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生物多样性

在最近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很早就对生物多样性有较多的认识,并记述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

华夏物种的详实记载

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生物多样性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古代动物植物名称的记载和分类。如有关鸟类的雉、鸡、雀、凤等字,都从“佳”形。有关谷类植物大都为禾形。虫、蚕都从“虫”形,。各种鱼都用来形状表示。由此可见,远在人类社会初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对虫、鱼、鸟、兽的分类有了认识的雏形。春秋战国以后,出现了一些有关动植物方面的著作。如《山海经》不仅著录了各地动植物的名称,而且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用途。《诗经》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句中有大量动植物的名称,如:麻、谷、桑、葵、菽、枣、稻、酒、瓜、壶、荼、黍、稷、禾、茅、韭等等。孔子曾说学习《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三国时期吴人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中所涉及动物和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有关动植物的专著”。此外如完成于西汉的《尔雅》,书中有专门解释动植物名称的《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篇,用草、木、虫、鱼、鸟、兽、畜概括整个动植物界的种类,是古代动植物分类研究的重要成就。《禽经》是唐宋时期出现的一部鸟类学专著,著录鸟类七十多种,包括命名、形态、种类、生活习性、生态等内容。宋代的《菌谱》共著录食用菌11种,对每一种菌的生长、采收、形状和色味,一一作详细说明,是世界上最早的食用菌专著。明代的《闽中海错疏》,共记载了福建海产动物二百多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海产动物专著。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分为谷、蔬菜、山草、限草、石草、水草、蔓草、毒草、群芳、茅草、果、木等12大类,共计植物1714种,所述植物产地涉及我国现在的19个省,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区域性植物志。

万物共生的先贤之道

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生物多样性

我国古代的文献不但记载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并且对生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以及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对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必要性,《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认为世间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理由,每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发展的规律,并不互相妨碍。强调生物多样性还体现在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上。道家认为万物是平等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是说从“道”的角度看,万物生来平等,本身并无优劣之分,贵贱之别,而世间的贵贱之别,只是人的自我感觉而已。《庄子•秋水》中还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箔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意思是说人只是宇宙间极微小的一分子,并不像人类自认为的那样是万物之主。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见解,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旨已经比较契合了。我国古代对生物多样性的利用,还表现在对农业灾害的防治上。人们认识到一些物种的不同抗灾性能,就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壤等具体情况,选择多样性的作物品种。如北方地区多旱少雨,多风干燥,《齐民要术》里记载了24种抗风品种,这些品种的选择奠定了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基础。 再如在应对虫灾方面,人们观察到有些鸟类喜食蝗虫等虫类,政府就发布法令保护这些益鸟。《宋史•五行志》中记载,“翙鹆食蝗,禁捕翙鹆”。元代时人们发现蝗“在地者为鹙啄食,飞者以翅击死,诏禁捕鹙。”达到了消除虫灾的效果。这些史料证明,当时人们已了解到自然界中事物相互克制的道理。古代这些大量文献的记载,不仅证明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且对世界近代生物学的研究和开发也具有非常重要。

作者简介

嵇立平: 原《科技潮》、《人才》杂志社总编辑。现任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民盟通州区理论研究会会长。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

有《中国下海潮》等4本专著,创作的“看车老人”等5个单集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播出。曾获新闻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本好书的荣誉,获得过多项国家及北京市好新闻奖、 文学作品奖、课题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