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四届扬子江诗会“大家讲坛”举行

作者:廖昊

本报讯 10月24日,由江苏省作协、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市文联主办,《扬子江诗刊》杂志社、徐州市作协、徐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四届扬子江诗会“大家讲坛”在徐州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汪兴国、书记处书记黄德志,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蔡国春出席。郭开芬、彭乃利、杨洪军、胡弦、晓华、白小云等主办方和承办方代表,霍俊明、李琦、耿占春、张清华、西川、孙新堂、安谅、姜念光、草树、张志刚、白翼林、汪政、何言宏、张宗刚、黄梵、傅元峰、何同彬等诗人、评论家以及第四届“紫金·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扬子江诗刊》奖获奖诗人梁平、韩东、娜夜、毛子、李樯、李壮参加活动。

吉狄马加在开幕致辞中说,徐州这片土地从古至今都与诗歌有紧密的联系,许多诗人都以其优秀的作品,反映了新时代徐州人民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热烈实践。江苏省作协以及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江苏高校,近些年来致力于当代诗歌的繁荣和发展,除举办扬子江诗会外,还就新诗相关主题开展了数场学术研讨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我们承续中国特别是五四以来伟大的诗歌传统,厘清了很多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问题。希望扬子江诗会这一诗歌品牌可以坚持做下去,也希望诗人们能够为徐州留下新的美好诗篇。

活动现场举行了第四届“紫金·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扬子江诗刊》奖颁奖典礼。在接下来的大家讲坛暨年度扬子江笔会中,与会者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新诗创作——汉诗在海外的传播”这一主题,展开了内容丰富的对话。吉狄马加谈到,在中外诗歌译介史上,国外翻译中国作品和中国翻译国外作品的数量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一个国家在融入世界、进行国际交流时,不仅要关注经济政治交流,更要关注文学交流。诗人本身要有选择译者的意识,以做到有效的翻译,从而最大程度保留我们民族语言的精华。孙新堂、西川、黄梵、白翼林、汪政等认为,诗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真正穿越民族和文化的界限,成为全世界共通的一种心灵语言。中国诗歌的质量不逊于世界上任何国家,要充分利用好各种国际交流渠道,在写作观念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把中国诗歌传播得更远。

在另一场题为“批评精神视野下的新时代诗歌”的创作研讨会中,与会者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时代诗歌向度”“批评与新时代诗歌建设”“新时代诗歌新的生长点”等话题展开讨论。大家认为,评论界需要进一步重视诗歌研究,这对于重塑汉语的诗性品格具有重要意义。不论诗人还是批评家,都需要思考自己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思考如何在当下的时空中进行思想表达。诗歌和诗歌批评需要真正形成对话的关系,通过对话和阐释,形成诗歌创作和批评的新的有效性关联。

(罗建森)

【来源:文艺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