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由茅盾的《子夜》聊聊1930年民国上海工人工资

作者:杂芜中郎将

一直以来我看当代小说,多是以茅盾文学奖作为书单的;然而对于茅盾,除了课本上的《白杨礼赞》,我对他的作品知之甚少,于是借来《子夜》拜读。

由茅盾的《子夜》聊聊1930年民国上海工人工资

《子夜》主要讲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在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进行炒买公债的商战,中间还穿插了工人运动和吴家年青一代的罗曼史。因为近来对民国时代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感兴趣,我就只对书中的“工人工资”问题做个粗浅的探究。

根据书中描述,由于当时世界经济危机,市场疲软,丝价下跌,加上日本丝的竞争,吴荪甫试图降低生产成本,于是准备对工人工资打九折,工人听说后,计划组织罢工。

那么丝厂工人的工资是多少呢?书中没直接说,只有零星其它工厂的介绍, “这笔款子的预定用途是发付那八个厂总数二千五六百工人的工钱以及新添的各项原料… 工钱方面总共五万多块…”, 那么50000/2550=19.61元/月。

火柴厂工人,“六角一天的工钱,今年春头减了一角;今天姓周的又挂牌子,说什么成本重,赔钱,再要减一角!”, 0.6*30=18块大洋/月

后来查资料,发现上海1930年丝织业工人小时工资是0.096,那么应该在0.096*8*26=20块大洋/月和0.096*10*30=28.8块大洋/月之间。丝厂工资是要比火柴厂高,“民国16~25年(1927~1936年)名义工资:这一时期工人工资总的水平要高于民国16年(1927年)以前,每日工资大致为0.5~0.6元,每月工资大致为14~15元。其中印刷、造船、机器、丝织工人每月工资较高,一般都在20元以上;缫丝、火柴、棉纺工人每月工资较低,一般都在12元以下。(上海工运志 >> 第四篇工资生活与福利 >> 第二章工资水平)”

由茅盾的《子夜》聊聊1930年民国上海工人工资

民国丝厂女工打车去上班

另外工厂基础管理人员屠维岳也只有20块大洋/月(不过估计工作时间短,还有周日休息),“况且我以为二十元薪水办杂务的小职员没有报告这些事的必要。”,后来升职为高管,也只有50块大洋。

“你猜猜陈君翁是多少薪俸?二百五十块!管理一座毛三百工人的绸厂总经理的薪俸只有二百五!”一个中型工厂的总经理月薪250块大洋,是普通工人10~13倍,高吗?2021年上海最低工资标准是2590元,13倍也就33670元/月,似乎不高吧。

当时米价如何?继续百度,上海米价(上海价格志 >> 第一章农副产品价格):

"民国15年苏浙旱灾,更因北洋军阀齐燮元和卢永祥、孙传芳和张宗昌先后在上海附近混战,导致米价扶摇直上。8月,曾高达每石17.85元。

民国16~17年逢丰收,米价分别降到14.77元和11.17元。民国16年发生蝗灾,秋后米价回升。

民国18年11月开始,每石粳米超过15元。民国19年4~5月,粮价继续上涨,最高达到24元,引起社会不安。"

米价差不多在中原大战前是15块大洋/石,南方一石是160斤,约合0.094/斤。20块大洋可以买213斤,按照现在大米3元/斤算,20块大洋抵213*3=640元,每块大洋值32元。

不过民国货币是银本位,按照银价计算呢?一块大洋大约含银23.49g, 现在白银现货价格5元/g左右,因此一块大洋值117.45元,20块大洋的工资相当于现在2349元, 和上海最低工资差不多。

由茅盾的《子夜》聊聊1930年民国上海工人工资

家里收藏的民国时期的银元和铜元

1930年复旦大学做的一个上海人力车夫收入调查称,54000名车夫的平均月收入仅为10块大洋左右;而且30年代江浙的小学教师平均月薪为16块大洋,和工人差不多。因此20块大洋的月薪,和“小白领”屠维岳一样,比车夫,江浙小学教师还稍高,因此虽然不能算好,但也不差。

由茅盾的《子夜》聊聊1930年民国上海工人工资

上海滩的“骆驼祥子”

但是丝厂工人为什么还要罢工呢?因为战争爆发了,中原大战引起物价飞涨,书中提到“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你想,米价飞涨到二十多块钱一担,百物昂贵”。米价由15块飙升到20多块大洋一石,20块大洋只能买到160斤大米,相当于只值现在的480元。再打九折,工人们自然快要活不下去了。

可是最后工人运动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呢?当时大环境萧条,许多工厂已经停工,工人失业的很多,有工作已经确实不错了。何况中国人向来是最能忍耐的民族,只吃大米青菜,还能活下来。正因为这样,后来我们党方针改为“农村包围城市”, 要知道当时“富裕”的江苏农村还有近一半家庭月收入不满10块大洋,再加上荒年战乱的话,闹革命不是吃饱了撑的。

即便按银价算,一个月20块大洋值现在2349元,那么米价按15块大洋/石,约合0.094大洋/斤,相当于现在11.1元/斤,比现在3元/斤高了近4倍。如同上海现在一个拿着最低工资的人,生活在3-4倍现在物价的世界里。民国上海普通工人家庭的生活水平,相对当时全国来讲,绝对算上等了,穿的暖,有米饭吃,但远谈不上舒适,和现在比更是天壤之别。所以确实得感谢国家创造了如今优越的生活环境,别妄信网上无脑吹捧民国时代的言论。

回到《子夜》,这个名字很显然是比喻中国正处在最黑暗的时代,可是当时的茅盾没有想到后面还有更黑暗更苦难的岁月。小说里许多人物没有交代结局,但是捱到1937年8月13日,覆巢之下无完卵,整个国家的悲剧里没有幸运儿。

再摘录书中一些有关银元购买力的细节:

“整整三十万!再多,我们不肯;再少,他们也不干。实足一万银子一里路;退三十里,就是三十万。” 赵伯韬用30万大洋买通西北军一个师长,在战场上后退30里,借以逆转公债多空局面。资本家们把战争也当做一种金融游戏!

“前月,更不成话了!满花了一万八千元,是一个税局长了,据说是肥缺,上头文下来的条子,就有十多个;吓,我兴冲冲地赶去上任,刚刚只有两天,他妈的就开火了!敌军委了一个副官来。”李壮飞花1万8千大洋买个税局长职务。

“拚着那八万元白丢,以后不做公债了罢?然而不行,八万元可以办一个很好的橡胶厂!”

“可是最后一条——工钱打九折,怕的工人们要闹起来!可不是,取消星期日加工,已经是工钱上打了个九折” 可见工人是没有休息日的,按实际工作天数结算工资。

“说着,他拿起破桌上那一盒火柴重重拍一下,又骂道:“这样的东西卖两个铜子一盒,还说亏本!——阿姊,给我八个铜子,买大饼。” 火柴2个铜子,大饼8个铜子,铜子即十文铜元,兑换银元的比率是浮动的,从上海地方志查到,1930年一个大洋兑285个铜子,按照1块大洋值118元来算,火柴0.83元/盒,大饼3.31元/只,似乎合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