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十一)作者:冯梦龙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十一)作者:冯梦龙

威制敌人的智囊

1.虎狼之秦,噬赵窥魏,觊觎天下,一国之命,悬于一人,从莫之所救的草莽行事到问计侯生的理智回归,从定计到窃符,从窃符到棰杀矫夺终至却秦存赵,看似偶然,险象环生;实则必然,步步有据。可谓善播仁义之种者,必获忠义之实。举一人可以兴式微之邦,得一士可以纾亡国之祸。可见,人主之要,在于辨才用人。 从故事中我们知道,能够在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都处于绝境之下得窃符之计,直接原因是信陵君问计于侯赢,而我们从信陵身上,分明看到了项羽所没有的从善如流的勇气与睿智,更感到了刘邦所没有的用人不疑的气度胸怀。思维的品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格品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从本质上说,是信陵君的人格品质,使他绝处逢生、峰回路转。

2.在几何学中,两点之间的直线是最短的。但在战争中,最直接的方式不一定最有效。军事斗争中最难的,在于通过迂远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化不利为不利。班超采取以迂为直的途径,转而攻击自己的对手匈奴使臣,及时扭转了不利的局面,挽救了濒临危机的汉鄯友好关系。

“以迂为直”之计用在社会竞争上,往往能变劣势为优势,以弱制强,战胜对手。例如,我们时常看到某活动得到某公司的赞助,这是透过一些慈善活动,一些运动项目的方法,来间接推广他们的产品。也就是说,当我们推广产品的时候,直接去销售,成功机率会是比较小的,假如我们绕一个圈,不销而销,反而顾客接受的程度就比较好。

3.耿纯善于制造假象,诱敌深入,用智慧来击败敌人。这里运用了 “上屋抽梯”的策略。即诱敌深入,阻敌援兵,断其退路,然后歼之的一种战术。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人退路,一举而歼灭。

现实生活中,安放梯子,有很大学问。对性贪之人,则以利诱之;对情骄之人,则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对莽撞之人,则设下埋伏以使其中计。因此,一方面要根据情况安放梯子,使对手中计;另一方面,自己也不要贪得无厌,见钱眼开,见光就沾,随意上别人的梯子。

4.京兆尹温造在南梁叛军眼中不过是一介书生,三尺微命,哪里会放到眼里?而温造运用韬晦之计,给南梁叛军一副“不过如此”的软弱无力的印象。就在他们纷纷解除戒备,高枕无忧的时候,灾难却悄悄地降临,两根绳索,巧妙地给他们解除了武装,士兵离开了武器就没有战斗力了。温造的伏军击杀叛军就如同杀鸡那么容易了。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十一)作者:冯梦龙

5.在生活中,有的人为了升官发财,绞尽脑汁,极尽阿谀逢迎的能事;有的人在与人交往中不亢不卑,不失人格,他们好则言好,差则言差,表现出刚正不阿的精神。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青云得意的道路是很多的,如果我用阿谀奉迎的办法换取有力者的垂青和提拔,我早该得志了,但这不是我的道路。”雨果就是凭着自己的勤奋而跻身世界大文豪的行列的。在事业上,只有像雨果这样刚直不阿“靠自己”,才能有光辉灿烂的前途。

郭沫若常与科学家们共勉的格言是“道吾恶者是吾师,道吾善者是吾友,阿谀吾者是吾贼”。如果我们能把赞扬自己优点的人作为朋友,把批评自己缺点错误的人作为老师,把讨好、献媚的人视为“贼人”,那么阿谀逢迎的人自然少了。 做人,应该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只有这样,才是一个高风亮节的人,才能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受到人民的敬重;而那些阿谀逢迎的人只不过是给人以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

6.司法公正观念是随着国家而诞生的。战国时的荀子说:“公生明,偏生暗。” 意思就是说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公正廉明是儒家提倡的一种政治理想,它是建立在仁爱诚信基础上的,强调作为一国之君,首先要以德服天下,这样才能处事公正,明辨是非。同时代的韩非子在《有度》中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点相似。到了汉代,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则提出了“奉公如法,则上下平”的思想。他是在描述了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后发出感叹的。宋人欧阳修在《三年无改问》中说:“尔心贵正,正则不敢私。”他是从为人处世的角度言公的。由于历史的限制,中国古代文人未能对公正作出解释。历史上有许多刚正不阿的仁人志士。包拯、海瑞直言犯君,蔑视皇亲国戚,他们那种为民请命、不怕风险的精神,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7.故事中蕴含的小可变大和大可以质变深刻警示,却不容忽视。这样的因小失大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大与小的逆反。即把大的说成小的,把小的说成大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把扫屋、小恶、小善等小事看得极其重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一件细小的事情,一个细微的举动,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营造一种舒心舒适的生态,事关我们的生活品位,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善恶在一念之间。小是相对的,但善与恶却是绝对的。再小的恶也是恶,再小的善也是善,不会影响人们的评判。人格与尊严总在一念之间得到体现。很多时候,善是一种循环,恶也是一种循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人为我们所不齿。在自己看来微不足道的对他人利益的侵犯,也许将在我们身上留下擦不去的污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永远的忠告。

从点滴做起。一次关灯,一句善语,一次让座,一个微笑,都是对公共利益的贡献,都是对生态营建的贡献。小小的善举,举手之劳,并不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却能换来谅解、和睦、友谊与一夜的安眠。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为自己做点事。美好生活就在你我的点滴中创造。

8.东吴的黄盖不仅是一个难得的武将,而且也是一个有谋的文官,他以治军的铁腕整顿下属的腐败作风,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冲锋陷阵是其特长,而治理政务则是其短。为了扬长避短,他运用了兵法中“兵不厌诈”的办法。联想到赤壁之战中的苦肉计,他可算是兵不厌诈这一战术思想的大师。

况钟不同于一般官吏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只有铁腕的手段,同时,还有体恤下属的慈悲心肠。一场火灾的肇事者是一个小吏,况钟只对他给予“痛杖一百,喝令归舍“的处分。然后,况钟上一封奏折,把全部责任自己承担下来,一位封建官吏,能如此代人受过,自遣自责。不令人可敬可佩吗?

