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作者介紹
周立波(1908年8月9日—1979年9月25日),本名周紹儀,字鳳翔,号刿卿,又名周奉悟,筆名有周立波、周德、張尚斌、雅歌、張一柯,湖南益陽人,中國現代作家、編譯家,與趙樹理并稱“南周北趙”。
周立波曆任八路軍前線司令部和晉察冀邊區戰地記者,延安魯藝教師,《解放日報》文藝副刊副主編,《中原日報》副社長,北平軍調部中共代表團翻譯,中共松江省委宣傳部宣傳處長,沈陽魯藝研究室主任,《人民文學》編委,湖南省文聯主席,中國作協湖南分會主席,全國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全國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文聯第一、二、三屆委員,中國作協第一、二屆理事。
1924年秋,考入長沙省立第一中學。1931年10月,進入神州國光社擔任校隊。1932年1月,因參加革命活動被捕。193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39年5月,調任桂林《救亡日報》編輯,後被安排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工作。1944年,随解放軍南下出征。
1946年10月,前往東北參加土地改革,并以此為題創作了長篇小說《暴風驟雨》。1949年10月,調任北京,在文化部編審處工作。1955年5月,出版長篇小說《鐵水奔流》。1960年4月,出版長篇小說《山鄉巨變》。“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林彪、江青反黨反革命集團的殘酷迫害。1978年3月,獲得平反。1979年9月25日淩晨3時59分,因病逝世,享年71歲。
第2頁 名家點評
1、(中國礦業大學社科系副主任、文學與法政學院院長助理教授莊漢新評)
“周立波自1928年投身革命以來,他追随真理,矢志不移,時刻聽從黨召喚,把自己畢生的情力都獻給了無産階級的解放事業。他是以筆作武器,戰鬥在黨的文化戰線上的一員骁勇不屈的鬥士。他堅決實踐毛澤東同志的文藝路線,為中國共産黨的革命文學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是在黨的哺育培養下,在革命烈火的熏陶中,鍛煉成長起來的左翼知識分子,也是新中國誕生初期獲得國際聲譽的作家。他的整個戰鬥曆程和文學生涯一直是同中國共産黨上司的無産階級革命運動和文化鬥争密切相關的。”
2、(中國現代作家茅盾評)
“從《暴風驟雨》到《山鄉巨變》,周立波的創作沿着兩條線交錯發展,一條是民族形式,一條是個人風格;确切地說,他是在追求民族形式的時候逐漸建立起他的個人風格。”
周立波的才華表現在,無論是東北這片地域文化和鄉俗他都并不熟悉的區域,還是從小生長于茲的湖南農村,他總能精準把握并生動呈現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藝術作品。湖南鄉下的湖光水色、飲食男女等湘情湘韻,東北農家的婚喪嫁娶、三姑六婆等風土人情,他從這些細緻
3、(《北京晚報》評)
入微的日常生活叙述和鄉土風情描畫中,将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娓娓道來,展現出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4、(《光明日報》評)
周立波是一位跨時代的作家,也是百年中國新文學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作家。
第3頁 寫作背景
抗日戰争勝利以後,為了保衛勝利成果,徹底摧毀農村中的封建勢力,把革命推向前進,中國共産黨黨中央在1946年5月4日,釋出了把減租減息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的“五四訓示”。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就在解放區的廣大農村開展起來了。
這年冬天,周立波随軍轉戰到東北,參加了東北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鬥争。他工作的地點是松江省尚志縣元寶鎮。松江省是現在黑龍江省的一部分,元寶鎮就是《暴風驟雨》中的元茂屯。這期間,正是東北冰封雪凍的季節,農事不多,周立波經常同貧苦農民一起唠嗑,傾聽他們無拘無束的談天。
