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经的郑州西南民俗表演

荆建利/文

郑密路曾有大型民俗表演

曾经的郑州西南民俗表演

黄岗寺还没有拆迁的时候,到了正月十几,先是齐礼阎乡政府,后来是嵩山路办事处,都要组织各村文化团体参加表演活动。有一段时间,活动就在丹青路和南三环之间的郑密路上进行。各村的文化团体都前来参加助兴。他们在划好的区域内摆开阵势。那时,整个齐礼阎乡辖区,只有这一条路平时车辆少,长约差不多一千多米。来这里看表演的乡民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当时我家就在郑州烈士陵园和郑密路之间一带,每次都能观赏到这一场场盛会。

这些文化团体在《齐礼阎乡志》上有记载;路寨腰鼓队,秧歌队2支;小李庄狮鼔团、鼓号队各1支;齐礼阎狮鼔、盘鼔、腰鼓队各一支;孙八寨盘鼔队各1支;冯庄大鼓队各一支;高砦文艺演唱队、狮鼔队、盘鼔队、秧歌队各一支;王胡砦,秧歌队、杂耍队各一支;刘砦狮鼔队、腰鼓队、唢呐队各一支;黄岗寺武术班、豫剧班、狮鼔、盘鼔、秧歌队各一支;荆胡腰鼓、狮鼔、狮子队各一支;贾砦武术、秧歌队各一支;佛岗盘鼔、腰鼓、秧歌队各一支。

我记得当时的表演一般在上午九点半之十一点半。划旱船、踩高跷、二鬼摔脚、舞狮子、舞龙、腰鼓、盘鼔、唢呐唱戏、杂耍等等,轮番表演,不断掀起高潮。表演团体为了吸引观众,纷纷拿出自己的成名绝技。一时间观众随波涌动,此起彼伏。我曾被着热闹的场面深深感染。

大岗刘乡的旱船舞和狮子舞

曾经的郑州西南民俗表演

民俗表演活动最多是狮鼔,盘鼔,腰鼓。《大岗刘乡志》也有相关的记载:民间传统文艺是该乡人民喜爱文化艺术,形成了民间传统的文艺活动方式,颇有特色的如旱船舞,狮子舞等。该乡大岗刘村的“狮子舞”、冯湾村的旱船舞”在郑州西部较有名气。

旱船舞旱船的制作是用轻质的木条扎成船形,再用绸锻彩纸围起来,船没有底,船面上装两只假腿脚。坐船女表演时,用绸带绑于全身,背在双肩上,由于表演者双脚被船上的绸带所遮盖,走动起来活象一个女子坐在船上在水中划行。早船舞所用的服装道具有:船浆、撑篙、彩旦戏衣、老生武生戏衣。

早船的演出一般是单船(一人坐一船),旗员有一个坐船女,一个撑船老汉,也有数人撑船的,分别称之为“头道篙”“二道篱”,每个员都要装扮一定的角色,演出时各人所扮角色,演出各种情节,早船舞演出的主要形式有,跑场子、摆画面、模仿船在水中行驶的基本动作有,起锚、开船,拨水,波浪行、卧船翻身、跨船,下篱等。坐船的基本动作有跑步,碎步,蹲步,搓步,慢步等,表演需要有较高的艺术手段。旱船舞在固定的场地演出旱船舞在郑州很盛行,每年的春节特别是元宵节都有早船班子在郑州街头表演狮子舞狮子舞所用服饰道具很多,武士服装,大小狮子皮等,狮子皮用皮或皮覆上麻做成。头挂铜铃,双眼可以活动,表演时,乐器手穿民族服装,武士穿武士服装,武土道具有:刀枪、棍、三节鞭等。狮子舞的配乐有打击乐,一般都是四面大鼓、大锣、两对大铙、一面堂锣、堂鼓。鼓牌有:大挂锤、狗撕咬、狮子滚绣球,白虎奔山。有时还配上唢呐,笙等吹奏乐器,表演到精彩处,放统或炮助威。每逢春节,进行演出,场面十分热闹。

上世纪的黄岗寺民俗表演

曾经的郑州西南民俗表演

我是黄岗寺的居民,从小在那里长大。对于黄岗寺的民俗表演如《齐礼阎乡志》记载的武术班、豫剧班、狮鼔、盘鼔、腰鼓、秧歌队的表演,记忆特别深刻。

先说说武术。黄岗寺曾经也有武术培训学校。我上小学的时候,黄岗寺学校校内有个武术学校。主要从事少林武术教学。班上还有个武术学员,从新疆来的,现在我还记得他的名字,叫谷小峰。元旦武术学校还和黄岗寺学校联合表演节目,十分经常。武术教练“碎砖”、“吞剑”,同学们看得目瞪口呆。后来武术学校搬到了烈士陵园内的出租房内。那一年,我二哥还为他们拍摄过武术表演。村里有个显圣寺,其实是少林寺下院,也从事看病、教武。《郑州晚报》还有报道,说是显圣寺武僧教学黄岗寺小学学生练习武术。那个大胡子教练,穿着僧衣,可是看起来年轻,给我印象深刻。

黄岗寺过去唱大戏历史悠久。唱大戏的地方在黄岗寺寨沟里。黄岗寺寨曾是清末民国时期的永康区政府所在地下辖132个村庄。我小时候,黄岗寺寨早已被“平整土地”运动平整。但是还是存有遗迹,可以看到土夯寨墙。站在寨沟里看去,十分高大。我幼时第一次看到的不是唱大戏,而是舞狮表演。桌子上落着桌子,表演者爬高上地。小小年纪的我,看得惊心动魄,真害怕表演者从上面摔下来。以至于后来,我看电影《黄飞鸿》,总是想起那段往事。那时还是70年代末,我大姑抱着我去看的,当时人山人海。

黄岗寺唱戏不光春节期间,三个庙会也唱大戏。过去春节戏台也不拆,因为元宵节后不久,还有个三月初一庙会。黄岗寺有个专业戏校。戏校老师是一对夫妻,住在黄岗寺大队。他们的学校在老大队。就是现在都能看到的照片“显圣寺”。“显圣寺”在戏校之后成立。后来戏校搬到通往刘砦村的路口,黄岗寺老学校一带。黄岗寺的戏台除了在寨沟,也在南街去老黄岗寺学校那一带,北街黄岗寺新村委也曾经搭过戏台。当时我对“唱戏”可没有欣赏水平,只觉得武生打打杀杀、翻跟头、鱼跃、竖蜻蜓比较感兴趣,甚至模仿。这段往事还在高中时候写稿投进《河南广播电视报》发表上刊。黄岗寺还出了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这在《齐礼阎乡志》上有记载:荆喜莲,(上世纪)郑州市豫剧团的花旦演员。她扮演的“春草”一角一鸣惊人,在北京调演后,被河南电视台录成戏剧电视片。《齐礼阎乡志》曾经记载两个演员,还有另一位名叫王喜玲,佛岗人,在(上世纪)郑州市豫剧团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戏剧协会委员。

黄岗寺的民俗表演也很有激情。表演的内容有旱船、秧歌、高跷、二鬼摔跤、秧歌、狮鼔。不但在村委表演,还大街小巷表演,甚至乡里、区里、市里表演。郑州烈士陵园驻有解放军时,还给解放军表演,加深了军民鱼水情。黄岗寺至今还有鼓乐队、狮鼔队、戏剧班,大大丰富了村民文化。

曾经的郑州西南民俗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