9.选择时机,把握时机,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善于利用时机,容易取得成功,丧失时机,就会终生遗憾。审时度势,认识时务,把握机遇,是处世谋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的命运各不相同。有人富贵,有人贫穷;有人显达,有人沉沦;有人常交好运,一帆风顺,有人厄运缠身,常陷困境。到底是什么力量?人生的命运遭遇决定于客观条件,也决定于主观因素,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机遇只是成功的有利条件,能否成功,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努力。主要靠选择行动的方向和目标,制定行动的计划和方法,以及根据情况变化采取应变的措施。

10.老子,可以说是达到了天下为公的最高境界了。天地是多么伟大,养育人民却不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子孙,成就万物却不占为己有,万物都受到他的恩泽,得到他的好处,然而却没有谁知道这些从哪里来。在因果循环不断更替,因而无法说清这是你的,那是我的。从天地至公的观点来看,确实如此。不管这个人在世时是轰轰烈烈,还是默默无闻,但他最后还是要回到自然的天地中。

现实生活中,来去匆匆的人们,为了名利,不顾辛劳,不择手段,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整日为名所累,为利所惑,有着无数的迷惑和茫然。如果从天地至公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又何苦呢?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十一)作者:冯梦龙

11.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视礼教和孝道的社会,因此父亲被冤枉死后,儿子不惜一切代价誓报父仇的故事连绵不断,这便使得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陷入十分尴尬和为难的境地。因为如果要提倡孝道,子报父仇者,应当大张旗鼓地予以旌表;但是如此一来一往的互相仇杀,而不加以惩罚,势必会影响对社会的安定和团结。但是,古今中外,有多少功成名就的杰出者,莫不是通过几番艰苦奋斗,才得以走向成功的殿堂。如果要探究其背后深层次的动因,保家为国、出人头地、报答亲情、济世拯民、报仇雪耻等,不一而足。

现代社会,建功立业,靠什么来强烈地支撑着你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发愤打拼呢?是美好的希望与愿景,是执着的追求与信念。

12.一伙强盗闯入了家门,这对一般人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是独独是碰到了武艺高强、胆大包天的窦建德,那些强盗便是自己送命来了。而且,窦建德勇敢地杀了三个翻墙进来的强盗之后,又用智谋拉尸体的绳子巧用贼刀挥刀而下,又杀了屋外的几个强盗。如此有勇有谋,有胆有智,难怪窦建德后来会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时的英雄豪杰。

13.身涉纷繁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在岁月长河中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当身临险境时,总会期待着有人伸出一双援助之手!

人一生,路很长,互助是岁月旅途中一盆旺盛的火,照亮你也照亮我;见义勇为是一杯热茶,能驱走人间的困难、逆境。 如今社会,人们早已把见义勇为和互助远远抛在脑后。在街上常常见到这样的一幕:有劫匪做案,人们却冷漠旁观,甚至在一旁看热闹。如果人人都这样,当别人有危险时,视而不见,那么当自己是受害人时,当自己需要别人帮助时,你又有何感想?也许你那时才后悔自己过去的袖手旁观。 见义勇为永远是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与行为。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十一)作者:冯梦龙

14.包拯《论星变》中提到:“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意思是说发号施令,关键在于一定施行;奖赏善行、惩罚犯罪,关键在于不随意扩大范围。治理国家,必须有固定的规章制度。中国的春秋以前强调以道德礼义来治国,后来开始有了成文法典,秦代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后,强调按法律、制度办事。当然,在专制制度下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但在传统美德中仍有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的思想。 司马光《进修心治国之要札子状》中说道:“有功则赏,有罪则刑。”意思是说只要有功就赏赐,只要有罪就处罚。这句话旨在强调要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执法的公正,行赏论罚,以“有功”和“有罪”来衡量,不能凭一时的喜怒,也不能凭与自己关系的远近亲疏。春秋时晋国的祁奚先后举荐仇人和儿子接替自己的官职,被当时的人誉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15.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奴才在主子面前点头哈腰,唯唯诺诺,但是对待他人,其威风却比主子还要厉害。一个神策军的将领,竟然把当朝的宰相都不放在眼里,在宰相家里大吵大闹。至于对待其它的一般平民,就可想而知了。值得称道的是,薛元赏不畏强暴,甚至不怕丢掉乌纱帽,冒着杀头的危险,对于宦官置之不理,命人杖之。这充分展现了正直官吏的伟大勇气和嫉恶如仇的胆识。

16.人之常情,没有不害怕死的。众所周知,战争是残酷无情、流血牺牲的行为。因此,古之善为将者,必欲使士卒畏己不畏敌。

领导者要清楚,下级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是有一定限度的。压力适度,则能转化成动力。压力超过了一定的度,即压力过度,就容易产生恐惧、愤怒、焦虑情绪和攻击、反抗行为。当然,如果领导者所给的压力达不到一定的程度,也不能使下级将其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压力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弊的一面,问题在于压力的量和限度,即权力作用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达到最佳量之前,工作效率、权力效益会提高;超过了这个最佳量,工作效率、权力效益就会下降,甚至可能会导致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