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由茅盾的《子夜》聊聊1930年民國上海勞工工資

作者:雜蕪中郎将

一直以來我看當代小說,多是以茅盾文學獎作為書單的;然而對于茅盾,除了課本上的《白楊禮贊》,我對他的作品知之甚少,于是借來《子夜》拜讀。

由茅盾的《子夜》聊聊1930年民國上海勞工工資

《子夜》主要講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荪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韬在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進行炒買公債的商戰,中間還穿插了勞工運動和吳家年青一代的羅曼史。因為近來對民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水準感興趣,我就隻對書中的“勞工工資”問題做個粗淺的探究。

根據書中描述,由于當時世界經濟危機,市場疲軟,絲價下跌,加上日本絲的競争,吳荪甫試圖降低生産成本,于是準備對勞工工資打九折,勞工聽說後,計劃組織罷工。

那麼絲廠勞工的工資是多少呢?書中沒直接說,隻有零星其它工廠的介紹, “這筆款子的預定用途是發付那八個廠總數二千五六百勞工的工錢以及新添的各項原料… 工錢方面總共五萬多塊…”, 那麼50000/2550=19.61元/月。

火柴廠勞工,“六角一天的工錢,今年春頭減了一角;今天姓周的又挂牌子,說什麼成本重,賠錢,再要減一角!”, 0.6*30=18塊大洋/月

後來查資料,發現上海1930年絲織業勞工小時工資是0.096,那麼應該在0.096*8*26=20塊大洋/月和0.096*10*30=28.8塊大洋/月之間。絲廠工資是要比火柴廠高,“民國16~25年(1927~1936年)名義工資:這一時期勞工工資總的水準要高于民國16年(1927年)以前,每日工資大緻為0.5~0.6元,每月工資大緻為14~15元。其中印刷、造船、機器、絲織勞工每月工資較高,一般都在20元以上;缫絲、火柴、棉紡勞工每月工資較低,一般都在12元以下。(上海工運志 >> 第四篇工資生活與福利 >> 第二章工資水準)”

由茅盾的《子夜》聊聊1930年民國上海勞工工資

民國絲廠女工打車去上班

另外工廠基礎管理人員屠維嶽也隻有20塊大洋/月(不過估計工作時間短,還有周日休息),“況且我以為二十元薪水辦雜務的小職員沒有報告這些事的必要。”,後來升職為高管,也隻有50塊大洋。

“你猜猜陳君翁是多少薪俸?二百五十塊!管理一座毛三百勞工的綢廠總經理的薪俸隻有二百五!”一個中型工廠的總經理月薪250塊大洋,是普通勞工10~13倍,高嗎?2021年上海最低工資标準是2590元,13倍也就33670元/月,似乎不高吧。

當時米價如何?繼續百度,上海米價(上海價格志 >> 第一章農副産品價格):

"民國15年蘇浙旱災,更因北洋軍閥齊燮元和盧永祥、孫傳芳和張宗昌先後在上海附近混戰,導緻米價扶搖直上。8月,曾高達每石17.85元。

民國16~17年逢豐收,米價分别降到14.77元和11.17元。民國16年發生蝗災,秋後米價回升。

民國18年11月開始,每石粳米超過15元。民國19年4~5月,糧價繼續上漲,最高達到24元,引起社會不安。"

米價差不多在中原大戰前是15塊大洋/石,南方一石是160斤,約合0.094/斤。20塊大洋可以買213斤,按照現在大米3元/斤算,20塊大洋抵213*3=640元,每塊大洋值32元。

不過民國貨币是銀本位,按照銀價計算呢?一塊大洋大約含銀23.49g, 現在白銀現貨價格5元/g左右,是以一塊大洋值117.45元,20塊大洋的工資相當于現在2349元, 和上海最低工資差不多。

由茅盾的《子夜》聊聊1930年民國上海勞工工資

家裡收藏的民國時期的銀元和銅元

1930年複旦大學做的一個上海人力車夫收入調查稱,54000名車夫的平均月收入僅為10塊大洋左右;而且30年代江浙的國小教師平均月薪為16塊大洋,和勞工差不多。是以20塊大洋的月薪,和“小白領”屠維嶽一樣,比車夫,江浙國小教師還稍高,是以雖然不能算好,但也不差。

由茅盾的《子夜》聊聊1930年民國上海勞工工資

上海灘的“駱駝祥子”

但是絲廠勞工為什麼還要罷工呢?因為戰争爆發了,中原大戰引起物價飛漲,書中提到“不要太樂觀。上海此時也是危機四伏。你想,米價飛漲到二十多塊錢一擔,百物昂貴”。米價由15塊飙升到20多塊大洋一石,20塊大洋隻能買到160斤大米,相當于隻值現在的480元。再打九折,勞工們自然快要活不下去了。

可是最後勞工運動還是失敗了,為什麼呢?當時大環境蕭條,許多工廠已經停工,勞工失業的很多,有工作已經确實不錯了。何況中國人向來是最能忍耐的民族,隻吃大米青菜,還能活下來。正因為這樣,後來我們黨方針改為“農村包圍城市”, 要知道當時“富裕”的江蘇農村還有近一半家庭月收入不滿10塊大洋,再加上荒年戰亂的話,鬧革命不是吃飽了撐的。

即便按銀價算,一個月20塊大洋值現在2349元,那麼米價按15塊大洋/石,約合0.094大洋/斤,相當于現在11.1元/斤,比現在3元/斤高了近4倍。如同上海現在一個拿着最低工資的人,生活在3-4倍現在物價的世界裡。民國上海普通勞工家庭的生活水準,相對當時全國來講,絕對算上等了,穿的暖,有米飯吃,但遠談不上舒适,和現在比更是天壤之别。是以确實得感謝國家創造了如今優越的生活環境,别妄信網上無腦吹捧民國時代的言論。

回到《子夜》,這個名字很顯然是比喻中國正處在最黑暗的時代,可是當時的茅盾沒有想到後面還有更黑暗更苦難的歲月。小說裡許多人物沒有交代結局,但是捱到1937年8月13日,覆巢之下無完卵,整個國家的悲劇裡沒有幸運兒。

再摘錄書中一些有關銀元購買力的細節:

“整整三十萬!再多,我們不肯;再少,他們也不幹。實足一萬銀子一裡路;退三十裡,就是三十萬。” 趙伯韬用30萬大洋買通西北軍一個師長,在戰場上後退30裡,借以逆轉公債多空局面。資本家們把戰争也當做一種金融遊戲!

“前月,更不成話了!滿花了一萬八千元,是一個稅局長了,據說是肥缺,上頭文下來的條子,就有十多個;吓,我興沖沖地趕去上任,剛剛隻有兩天,他媽的就開火了!敵軍委了一個副官來。”李壯飛花1萬8千大洋買個稅局長職務。

“拚着那八萬元白丢,以後不做公債了罷?然而不行,八萬元可以辦一個很好的橡膠廠!”

“可是最後一條——工錢打九折,怕的勞工們要鬧起來!可不是,取消星期日加工,已經是工錢上打了個九折” 可見勞工是沒有休息日的,按實際工作天數結算工資。

“說着,他拿起破桌上那一盒火柴重重拍一下,又罵道:“這樣的東西賣兩個銅子一盒,還說虧本!——阿姊,給我八個銅子,買大餅。” 火柴2個銅子,大餅8個銅子,銅子即十文銅元,兌換銀元的比率是浮動的,從上海地方志查到,1930年一個大洋兌285個銅子,按照1塊大洋值118元來算,火柴0.83元/盒,大餅3.31元/隻,似乎合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