話題從鬥争地主到家庭瑣事,從風土人情到個人遭遇……他在元寶鎮工作了半年,每天和農民一起戰鬥和工作,了解了平常幾年也了解不透徹的情況,學到了很多知識,包括東北農民生動的語言,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寫作素材。
1947年5月,周立波到松江省委編輯《松江農民報》。他親身經曆的土地改革的火熱鬥争,激勵着他利用業餘時間寫小說。他寫完第一部後,帶着初稿又到松江省五常縣的周家崗補充生活。周家崗是經過日寇并村集家的較富的大屯落,階級鬥争複雜尖銳,是省委土改工作的重點。
周立波在這裡生活了四個來月。後來他還到拉林與葦河的一些村屯和呼蘭縣的長嶺區通路,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作品的内容,他補充、修改了小說的第一部,随後又花半年多時間完成了第二部。《暴風驟雨》就這樣寫成了。1948年東北書店正式出版了這部小說。
第4頁 内容概要
《暴風驟雨》描寫了東北地區一個名叫元茂屯的村子從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過程。小說的上、下卷分别講述的是土改初期“三鬥韓老六”,土改後期複查和深入“砍挖”(即“砍大樹,挖财寶”運動)的過程。
元茂屯土改工作隊進村後召開的第一次貧雇農大會“意外失敗”,“鬥争大肚子”的倡議僅僅得到了少數貧雇農底氣不足的“贊成”和滿腹疑惑的回應,問題就出在未能有效“發動”群衆上。
第一次鬥争韓老六,真正“發動”起來上台控訴的隻有趙玉林一人,“鬥争”對于元茂屯的男女老少來說,隻是感到驚奇,或樂意,或發愁或犯疑,或觀望。鬥争會也就在這種未經充分“發動”的複雜的群體心态的影響下,難以形成理想的兩個對立的陣營的緊張空氣,最終以鬧劇式的“情緒緩和”而結束。
第二次鬥争會雖然是在經過對郭全海、白玉山、老田頭等人的成功“發動”并正式成立了“農工聯合會”之後召開的,但韓老六的幾句陳情和檢讨,就讓“鬥争的情緒,又往下降”,以緻出現了“人家就是地多嘛,叫他獻了地,别的就不用多問了”的議論。好不容易由老田頭的血淚控訴所激起的群情憤慨,也被韓老六的幾滴鼻血輕面易舉地沖淡了。
成功鬥垮韓老六的第三次鬥争會,除了工作隊繼續“發動”所見的成效之外,一個關鍵因素卻是“韓老六鞭打小豬倌”而激起了民憤,是被鬥争者弄巧成拙地将本來溫和的鬥争氣氛,激化為憤怒的烈火,是惡霸地主的現行犯罪行為,将群衆“發動”了起來。
小說下卷主要講述的是帶有複查和整頓性質的“煮夾生飯”的過程,也是土改運動中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環節。這裡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重新奪回被壞人篡奪了的農會大權。在失去了工作隊這個“發動“引擎之後,原農會上司人郭全海們立刻露出了“被發動”者的茫然、“被動”的角色本相,他們實在沒有任何主動意識和能力,去守衛土改的成果,更不要說開辟新的局面了。
其次是,進一步發起“砍挖運動”。與前期土改鬥争不同的是,現在的鬥争重點對象,已不是惡霸地主韓老六式的“壞根”,而是吃齋念佛,“修來世”不離口的杜善人和舍命不舍财而又膽小的唐抓子之類的“壞須”了。
主人公是郭全海,他帶領農民繼續趙玉林等人的未競事業,進行鋤奸反特和對地主杜善人的鬥争,最後鞏固了勝利果實,并帶頭參加人民解放軍,南下作戰。
第5頁 名言佳句
1、這是一個中間粗、兩頭尖的棗核樣的胖女人,穿一件青綢子大褂,銜一根青玉煙嘴的長煙袋。
2、西南天上起了烏雲,密雨下黑了天地,老遠望去,雨腳織成的簾子從天到地,懸在西南,真有些像傳說裡的龍須。
3、“王同志,窮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淚水裡了。”
4、“閉塞眼睛捉麻雀”,結果往往麻雀捉不到,還要碰破頭。
5、杜善人太胖,走道就喘氣。唐抓子天天裝窮,一聲接一聲地歎氣。杜善人好對窮人說: "正經都得修修來世呀!" 唐抓子愛對小戶說:
"這逼死人的花銷呀,有地人家别想活。"
6、他的臉蛋襯着确青的黃瓜的葉蔓,更顯得焦黃,兩束皺紋,像兩個蜘蛛網似的結在兩邊眼角上。
(未完待續)
(文中圖檔、資料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提供者)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