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建利/文
鄭密路曾有大型民俗表演

黃崗寺還沒有拆遷的時候,到了正月十幾,先是齊禮閻鄉政府,後來是嵩山路辦事處,都要組織各村文化團體參加表演活動。有一段時間,活動就在丹青路和南三環之間的鄭密路上進行。各村的文化團體都前來參加助興。他們在劃好的區域内擺開陣勢。那時,整個齊禮閻鄉轄區,隻有這一條路平時車輛少,長約差不多一千多米。來這裡看表演的鄉民人山人海,非常熱鬧。當時我家就在鄭州烈士陵園和鄭密路之間一帶,每次都能觀賞到這一場場盛會。
這些文化團體在《齊禮閻鄉志》上有記載;路寨腰鼓隊,秧歌隊2支;小李莊獅鼔團、鼓号隊各1支;齊禮閻獅鼔、盤鼔、腰鼓隊各一支;孫八寨盤鼔隊各1支;馮莊大鼓隊各一支;高砦文藝演唱隊、獅鼔隊、盤鼔隊、秧歌隊各一支;王胡砦,秧歌隊、雜耍隊各一支;劉砦獅鼔隊、腰鼓隊、唢呐隊各一支;黃崗寺國術班、豫劇班、獅鼔、盤鼔、秧歌隊各一支;荊胡腰鼓、獅鼔、獅子隊各一支;賈砦國術、秧歌隊各一支;佛崗盤鼔、腰鼓、秧歌隊各一支。
我記得當時的表演一般在上午九點半之十一點半。劃旱船、踩高跷、二鬼摔腳、舞獅子、舞龍、腰鼓、盤鼔、唢呐唱戲、雜耍等等,輪番表演,不斷掀起高潮。表演團體為了吸引觀衆,紛紛拿出自己的成名絕技。一時間觀衆随波湧動,此起彼伏。我曾被着熱鬧的場面深深感染。
大崗劉鄉的旱船舞和獅子舞
民俗表演活動最多是獅鼔,盤鼔,腰鼓。《大崗劉鄉志》也有相關的記載:民間傳統文藝是該鄉人民喜愛文化藝術,形成了民間傳統的文藝活動方式,頗有特色的如旱船舞,獅子舞等。該鄉大崗劉村的“獅子舞”、馮灣村的旱船舞”在鄭州西部較有名氣。
旱船舞旱船的制作是用輕質的木條紮成船形,再用綢鍛彩紙圍起來,船沒有底,船面上裝兩隻假腿腳。坐船女表演時,用綢帶綁于全身,背在雙肩上,由于表演者雙腳被船上的綢帶所遮蓋,走動起來活象一個女子坐在船上在水中劃行。早船舞所用的服裝道具有:船漿、撐篙、彩旦戲衣、老生武生戲衣。
早船的演出一般是單船(一人坐一船),旗員有一個坐船女,一個撐船老漢,也有數人撐船的,分别稱之為“頭道篙”“二道籬”,每個員都要裝扮一定的角色,演出時各人所扮角色,演出各種情節,早船舞演出的主要形式有,跑場子、擺畫面、模仿船在水中行駛的基本動作有,起錨、開船,撥水,波浪行、卧船翻身、跨船,下籬等。坐船的基本動作有跑步,碎步,蹲步,搓步,慢步等,表演需要有較高的藝術手段。旱船舞在固定的場地演出旱船舞在鄭州很盛行,每年的春節特别是元宵節都有早船班子在鄭州街頭表演獅子舞獅子舞所用服飾道具很多,武士服裝,大小獅子皮等,獅子皮用皮或皮覆上麻做成。頭挂銅鈴,雙眼可以活動,表演時,樂器手穿民族服裝,武士穿武士服裝,武土道具有:刀槍、棍、三節鞭等。獅子舞的配樂有打擊樂,一般都是四面大鼓、大鑼、兩對大铙、一面堂鑼、堂鼓。鼓牌有:大挂錘、狗撕咬、獅子滾繡球,白虎奔山。有時還配上唢呐,笙等吹奏樂器,表演到精彩處,放統或炮助威。每逢春節,進行演出,場面十分熱鬧。
上世紀的黃崗寺民俗表演
我是黃崗寺的居民,從小在那裡長大。對于黃崗寺的民俗表演如《齊禮閻鄉志》記載的國術班、豫劇班、獅鼔、盤鼔、腰鼓、秧歌隊的表演,記憶特别深刻。
先說說國術。黃崗寺曾經也有國術教育訓練學校。我上國小的時候,黃崗寺學校校内有個國術學校。主要從事少林國術教學。班上還有個國術學員,從新疆來的,現在我還記得他的名字,叫谷小峰。元旦國術學校還和黃崗寺學校聯合表演節目,十分經常。國術教練“碎磚”、“吞劍”,同學們看得目瞪口呆。後來國術學校搬到了烈士陵園内的出租房内。那一年,我二哥還為他們拍攝過國術表演。村裡有個顯聖寺,其實是少林寺下院,也從事看病、教武。《鄭州晚報》還有報道,說是顯聖寺武僧教學黃崗寺國小學生練習國術。那個大胡子教練,穿着僧衣,可是看起來年輕,給我印象深刻。
黃崗寺過去唱大戲曆史悠久。唱大戲的地方在黃崗寺寨溝裡。黃崗寺寨曾是清末民國時期的永康區政府所在地下轄132個村莊。我小時候,黃崗寺寨早已被“平整土地”運動平整。但是還是存有遺迹,可以看到土夯寨牆。站在寨溝裡看去,十分高大。我幼時第一次看到的不是唱大戲,而是舞獅表演。桌子上落着桌子,表演者爬高上地。小小年紀的我,看得驚心動魄,真害怕表演者從上面摔下來。以至于後來,我看電影《黃飛鴻》,總是想起那段往事。那時還是70年代末,我大姑抱着我去看的,當時人山人海。
黃崗寺唱戲不光春節期間,三個廟會也唱大戲。過去春節戲台也不拆,因為元宵節後不久,還有個三月初一廟會。黃崗寺有個專業戲校。戲校老師是一對夫妻,住在黃崗寺大隊。他們的學校在老大隊。就是現在都能看到的照片“顯聖寺”。“顯聖寺”在戲校之後成立。後來戲校搬到通往劉砦村的路口,黃崗寺老學校一帶。黃崗寺的戲台除了在寨溝,也在南街去老黃崗寺學校那一帶,北街黃崗寺新村委也曾經搭過戲台。當時我對“唱戲”可沒有欣賞水準,隻覺得武生打打殺殺、翻跟頭、魚躍、豎蜻蜓比較感興趣,甚至模仿。這段往事還在高中時候寫稿投進《河南廣播電視報》發表上刊。黃崗寺還出了著名的豫劇表演藝術家。這在《齊禮閻鄉志》上有記載:荊喜蓮,(上世紀)鄭州市豫劇團的花旦演員。她扮演的“春草”一角一鳴驚人,在北京調演後,被河南電視台錄成戲劇電視片。《齊禮閻鄉志》曾經記載兩個演員,還有另一位名叫王喜玲,佛崗人,在(上世紀)鄭州市豫劇團工作,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戲劇協會委員。
黃崗寺的民俗表演也很有激情。表演的内容有旱船、秧歌、高跷、二鬼摔跤、秧歌、獅鼔。不但在村委表演,還大街小巷表演,甚至鄉裡、區裡、市裡表演。鄭州烈士陵園駐有解放軍時,還給解放軍表演,加深了軍民魚水情。黃崗寺至今還有鼓樂隊、獅鼔隊、戲劇班,大大豐富了村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