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國女作家,大多數人會想到張愛玲,這個年少成名的才女留給世人的印象,一如她的作品一般:妖異多姿,是非不斷。她在承受盛名浮華的同僚,也在承受着蝕骨的孤寂。她任何一句愛情經典都可以讓今天熱戀中的男女心生怯意。她用蒼涼的文字,給我們描述了那個時代的喧嚣華麗,以及風雲流散的愛情寓言。

“生于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她看透了世間浮華,人情變幻,唯獨沒有看透自己。
1944年2月4日,也許張愛玲一輩子都将銘記這一天-----在這一天,她見到了胡蘭成。
那時候的她,碎裙流蘇,巧笑嫣然,是名聞上海灘的女作家。而他則是恣意風流,論檻買花,盈車載酒的漢奸美男子。
見到他,隻是第一眼她便淪陷,一如她寫的“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而她的才情也征服了這個披沙揀金的多情才子,他說,也是第一眼他便認定她是民國的臨水照花人了。
之前,他在蘇青主編的《天地》雜志裡見過她,現在,真正見了她,胡蘭成隻覺得與他所想的全不對。張愛玲個人很高,但看她坐在那裡,他又覺得她幼稚又可憐,一點都不像個女作家,倒想個未成熟的女學生。兩個人一談就是五個小時,從品評時下流行的作品,到張愛玲每月寫稿的收入,兩人已有知交之感。臨别時,胡蘭成把張愛玲送到弄堂口,他們并肩走着,他忽然說“你的身體這樣高,這怎麼可以?”他不愧是情場老手,隻一句話就忽的把兩人距離拉近。
此後,胡蘭成每天都去看張愛玲。張愛玲說,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别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
很快,他們戀愛了。這一年,胡蘭成38歲,張愛玲24歲。盡管他已有妻室,盡管外面炮聲隆隆,日本敗亡的哀歌已響,但她顧不了這麼多。她心想,她是愛他的,他也是愛她的。
她因歲月榮華是以天真,他因歲月滄桑是以薄情。
1944年8月,胡蘭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與他離婚。這給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情提供了一個升華的機會------結婚。
他們結婚了,沒有法律程式,隻是手寫一張婚書為憑。她想起《詩經》裡和他一起讀過的對愛情的期盼: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然後她鄭重的在婚書上寫下九個字: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胡蘭成的年齡比她大出很多,但這也許又成了她愛他的原因。她從小缺乏父愛,便容易對大齡男性産生特别的感情,她内心渴望依賴與安全感。可惜她是情真意切的卓文君,他卻不是情深意重的司馬相如。
她應當是知道的,隻是當下不敢也不願去想罷了。時局無常,胡蘭成說“将來日本戰敗,我大概還是能逃脫這一劫的,就是開始一兩年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來,我們不好再在一起的。”
她歎道:“那時你變姓名,可叫張牽,或張招,天涯海角有我在牽你招你。”她想,春心托杜鵑,銀漢相牽也是好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胡蘭成的末日也到了。他從武漢逃到浙江,化名張嘉儀,自稱是張愛玲祖父張佩綸的後人,住在溫州斯家。不甘寂寞的胡蘭成很快再現風流,他搭上了鄉下女子範秀美。
張愛玲抵不住相思,半年後尋到了溫州,三人在旅館見了面。胡蘭成隐隐覺得腹痛,但一直忍耐着,直到範秀美來了才說自己不舒服。範秀美拉過門旁的椅子坐下,問他痛得如何,說等一會兒泡杯午時茶就會好。張愛玲當下就很惆怅,因為她分明覺得範秀美是胡蘭成的親人,而自己反倒像個“第三者”或是客人。
其實胡蘭成更明白,亡命天涯的男人,活着逃出去是唯一的動力與目的。現在他不需要詩詞歌賦,人生理想,他隻需要一個人像老媽子似的照顧他,包容他,而無需他去哄着、愛着。新潮、獨立、敏感的張愛玲顯然做不到。深情是擔不起的重擔,情話也隻是偶然兌現的謊言。
離開溫州的時候,胡蘭成送她,天下着雨,真是天公應離情。張愛玲知道,她曾經以為最美的愛情已經走到盡頭了,再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1947年6月,胡蘭成收到了張愛玲的訣别信:
“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就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
此時,胡蘭成已經脫離了險境,在一所中學教書。張愛玲選擇在他一切都安定下來的時候,寫來了訣别信,随信附上了自己的30萬元稿費。她是真的愛他的,但當她想明白“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就已經不喜歡我的了”時,她走得還是決絕的,720天的夫妻難免不舍心疼。胡蘭成的兩年,對張愛玲來說卻是一生。
之後胡蘭成寫信給張愛玲的好友炎櫻,試圖挽回這段感情,但炎櫻沒有理他,張愛玲也沒有理他。兩年的婚姻已經讓張愛玲傷痕累累,她愛得徹底也走得決絕。
張愛玲從未就這一場戀情說過隻言片語,她用了幾十年的時光,把她和胡蘭成之間的愛幾乎都融進了那本叫《小團圓》的小說裡。她最終用這樣一部自傳體的小說,把之間和胡蘭成的感情做了一個徹底的清算。
情到深處花靡盡,萎謝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她的文采,此戀之後,張愛玲的創作也陷入了低谷。
1951年,張愛玲離開了上海,輾轉香港,最後去了美國,嫁給了大她許多的作家賴雅。仿佛那一段情過早的燃盡了她所有的青春、熱情與愛。
1995年9月8日,75歲的張愛玲帶着那段外人津津樂道,她卻不願提及的往事在美國飄零了。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骊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納蘭性德《木蘭辭》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大概是癡心的妄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