。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尽管他已有妻室,尽管外面炮声隆隆,日本败亡的哀歌已响,但她顾不了这么多。她心想,她是爱他的,他也是爱她的。
她因岁月荣华所以天真,他因岁月沧桑所以薄情。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提供了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
他们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手写一张婚书为凭。她想起《诗经》里和他一起读过的对爱情的期盼: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然后她郑重的在婚书上写下九个字: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胡兰成的年龄比她大出很多,但这也许又成了她爱他的原因。她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她内心渴望依赖与安全感。可惜她是情真意切的卓文君,他却不是情深意重的司马相如。
她应当是知道的,只是当下不敢也不愿去想罢了。时局无常,胡兰成说“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我们不好再在一起的。”
她叹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张招,天涯海角有我在牵你招你。”她想,春心托杜鹃,银汉相牵也是好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胡兰成的末日也到了。他从武汉逃到浙江,化名张嘉仪,自称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住在温州斯家。不甘寂寞的胡兰成很快再现风流,他搭上了乡下女子范秀美。
张爱玲抵不住相思,半年后寻到了温州,三人在旅馆见了面。胡兰成隐隐觉得腹痛,但一直忍耐着,直到范秀美来了才说自己不舒服。范秀美拉过门旁的椅子坐下,问他痛得如何,说等一会儿泡杯午时茶就会好。张爱玲当下就很惆怅,因为她分明觉得范秀美是胡兰成的亲人,而自己反倒像个“第三者”或是客人。
其实胡兰成更明白,亡命天涯的男人,活着逃出去是唯一的动力与目的。现在他不需要诗词歌赋,人生理想,他只需要一个人像老妈子似的照顾他,包容他,而无需他去哄着、爱着。新潮、独立、敏感的张爱玲显然做不到。深情是担不起的重担,情话也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
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真是天公应离情。张爱玲知道,她曾经以为最美的爱情已经走到尽头了,再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1947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就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
此时,胡兰成已经脱离了险境,在一所中学教书。张爱玲选择在他一切都安定下来的时候,写来了诀别信,随信附上了自己的30万元稿费。她是真的爱他的,但当她想明白“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就已经不喜欢我的了”时,她走得还是决绝的,720天的夫妻难免不舍心疼。胡兰成的两年,对张爱玲来说却是一生。
之后胡兰成写信给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试图挽回这段感情,但炎樱没有理他,张爱玲也没有理他。两年的婚姻已经让张爱玲伤痕累累,她爱得彻底也走得决绝。
张爱玲从未就这一场恋情说过只言片语,她用了几十年的时光,把她和胡兰成之间的爱几乎都融进了那本叫《小团圆》的小说里。她最终用这样一部自传体的小说,把之间和胡兰成的感情做了一个彻底的清算。
情到深处花靡尽,萎谢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她的文采,此恋之后,张爱玲的创作也陷入了低谷。
1951年,张爱玲离开了上海,辗转香港,最后去了美国,嫁给了大她许多的作家赖雅。仿佛那一段情过早的燃尽了她所有的青春、热情与爱。
1995年9月8日,75岁的张爱玲带着那段外人津津乐道,她却不愿提及的往事在美国飘零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木兰辞》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大概是痴心的妄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