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張愛玲,你會想到些什麼呢?是民國時期的大才女,還是我國著名的現代女作家?

但這些頭銜,都與她的才華有歇業愛玲更令人為之動容的,或許是她那并不太完美的感情生活吧。張愛玲的一生,似乎都在追逐着一份美好的愛情,是因為她熱衷于此,還是因為其他特殊的原因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作家張愛玲</h1>
王安憶說,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而藝術創作往往離不開作家本身的生活經曆,那麼張愛玲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呢?
或許張愛玲的一生是缺愛的,愛對于她來說或許就像奢侈品一般,可望而不可即,但也不是隻要有錢就能夠獲得的物品,這一切,應都是與她幼年的生活有關。
1920年,張愛玲出生在上海,而她的出身,并不普通。他的祖父張佩綸是晚清時期的名臣,而她的曾外祖父更是厲害,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但張愛玲的家族到了她這一代,似乎就有些家道中落了,但起碼生活還是過得去的。
但張愛玲在感情上是缺失的,尤其是在親情上。在她四歲的時候,她的母親就去了歐洲留學,或許張愛玲喜歡無拘無束追求文學的性格,就是遺傳自她的母親吧。但母親的離去對于尚年幼的張愛玲來說,無疑意味着母愛的缺失。
而在她七歲那年,父親和母親就離婚了,從此張愛玲成為了一個失去母愛的孩子,跟着父親一起生活。單親家庭的孩子在情感上都比較脆弱,張愛玲也是如此,沒有了母親關懷的她,隻能依靠自己的父親。
但張愛玲的父親并沒有讓他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因為自從離婚以後,張愛玲的父親就變得喜歡酗酒,開始變得一蹶不振,也不怎麼關心張愛玲的死活。于是張愛玲很多時候隻能和保姆一起生活。
但年幼的張愛玲還是渴望父親的關懷,每次她去找父親,都會被他父親不耐煩地甩開,甚至當父親十分厭煩的時候,還會将她直接關進地下室裡面,任由她如何哭喊,都不會動容。當保姆将她從地下室帶出來時,張愛玲明白,自己就是一個沒人愛的孩子,沒有人會心疼和關心自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7">張愛玲與胡蘭成</h1>
也是在這樣的心境下,張愛玲開始喜歡文字,開始喜歡用文字記錄自己内心的孤獨,在文字中,她找到了隻屬于自己的安全感,也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愛情。
張愛玲的第一任丈夫是胡蘭成,或許是因為親情的缺失,使得她的伴侶年紀都要比她大上許多,胡蘭成就要比她年長十二歲。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她在感情上能夠毫無保留,對胡蘭成完全傾心的她,在最後也難免受到不留餘地的打擊。
胡蘭成并不是一個安分的人,和張愛玲結婚以後,他經常與别的女子約會,與她們糾纏不清的同時,也漸漸地傷害了張愛玲的心,兩年之後,兩人離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8">張愛玲的美國生活</h1>
1955年以後,張愛玲去往美國生活,并邂逅了美國作家賴雅,兩人相識半年以後就宣布結婚,那年張愛玲三十六歲,而賴雅已經六十五歲了。巨大的年齡差距也導緻了兩人生活的不便,賴雅的身體很快就一天不如一天,到了後面甚至連腿都摔斷了。
而張愛玲為了照顧丈夫,隻能不停地寫小說,來維持家裡的開銷。1967年,賴雅去世,留下張愛玲孤苦伶仃一人獨自生活。
而或許是生活拮據還是張愛玲喜歡經常換個地方生活,來維持生活的新鮮感,她居然在三年内,搬家了一百八十次,很多時候,張愛玲都是住上幾天就離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9">張愛玲的晚年</h1>
張愛玲的一生沒有子嗣,她與賴雅曾經有一個孩子,但因為生活貧困,這個孩子并沒有留下來,而丈夫的早早離世也注定了她晚年的孤獨。
張愛玲晚年的孤獨我們無法想象,也無法揣測她的所思所想,或許隻能從她的書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迹。而在1995年的9月8日,張愛玲裹着浴袍倒在了床上,直到一星期後房東才發現,原來張愛玲已經離開了。
後來,張愛玲的報社朋友們為她舉行了葬禮。張愛玲死後,她的骨灰被撒在了太平洋。或許一生都在孤獨中流浪的才女張愛玲,海洋的歸宿才是最适合她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