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名著速读----第五十四章《暴风骤雨》

作者:猫咪花
名著速读----第五十四章《暴风骤雨》

第1页 作者介绍

周立波(1908年8月9日—1979年9月25日),本名周绍仪,字凤翔,号刿卿,又名周奉悟,笔名有周立波、周德、张尚斌、雅歌、张一柯,湖南益阳人,中国现代作家、编译家,与赵树理并称“南周北赵”。

周立波历任八路军前线司令部和晋察冀边区战地记者,延安鲁艺教师,《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副主编,《中原日报》副社长,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翻译,中共松江省委宣传部宣传处长,沈阳鲁艺研究室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湖南分会主席,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文联第一、二、三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

1924年秋,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1931年10月,进入神州国光社担任校队。1932年1月,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193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调任桂林《救亡日报》编辑,后被安排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1944年,随解放军南下出征。

1946年10月,前往东北参加土地改革,并以此为题创作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49年10月,调任北京,在文化部编审处工作。1955年5月,出版长篇小说《铁水奔流》。1960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林彪、江青反党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1978年3月,获得平反。1979年9月25日凌晨3时59分,因病逝世,享年71岁。

第2页 名家点评

1、(中国矿业大学社科系副主任、文学与法政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庄汉新评)

“周立波自1928年投身革命以来,他追随真理,矢志不移,时刻听从党召唤,把自己毕生的情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他是以笔作武器,战斗在党的文化战线上的一员骁勇不屈的斗士。他坚决实践毛泽东同志的文艺路线,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学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在党的哺育培养下,在革命烈火的熏陶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左翼知识分子,也是新中国诞生初期获得国际声誉的作家。他的整个战斗历程和文学生涯一直是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文化斗争密切相关的。”

2、(中国现代作家茅盾评)

“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创作沿着两条线交错发展,一条是民族形式,一条是个人风格;确切地说,他是在追求民族形式的时候逐步建立起他的个人风格。”

周立波的才华表现在,无论是东北这片地域文化和乡俗他都并不熟悉的区域,还是从小生长于兹的湖南农村,他总能精准把握并生动呈现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湖南乡下的湖光水色、饮食男女等湘情湘韵,东北农家的婚丧嫁娶、三姑六婆等风土人情,他从这些细致

3、(《北京晚报》评)

入微的日常生活叙述和乡土风情描画中,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娓娓道来,展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4、(《光明日报》评)

周立波是一位跨时代的作家,也是百年中国新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名著速读----第五十四章《暴风骤雨》

第3页 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了保卫胜利成果,彻底摧毁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把革命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在1946年5月4日,发布了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五四指示”。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就在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开展起来了。

这年冬天,周立波随军转战到东北,参加了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斗争。他工作的地点是松江省尚志县元宝镇。松江省是现在黑龙江省的一部分,元宝镇就是《暴风骤雨》中的元茂屯。这期间,正是东北冰封雪冻的季节,农事不多,周立波经常同贫苦农民一起唠嗑,倾听他们无拘无束的谈天。

话题从斗争地主到家庭琐事,从风土人情到个人遭遇……他在元宝镇工作了半年,每天和农民一起战斗和工作,了解了平常几年也了解不透彻的情况,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东北农民生动的语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

1947年5月,周立波到松江省委编辑《松江农民报》。他亲身经历的土地改革的火热斗争,激励着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他写完第一部后,带着初稿又到松江省五常县的周家岗补充生活。周家岗是经过日寇并村集家的较富的大屯落,阶级斗争复杂尖锐,是省委土改工作的重点。

周立波在这里生活了四个来月。后来他还到拉林与苇河的一些村屯和呼兰县的长岭区访问,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他补充、修改了小说的第一部,随后又花半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二部。《暴风骤雨》就这样写成了。1948年东北书店正式出版了这部小说。

第4页 内容概要

《暴风骤雨》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小说的上、下卷分别讲述的是土改初期“三斗韩老六”,土改后期复查和深入“砍挖”(即“砍大树,挖财宝”运动)的过程。

元茂屯土改工作队进村后召开的第一次贫雇农大会“意外失败”,“斗争大肚子”的倡议仅仅得到了少数贫雇农底气不足的“赞成”和满腹疑惑的回应,问题就出在未能有效“发动”群众上。

名著速读----第五十四章《暴风骤雨》

第一次斗争韩老六,真正“发动”起来上台控诉的只有赵玉林一人,“斗争”对于元茂屯的男女老少来说,只是感到惊奇,或乐意,或发愁或犯疑,或观望。斗争会也就在这种未经充分“发动”的复杂的群体心态的影响下,难以形成理想的两个对立的阵营的紧张空气,最终以闹剧式的“情绪缓和”而结束。

第二次斗争会虽然是在经过对郭全海、白玉山、老田头等人的成功“发动”并正式成立了“农工联合会”之后召开的,但韩老六的几句陈情和检讨,就让“斗争的情绪,又往下降”,以致出现了“人家就是地多嘛,叫他献了地,别的就不用多问了”的议论。好不容易由老田头的血泪控诉所激起的群情愤慨,也被韩老六的几滴鼻血轻面易举地冲淡了。

成功斗垮韩老六的第三次斗争会,除了工作队继续“发动”所见的成效之外,一个关键因素却是“韩老六鞭打小猪倌”而激起了民愤,是被斗争者弄巧成拙地将本来温和的斗争气氛,激化为愤怒的烈火,是恶霸地主的现行犯罪行为,将群众“发动”了起来。

小说下卷主要讲述的是带有复查和整顿性质的“煮夹生饭”的过程,也是土改运动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环节。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重新夺回被坏人篡夺了的农会大权。在失去了工作队这个“发动“引擎之后,原农会领导人郭全海们立刻露出了“被发动”者的茫然、“被动”的角色本相,他们实在没有任何主动意识和能力,去守卫土改的成果,更不要说开辟新的局面了。

其次是,进一步发起“砍挖运动”。与前期土改斗争不同的是,现在的斗争重点对象,已不是恶霸地主韩老六式的“坏根”,而是吃斋念佛,“修来世”不离口的杜善人和舍命不舍财而又胆小的唐抓子之类的“坏须”了。

主人公是郭全海,他带领农民继续赵玉林等人的未竞事业,进行锄奸反特和对地主杜善人的斗争,最后巩固了胜利果实,并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

名著速读----第五十四章《暴风骤雨》

第5页 名言佳句

1、这是一个中间粗、两头尖的枣核样的胖女人,穿一件青绸子大褂,衔一根青玉烟嘴的长烟袋。

2、西南天上起了乌云,密雨下黑了天地,老远望去,雨脚织成的帘子从天到地,悬在西南,真有些像传说里的龙须。

3、“王同志,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4、“闭塞眼睛捉麻雀”,结果往往麻雀捉不到,还要碰破头。

5、杜善人太胖,走道就喘气。唐抓子天天装穷,一声接一声地叹气。杜善人好对穷人说: "正经都得修修来世呀!" 唐抓子爱对小户说:

"这逼死人的花销呀,有地人家别想活。"

6、他的脸蛋衬着确青的黄瓜的叶蔓,更显得焦黄,两束皱纹,像两个蜘蛛网似的结在两边眼角上。

(未完待续)

名著速读----第五十四章《暴风骤雨》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