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作霖
作者兰台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不管是政治还是思想层面都异常的混乱。
溥仪退位、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张勋复辟、北洋走马灯换政府、直皖战争、直奉战争、郭松龄反奉……表面上看,这段历史时期确如鲁迅先生所说“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实际上,不管是政治还是思想层面的混乱,主旨只有一个即:救亡与启蒙孰轻孰重。
最后,救亡压倒了启蒙。
这并不是胡诌。
周锡瑞教授在其名著《改良与革命》一书中指出: “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 一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 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 的面孔。两者都把中央集权独裁专制,当作攻击的目标。”
东方传统意义上的封建主义,指的是中央集权下的封建家天下,简言之,就是把国家视作某一个家族私产,但是这个家族管理这个国家的手段是中央集权。
而西方意义上的封建主义,其实是指的地方自治,西方封建王国通常都是若干个地方领主集合,国王只是这些地方领主的领导者,而非主人。
周锡瑞教授所说的“封建主义”其实就是辛亥革命后大行其道的“地方自治”。
摊开来说,辛亥革命既是共和对封建家天下的革命,也是地方自治对中央集权的革命,甚至后者对近代中国影响更加深远。
王永江
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二次革命后由同盟会控制的江西省宣布独立、袁世凯称帝后以蔡锷为首的西南各省宣布独立、张作霖在直奉战争惨败后宣布反东三省独立,这一切都意味着在辛亥革命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政治上的“去中心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再是封建家天下时代的上下级关系,而是平级关系,甚至中枢是否具有权威,是否有合法性,其判断标准已经不再是中枢,而转移至地方,在于各省是否承认中枢的最高权威性。
比如第一次直奉战争惨败的张作霖,宣布东三省“独立”,这也就意味着以曹锟为首的北洋政府尽管获得了西方各国承认,但是在东三省并没有合法性和权威性,只有张作霖代表东三省承认北洋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北洋政府在东三省才重新具有合法性与权威性。
当然,古代王朝崩溃后都会有一段割据乱世,乍看上去,辛亥革命后各省军阀割据也并不稀奇,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剖析就能发现,辛亥革命之后地方自治绝不仅仅是军阀割据的借口,确实也有很强的民意基础。
比如张作霖的“钱袋子”,奉系军阀理财高手,奉天省(今辽宁省)财政厅厅长王永江之所以1926年愤然辞去奉天省财政厅长一职,原因就是王永江不愿意看到张作霖挥霍东三省老百姓的积蓄去“称霸中原”。
郭松龄
王永江多次表示以东三省富饶,应该关起门来搞建设,而不是一味地想“武力统一”。
我们何必去参加内战呢?如专心实修内政,把东北治理好,富强起来之时,我们不用去打,他们自然来投我们,地盘可以不扩自张,何必急在一时呢?
郭松龄率军反奉时,所喊出的口号也是不满张作霖“武力统一”,号称自己将来要“闭门搞建设”。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另一条隐秘主线就是“地方自治”为中心,反对中枢集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