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上,提出實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我國古代先民在長期的實踐和研究中,很早就對生物多樣性有較多的認識,并記述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
華夏物種的詳實記載

在殷墟甲骨蔔辭中,有許多古代動物植物名稱的記載和分類。如有關鳥類的雉、雞、雀、鳳等字,都從“佳”形。有關谷類植物大都為禾形。蟲、蠶都從“蟲”形,。各種魚都用來形狀表示。由此可見,遠在人類社會初期,我們的祖先已經對蟲、魚、鳥、獸的分類有了認識的雛形。春秋戰國以後,出現了一些有關動植物方面的著作。如《山海經》不僅著錄了各地動植物的名稱,而且描述它們的形态特征和用途。《詩經》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詩句中有大量動植物的名稱,如:麻、谷、桑、葵、菽、棗、稻、酒、瓜、壺、荼、黍、稷、禾、茅、韭等等。孔子曾說學習《詩經》可以“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三國時期吳人陸玑所著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是一部專門針對《詩經》中所涉及動物和植物進行注解的著作,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有關動植物的專著”。此外如完成于西漢的《爾雅》,書中有專門解釋動植物名稱的《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等篇,用草、木、蟲、魚、鳥、獸、畜概括整個動植物界的種類,是古代動植物分類研究的重要成就。《禽經》是唐宋時期出現的一部鳥類學專著,著錄鳥類七十多種,包括命名、形态、種類、生活習性、生态等内容。宋代的《菌譜》共著錄食用菌11種,對每一種菌的生長、采收、形狀和色味,一一作詳細說明,是世界上最早的食用菌專著。明代的《閩中海錯疏》,共記載了福建海産動物二百多種,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海産動物專著。清代的《植物名實圖考》,分為谷、蔬菜、山草、限草、石草、水草、蔓草、毒草、群芳、茅草、果、木等12大類,共計植物1714種,所述植物産地涉及我國現在的19個省,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區域性植物志。
萬物共生的先賢之道
我國古代的文獻不但記載了豐富多樣的動植物,并且對生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以及保護和利用生物多樣性,有很多精辟的論述。對生物多樣性存在的必要性,《中庸》中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認為世間任何事物都有其發生、發展的理由,每個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發展的規律,并不互相妨礙。強調生物多樣性還展現在對自然萬物的尊重上。道家認為萬物是平等的,“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是說從“道”的角度看,萬物生來平等,本身并無優劣之分,貴賤之别,而世間的貴賤之别,隻是人的自我感覺而已。《莊子•秋水》中還說,“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箔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大倉乎?号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意思是說人隻是宇宙間極微小的一分子,并不像人類自認為的那樣是萬物之主。這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見解,與《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旨已經比較契合了。我國古代對生物多樣性的利用,還表現在對農業災害的防治上。人們認識到一些物種的不同抗災性能,就根據各地的氣候、土壤等具體情況,選擇多樣性的作物品種。如北方地區多旱少雨,多風幹燥,《齊民要術》裡記載了24種抗風品種,這些品種的選擇奠定了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的基礎。 再如在應對蟲災方面,人們觀察到有些鳥類喜食蝗蟲等蟲類,政府就釋出法令保護這些益鳥。《宋史•五行志》中記載,“翙鹆食蝗,禁捕翙鹆”。元代時人們發現蝗“在地者為鹙啄食,飛者以翅擊死,诏禁捕鹙。”達到了消除蟲災的效果。這些史料證明,當時人們已了解到自然界中事物互相克制的道理。古代這些大量文獻的記載,不僅證明了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而且對世界近代生物學的研究和開發也具有非常重要。
作者簡介
嵇立平: 原《科技潮》、《人才》雜志社總編輯。現任中國民主同盟北京市理論研究會副會長,民盟通州區理論研究會會長。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
有《中國下海潮》等4本專著,創作的“看車老人”等5個單集電視劇在中央電視台《夕陽紅》欄目播出。曾獲新聞廣電總局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100本好書的榮譽,獲得過多項國家及北京市好新聞獎、 文學作品獎、課題論文獎。